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金融机构投放谨慎 7月信贷大幅收缩引发两大担忧

  • 发布时间:2014-08-20 14:28: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央行近日公布了7月金融数据,虽然近几年信贷数据有半年时点之后明显回落的季节性特点,但如此大幅度的收缩,还是令市场颇感意外。数据显示,7月份新增贷款仅为3852亿元,比6月减少6941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为2731亿元,比6月减少1.69万亿元。

  对此,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解读认为,7月份历来为小月,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仍处在合理区间,货币政策“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并没有改变。

  不过,新增贷款大幅减少,不免让业内有些担心,这是否也意味着金融机构对企业包括中小微企业前景谨慎担忧,导致信贷投放意愿下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攀升,也不免让银行资产管控压力加大。

  贷款意愿低迷

  7月的金融数据一出,引发了业内的热议。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新增存款、新增贷款、社会融资规模三大数据同时创下新低,说明存款流失、不良贷款增加、实体经济贷款意愿低迷并未改善,各种数据传递经济似仍在谷底徘徊,而非探明底部走向复苏。

  央行立刻出面解释7月金融数据低迷现象,指出7月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仍在合理区间。

  贷款同比少增,一是6月增幅较大;二是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贷款需求不旺;三是不良贷款连续11个季度上升,存贷比约束。存款少增,一是与7月季度性回落有关;二是居民理财需求增长迅猛,分流存款约1.6万亿元;三是A股行情回暖导致居民入市增加。社会融资规模失速,则与信托贷款、表外融资项目明显减少有关,表明金融机构风控加强。

  值得注意的是,7月新增信贷超预期低迷公布仅一天,国务院办公厅即下发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就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出10条针对性意见。

  新增贷款大幅减少,或是贷款意愿低迷,并非没有需求,而是成本过高对需求产生明显遏制。不过有观点认为,一方面银行仍旧对中小微企业的风险、前景担忧,贷款谨慎,两次定向降准效果并不好,银行仍将定向降准资金用在了非信贷投放或者表外拆借谋取高息上。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一年期贷款引导利率仅为5.76%,低于法定利率6%的0.24个百分点,折射贷款需求与供给两不旺。

  不良贷款持续攀升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银行不良贷款率已持续上升,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压力有所加大,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特别是对一些信用风险集中暴露的地区和领域的贷款投放更为谨慎。

  19日晚中国银行发布了年中业绩报告,不良率双升。截至报告期末,中国银行不良贷款余额858.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5.89亿元;不良贷款率1.02%,比上年末上升0.06个百分点。

  已经发布中报的华夏银行,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实现双增长,受内外部经济环境、区域风险变化影响,上半年该行不良贷款率和余额双增。

  此轮不良贷款的加速暴露,被认为是与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在平安银行2014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行长邵平就表示,不良贷款的“双升”与经济周期有关,经济处于下行通道时,银行不良率会相应上升。

  根据近期公布中期业绩数据的银行情况来看,不良贷款的“行业性”、“区域性”特征依然强烈。不良贷款的增加,也在不断吞噬银行的拨备。今年6月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62.88%,较年初下降19.82个百分点。

  降息预期升温

  7月金融数据大幅低于预期,市场对全面降息的预期空前升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10条针对性意见,或许说明两点,一是贷款意愿低迷,并非没有需求,而是成本过高对需求产生明显遏制。二是判断当前信用总量规模足够,除了“定向降准”等措施,不太可能更加宽松。“意见”继续提及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使市场对降息产生联想。

  7月31日,央行重启14天正回购、并将正回购利率从上次操作的3.8%下调至3.7%,就被视为是降息通道开启的信号,不过,公开市场操作结束了净投放,连续两周净回笼,量紧价松,不难看出央行还是比较纠结。

  定向降息成近期热议的概念。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只要是把资金以较低价格给特定银行的方式,都算定向降息。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则认为,更重要的是,全面降息的信号意义过强,央行会较为谨慎,目前经济大幅度下滑的风险明显小于一季度,再出重手的必要性不足。现在经济虽然出现冲高回落态势,但无论从工业增速等宏观数据还是PMI等微观数据看,目前整个基本面的情况还是明显好于一季度。

  按照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定调,下半年货币政策的基调依然是“总量稳定、结构优化”。而且,央行已经开始意识到二季度定向宽松所造成的隐患,因为现在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完全市场化的借贷主体。地方融资平台、国有企业等带有政府色彩的融资主体存在明显的预算软约束,阻碍了利率信号的传导,使利率信号失真。

  此外,在全面降息之前,央行仍有很多定向的“小招”备选。二季度市场预期央行全面降准之时,央行选择了定向降准、再贷款等数量调控的“小招”。现在央行同样有很多选择,包括下调正回购利率、定向PSL(利率引导)、非对称降息等价格调控的“小招”,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发挥定向降息的功能。这既符合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申的“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原则,也贯彻了国务院降低融资成本的要求。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