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围着群众转帮着群众办

  • 发布时间:2014-08-16 02:30:46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杨志华 通讯员 孙清阳 李丽峰

  “现在,我不出家门口,家里的事(党员干部)帮扶队全替我办了!”近日,记者在山东省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市——禹城市采访,该市张庄镇前王村60岁村民王连春激动万分。老王说,他无儿无女,老伴长期卧床不起,2012年自己住院,当时因为大笔治疗费想放弃治疗,村支书尚振亮和党员干部带头并动员了全村捐款3万多元帮他支付了医疗费。作为党员干部重点帮扶户,平时老两口办低保、医保手续,浇地、收麦子,修水管、接电线,凡是大事小情,只需一个电话,党员干部帮扶队和村里代办员就会上门服务。

  老王一家只是禹城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10多万获益农户的一个缩影。禹城市委书记张安民告诉记者,以前“党员围着干部转,小干部围着大干部转”的现象较普遍,活动开展以来,禹城市为了转变作风,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能力,提出了“围着群众转,帮着群众办”理念,开展万名干部大走访、乡村夜话等活动,探索出了“网格化覆盖、平台化对接、个性化服务、制度化保障”的“四化工作法”,截至目前,全市4806名机关干部、12201名基层党员参与走访活动,发放征求意见表和便民联系卡9万多份,收集意见诉求5720条,解决实际问题3120件,为群众办实事1740项,实现了党员干部转作风、农民群众得实惠。

  网格化覆盖:所有党员干部都有服务对象,所有城乡群众都有党员干部联系

  按地域分布,全市划分成不同网格,每个党员干部都有自己的联系服务网格,实现了全市城乡社区、基层党员和农户三个全覆盖,通过开展万名干部大走访活动,做到民情无遗漏,服务无缝隙

  “李局长白天晚上找我,苦口婆心劝我,还帮我解决了实际问题,就看他的面子,我再也不上访了!”房寺镇屠厦社区村民司泽兴说。老司曾是当地有名的老上访户,10多年来上访不断,镇上、村里做了大量工作,但都没奏效。今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禹城市以网格化覆盖为依托开展万名干部大走访,作为自己负责联系的网格内群众,该市信访局副局长李来福多次到司泽兴家中,白天找不到就晚上来,推心置腹,入情入理,并协调镇上解决他的生活困难,终于使他解开了思想疙瘩,不再上访。

  禹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周亮告诉记者,在“大走访”前,按照居住相邻、便于联系原则,禹城市农村社区以自然村为单位,城市社区以小区楼宇、城区商户以商业街为单位,划分网格,按人定户,自然村以每20~50户(或1个村民小组)为1个网格;城市社区以一栋楼为1个网格;“两新”组织、卫生院、中小学等基层单位党员干部重点联系本单位本系统职工、服务对象,以车间、班组、科室(或20~50名员工)为1个网格;城区商户以一条街为1个网格。

  全市所有党员干部分配到网格,联系网格内的党员群众,每名党员干部联系5~10户群众。市级领导干部联系社区,实现全市382个农村社区和6个城市社区全覆盖;市乡机关干部和党代表联系普通党员,实现全市1.4万名基层党员全覆盖;全体党员联系群众,实现全市10万多户群众全覆盖。

  “万名干部大走访”活动伊始,全市党员干部根据自己联系的网格,走村串户,拉家常、听民声,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问题。白天家访经常找不到人,怎么办?市里又开展了“乡村夜话”访谈活动,走访干部利用晚上时间,进村入户走访。访谈中,按照统一要求,每个走访人员都做到了“四必访、六必谈”,即弱势群体必访、致富典型必访、老党员和老干部必访、上访户和意见户必访;必谈家庭情况、思想情况、工作状况、生活状态、存在问题、意见建议。

  走访时,党员干部给每户发放一份《社情民意征求意见表》,征求对经济发展、农村社区、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改善民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城市建管等10个方面的意见建议,建立反映事项处理、反映问题答复、矛盾纠纷调处、信息反馈等一系列制度,实行限期督办、销号管理,做到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高李辉到伦镇燕寨子走访时,了解到这个村一座桥年久失修,影响到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他随即把这一情况反馈给伦镇党委,伦镇党委协调挂包该社区的市地税局出资5万元,为村里修好了桥。老百姓把它叫做“连心桥”。

  平台化对接: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有平台,群众办事有地方找到党员干部

  为了提供更直接、更便捷的服务,禹城市搭建了市(县)、乡镇、管理区、社区(村)四级服务平台,让群众就近办事、一条龙办理,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市

  每周三上午九点,辛店镇工会主席、梁河管区书记刘燕都会带领管区成员来到梁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定点办公,现场为农民解答问题,能够解决的马上解决,现场不能办理的,将待办事项、联系方式等详细记录下来,把办结时限告诉群众,并交给来办事的群众一张便民联系卡,上面写明自己联系电话,方便群众随时找到。这个社区服务中心是今年4月刚刚投入使用的,两层楼结构,集物业办、管区定点办公室、警务室、党建办、娱乐室、卫生服务中心等11个部门于一体,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为了解决基层干部沉不下去、农民办事找不到人的问题,今年以来,禹城市推行了管区定点定时巡回办公制度,管区干部每周三到村里集中办公,其他时间巡回办公。禹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周亮解释,所谓管区,是介于乡镇与村之间的一个管理层次,在国家的管理体制设置中没有这一层,但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村庄比较多的乡镇设立了这个层次,一个管区管理几个相近的村庄,但大部分地方一般没有办公场所。以前管理区的干部办公在乡镇,群众办事找到他们很不容易。

  今年该市推行管区定点定时巡回办公制度后,在相对居中的村里设立办公室,每周三,管区干部集中在这里办公,服务关口前移,工作重心下沉,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变“群众办事找干部”为“干部主动搞服务”。目前,全市103个管区都设立了驻村工作办公室,300多名管区干部在每周三全部下村集中办公。而在该市张庄镇除了周三这一天外,各管区根据各自时间,又增加一天集中办公。该镇党委书记王庆杰解释,他连续五个星期,分别与每个管区干部一起到村里办公,后来感觉每周三一天到村办公还不够,就提议又增加了一天。

  在乡镇一级,禹城市12个乡镇(街道)全部新建、改建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按照“柜台式”办公、“一站式”服务的思路,将涉及便民服务的职能部门全部纳入便民服务中心,统一办事流程,实行“一证(工作人员上岗证)、两图(办事导示图、外出告知图)、两卡(职位明示卡、便民联系卡)、三告知(办事程序、办事依据、办事条件)”的统一服务标准,落实首问负责、跟踪督办、限时办结、销号管理等制度,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办理、事务代办等服务。在张庄镇便民服务中心,民政、计生、信访、医保、农经等服务柜台一字排开,前来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

  为做到群众动动嘴、干部来跑腿,在村一级,禹城市推行了村级事务代办制度。每个村设立1处村民事务代办点,一般都设在村委会办公室,明确1~3名党员干部担任“代办员”,为群众代办低保申请、民政救济、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等不需要本人到场办理的事项。现在,全市已经设立村级事务代办点1007处,现有1542名代办员。

  在市一级,2008年4月,按照“便民、规范、高效、廉洁”的原则,禹城市设立了市政务服务中心,建立了许可审批项目、权力、人员“三集中”审批模式,坚持审批项目最少、时限最短、收费标准最低、服务效率最快的“四最”标准,为老百姓提供一条龙式的服务。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政务超市”。与此同时,禹城市还设立社情民意公共服务平台。在市委组织部成立社情民意办公室,开通民情热线、民情信箱,固定专人办公,把“万名干部大走访”、“乡村夜话”和日常收集到的社情民意信息,转交责任部门办理,并督促落实,反馈回访,确保群众的声音听得到、该办的事情办好。

  个性化服务:农民群众千差万别,提供服务不能千篇一律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失独家庭等不同的群体,禹城市提供“四点半”课堂、“半边天”创业、“夕阳红”志愿者服务、“暖心工程”等多个服务载体,满足农民个性化需求

  正值暑期,中小学都放了假,而梁河农村社区(村)“四点半”课堂里却书声琅琅,50多名孩子在6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的指导下,一起读书学习、做作业。

  在禹城农村,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儿童留守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低年级的孩子放学时间早,一般在下午四点半左右,总有一两个小时的“真空地带”,这也成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针对这一问题,禹城市在设有小学的社区(村),依托村级办公场所就近设立“四点半”课堂,采取志愿服务与适当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从本社区(村)常住人员中挑选文化程度较高的留守妇女、退休教师、回乡大学生担任辅导员,组织留守儿童完成家庭作业、开展文体活动,使他们安全度过2小时“管理真空”时间。梁河社区(村)“四点半”课堂是较早依托村里幼儿园而建的。目前,全市已设立“四点半”留守儿童课堂30处,806名留守儿童放学后有了好去处。

  针对留守老人群体,禹城市开展“夕阳红”志愿服务。按照“近亲属、社区(村)干部、普通党员、志愿者+空巢老人”的“N+1”模式,组团与空巢老人加强联系,提供服务。目前,固定帮扶照料空巢老人或残疾人632名,提供亲情服务900余人次。

  禹城留守妇女也不在少数。针对这个群体,全市开展“半边天”创业就业行动。为有创业条件和创业意向的留守妇女提供“三个一”(推荐一个项目、协调一笔贷款、落实一处场地)服务;依托职教中心、德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创业培训、就业指导;依托人社局“春风行动”,积极开展专场招聘,创建妇女创业示范点270处,帮助5600余名妇女实现就业、顾家“两不误”。在张庄镇同兴制衣厂,记者看到,二三十名妇女一字排开,穿针引线。该镇妇联主任方晓霞联系这家企业,她告诉记者,这些人绝大部分是邻近村的留守妇女,年龄最大的超过60岁,计件工资,月收入1000元到2000元不等。

  为了帮助留守妇女排遣精神的孤独,丰富农村夜晚生活,禹城市开展“广场舞”进社区活动。本着群众自发自治、社区(村)党组织协调管理的原则,利用社区广场、主要街道、办公场所等开辟活动场地,文化局安排文艺专干对社区(村)文艺爱好者进行培训,带动群众开展广场舞、秧歌、民间戏曲等文艺活动。目前已有218个农村社区(村)兴起了广场舞,参与群众达到1.42万多人。

  市委书记张安民在“乡村夜话”走访中了解到,目前农村“失独家庭”现象比较突出。为此,禹城市实施了“暖心工程”,在市医疗集团挑选专业心理咨询师,并从多年从事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中筛选人员,与58户“失独家庭”结成“1+1”或“2+1”帮扶对子,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排解压力、走出阴影。目前,已选派72名同志与49名上访老户结成帮扶对子;选派68名计生干部、心理咨询师结对帮扶58户“失独家庭”,先后为31户“失独家庭”、12户上访老户协调办理了低保,开展各类技能培训4次。

  在农村,青壮劳力大部分进城打工,农忙季节人手紧缺。为此,禹城市成立了多支党员干部“帮工队”或“帮扶队”。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通过领办农机、种植等各类合作社,为缺少劳动力的农民提供生产服务。每到农忙季节,291党员组成多个“帮工队”,活跃在田间地头。

  在辛店镇采访,记者还发现了更多的充满创意的服务载体。这个镇25个农村社区组建起“和事佬”协会,吸收威信高、年龄大、有爱心的农民为会员。协会主要调解村里的矛盾纠纷,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镇党委书记王涛说,仅今年以来已调解矛盾纠纷110多起。另外,镇上还设立“圆梦基金”,以政府出资为主,吸纳机关干部、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捐款,救助患大病、遭遇突发灾害、子女上学难等困难群体。截至目前,“圆梦基金”累计出资5万多元,救助150多人次。

  制度化保障:让联系群众常态化,让服务群众持久化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时间性、阶段性,但是服务群众、联系群众永远没有结尾。要确保联系服务群众长期坚持下去,就需要完善各项保障制度,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虽然是党员干部的本职,但要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就需要制度做保障,使之常态化、持久化。”禹城市市长张磊说。

  为此,以改进作风为着力点,禹城市进一步深化完善网格化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和党员干部联系困难家庭机制。实行走访记事、公开承诺和“三包”(包协调、包解决、包满意)责任制度,要求党员干部每季度至少到所联系党员、群众家中走访1次,逐户发放调查问卷和便民联系卡,与群众面对面聊天谈心,平时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加强经常性联系。开展“乡村夜话”访谈活动,规定市级领导干部、乡镇(街道)和市直部门班子成员利用夜间时间进行,至少每半月一次,不打招呼、不定路线、不要当地干部陪同。

  针对走访中发现的问题,禹城市建立了问题分级办理机制。对征求的意见建议和收集的突出问题,能够当场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按照定人、定事、定措施、定时限“四定”要求,交由各单位和党员干部及时予以协调解决;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由市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牵头,根据问题性质和轻重缓急,协调有关单位限期解决。对各单位解决问题情况,每周一调度,每月一通报,每季度公示一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能够有钱办事,他们健全了经费保障机制。市财政每年为每个城市社区拨付10万元、乡镇(街道)每年列支20万元,作为服务专项经费;党费补贴50万元,并吸收社会捐款。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三年突破”计划,全面推广市供销社“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等做法,为每个社区(村)量身定做发展集体经济项目,确保了村级党组织“有钱办事”。

  为了调动党员干部争先创优的积极性,禹城市制定了相关考核激励机制。市财政每年列支50万元用于先进乡镇(街道)、管区、社区以及优秀党员的表彰奖励;出台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考核办法,推行月查、季评、年考制度,考评结果作为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今年七一,禹城市对21个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先进管区进行了表彰,这在该市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当了这么多年管区书记,还是头一回站在领奖台上,以后我们为群众服务的劲头儿更大了!”张庄镇姚张管区书记邢仁彬说。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