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撑起“蚊帐”种水稻

  • 发布时间:2014-08-16 02:30:46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崔丽 文/图

  7月26日,正值水稻分蘖拔节期,记者来到江苏省射阳县盘湾镇塘南村采访著名农技人姜德明,只见姜德明的100亩水稻田撑起了白色巨型“蚊帐”,在周围一大片秧苗的映衬下尤为壮观。不时有路人好奇地询问:“这是什么?”在田里忙碌的他总是耐心解答:“这个‘蚊帐’是用来防虫的,这样害虫成虫无法进入网内产卵,水稻生长全过程就无须打防虫农药。”

  姜德明,何许人也?今年60岁的姜德明,曾是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30多年奋战在农技推广一线,18年躬耕陇亩、推广绿色农业。他两次患癌,左腿高位截肢,切除一肺叶。有这样一组数据记录他闪亮的人生轨迹:他的实用新技术使周边县市数以万计的农民走上致富路。担任全国人大代表10年间,领衔提交议案196件,被采纳180件,其中“三农”议案68件,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立法。

  “蚊帐”水稻长势喜人

  稻田里,黝黑、瘦弱,头戴草帽、拄着双拐的姜德明说:“民生幸福,‘吃’是第一位大事,一日三餐离不开稻米,除了蔬菜,我还想为主粮安全探索实践。”近年来,姜德明在调研中发现,用防虫网、有机肥种植绿色稻米,既可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又可满足百姓生活需求。在经营了17年“蚊帐”菜园之后,今年他又把精力放在种“蚊帐”水稻上。

  去年秋天,姜德明在盘湾镇塘南村流转近200亩土地。他首先查看了土壤、水源及基础条件。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田地不是用来种麦子,而是全部用来长草——一种叫做苕子的绿肥,三四十年前的农村曾普遍推行。今年4月下旬,正值苕子盛花期,他请来技工将所有半人高的苕子粉碎、翻埋,然后分块筑埂,再施上饼肥、人畜粪等农家肥,放水沤肥。

  5月下旬,开始搭“蚊帐”插秧。200亩水稻田,100亩用来种绿色“蚊帐”水稻,100亩不搭蚊帐作为无公害进行对比种植。5亩一块用20张巨大的“蚊帐”盖起来。每张“蚊帐”长宽60米,面积3600平方米。姜德明跑了十来个生产厂,终于在今年年初找到了一家能够缝制这么大面积防虫网的专业生产厂家,定制了用尼龙线织成的比窗纱还要密的18目防虫网。防虫网稠密而牢固,即使细如针尖的稻飞虱也飞不进来。记者看到防虫网外面有不少小虫在飞舞,望着近在咫尺的秧苗,它们即使“垂涎三尺”也无法进入。田里每隔几米,就有一根高大的粗竹竿撑起。千余根竹竿的顶端,都被他们夫妇俩提前夜以继日打磨光滑,怕的是把“蚊帐”戳破。在每一个巨型“蚊帐”的四周,都用几十根结实的钢丝牵引,末端用砖块缠绕后深埋土中加固。

  “你看,现在水稻长势多喜人。”姜德明小心地揭开“蚊帐”的一扇门,只见水稻秧苗条叶舒展,碧绿壮硕,比常规稻田的水稻秧苗果然更胜一筹。他欣喜地说:“有了这个防虫网,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都被阻隔在蚊帐外面,进不到蚊帐里面产卵了,至今没有打过一次防虫农药。”

  对此,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副会长陈万权这样评价:“稻飞虱危害水稻秧苗的同时还会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如果把虫防住了,同时就达到了‘防虫治病’的效果。”

  举步维艰亟待支持

  为了方便种“蚊帐”水稻,姜德明和妻子嵇惠芳在附近租了民房,两个多月来,只回过一次县城的家。屋子里陈设极其简单,只有两张床、一个衣柜、一张旧书桌、一张饭桌和几把长条木椅。

  7月下旬,天气闷热,清晨5点多,姜德明和妻子就到田里开始劳作。除草、紧线,每天都要忙到天黑。这些天还算轻松的,最忙的是5月底,正值插秧时节,中午气温高达35摄氏度,为了及时上到水,每天中午1点多钟,姜德明还在一个个进水口,趴在送水渠边上水,双眼被汗水渍肿得像红葡萄,睁都睁不开。“蚊帐”最怕台风,7月底,“威马逊”和“麦德姆”台风登陆之时,姜德明担心得要命:“一旦‘蚊帐’倒了,扶都扶不起来。”那段时间,他经常夜里打着手电和妻子加固“蚊帐”,为此摔了好多跟头。从插秧前翻埋绿肥到现在3个多月,姜德明夫妇忙得都瘦了10多斤。

  别人家的田里一年种植两季庄稼,而姜德明的这200亩地一年只种一季水稻。“去年秋天,如果这些田不长苕子全种麦子的话,我至少有10多万元的收成,现在反而多投入3万元的工本。”姜德明说,“租住的房子一年2500元,流转的200亩土地每年每亩要1000元钱,加上工本,‘蚊帐’水稻一亩地投入就要五六千元。最贵的是人工费用,一个工日要130~140元。”说到前景,姜德明不无忧虑地说:“还有不到3个月新米就要上市,成本价就得10多块钱1斤,如果今年销售渠道不畅,对我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今年第一次大规模种植“蚊帐”水稻,投入很大,县水利部门支持了姜德明几十万元修建电灌站、送水渠等基础设施。除此之外,包括向亲朋好友借的30万元,他总共已投入50多万元,现在举步维艰,急需有人支持与合作。

  毕竟60多岁上了年纪,加上身体不好,姜德明含泪告诉记者,他那钟爱的绿色稻米事业,现已很难支撑,很想得到社会的支持,让他苦苦坚守了18年的“绿色梦想”得以继续前行。

  躬耕陇亩只为“绿色梦”

  下午3点钟,骄阳热力不减,射阳县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站长茆春太和植保站副站长孙朝晖来姜德明的田里看水稻苗情。茆春太拔起一株秧苗,拨开包裹的叶片,“已经拔节了,要及时追施穗肥。”抹了把汗,茆春太感慨地说:“我和老姜共事30多年了,他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绿色安全农产品。一般人不理解他搭‘蚊帐’种水稻的做法,一亩田产1300多斤稻谷,才能卖上1900块钱,每亩投入就要5000元左右,这风险太大。他不光嘴上提倡食品安全,还身体力行种绿色蔬菜、绿色稻米,都是自掏腰包,对一个家庭来讲,这投入不是个小数字,而他自己很节俭,这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

  回想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姜德明感慨万千,酸甜苦辣个中滋味,也许只有他自己清楚。如今,经历过风风雨雨,他依旧选择执著向前。

  1997年初夏,姜德明的第一块试验田——“德明绿色有机蔬菜园”问世。每天清晨,夫妻俩最早到园区,夜晚,最晚离开园区。亲手培育绿色放心蔬菜然后亲自上街卖菜,姜德明整整坚持了17年。今年,他把精力放在了种“蚊帐”水稻上,菜园交给了弟弟管理。

  “安全食品是生产出来的,只有从源头治理,才能保障清洁生产。如果每一个生产者都能凭良心做事,我们大家就不愁吃不到安全、放心食品。”姜德明说。对于生命,姜德明有自己的感悟,“我已经两次走过鬼门关了,只想在有生之年通过我的实际行动,来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种植绿色蔬菜、绿色稻米,热盼有识之士参与合作,一起前行;力求唤醒更多的消费者都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绿色环保理念,使更多的人吃上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放心农产品,这就是我今生最大的心愿,也是唯一心愿。”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