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智慧科技串起都市农业

  • 发布时间:2014-08-16 01:31:1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李建荣 本报通讯员 蔡万涛

  他们的舞台很小,除了实验室,就是示范基地、试验田、综合实验站。

  他们的舞台很大,现代都市农业的蓬勃发展他们功不可没。

  一次次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给都市带来了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更给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带来了满满的收益。

  研发新设施、培育新品种、钻研新技术……奔走在农田与餐桌的他们以自己的创新实践为人们构架起一座通向美好生活的桥梁。

  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团队:让都市的“菜篮子”美味安全

  在房山泰华芦村示范基地的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温室前,工作人员总会忙不迭地向来往的参观者介绍它们的与众不同。

  “节地、节能、生态是这种温室的最大特点。向阳面种蔬菜,背阴面种食用菌,不仅边际土地不再浪费,还能实现生态互补;温室内墙厚度由常规温室的72厘米降到了37厘米,但棚内温度仍保持原有水平……”实验室副主任刘明池向记者介绍了新型双向日光温室的诸多好处。

  “住”的是基质,“喝”的是营养液。北京昌平崔村天润园草莓采摘园,无土栽培新技术让本应长在地里的草莓“竖”了起来。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草莓生产及加工出口国,仅昌平区的草莓年产量就有1200万公斤,但连续栽种、过度喷药严重制约了草莓产业的发展,而新的无土栽培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成为草莓产业新的发展方向。”在草莓育种专家张运涛看来,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创新技术的支撑。

  “这里的番茄、西瓜卖的虽然比市场里的贵,可这味儿是真不赖……”在通州台湖京福艺农设施农业基地,前来采摘的市民络绎不绝,许多蔬菜水果还没出基地大门,就被抢购一空。

  原来,这里采用了实验室最新研发的能兼顾产量与品质的果菜类亏缺灌溉高品质模式和膜下暗灌等蔬菜综合农艺节水技术,以番茄为例,不仅其可溶性糖的含量从5%提高到了8%,还减少了28%的叶片水分蒸腾。

  ……

  “类似的新设施、新技术还有很多,而与以往不同,我们的研究方向已不仅局限于解决保障供给问题,优质高效安全鲜活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模式成为研发的主要方向。” 实验室副主任王之岭说。

  对通州、门头沟、海淀等区县的农民来说,试种我国第一个通过生物技术辅助育种培育出的自交可育樱桃新品种“香泉1号”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樱桃育种专家张开春告诉记者,种植该品种不仅能实现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管理,甚至可以满足樱桃庭院种植的需要。

  市民对食品安全和风味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难点和共性关键技术迫切需要突破……在实验室主任李云伏看来,围绕现代都市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四个功能,通过开展都市鲜活农产品安全优质高效生产、观光休闲农业、生态涵养和循环农业、都市鲜活农产品加工与冷链物流、都市农业发展战略五个方向的科技创新,建立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和新方法,为都市农业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赵同科:情系沃土的“绿色使者”

  土肥技术,这个在外行眼里平常的连技术员都能干的活,赵同科研究了31年。

  在他眼里,对土壤肥料的研究是个永恒的课题,“没有止境,把土壤的问题搞清楚永远不可能。特别是在当前农业投入品大量不合理施用的情况下,对土壤肥料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年轻时,赵同科会一天天的扎进玉米、小麦地里,看看这块土壤属于哪一级,那块土壤是不是有点“肥胖”,给土壤“问诊”是他的主要工作,“经常是一脑袋玉米花” 。

  如今,虽已年过半百,但赵同科说,他仍然会不时的进到田地里,总感觉许多东西还没有研究透。身兼北京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书记、副所长的他其实有很多事要干,但他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上。

  “咱们国家的农民,恐怕十个里面有九个半不知道自己施到田地的肥料有一半以上流失掉了。作为科研人员,想出最好的办法来帮助农民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环境友好,让农民增收,是方向,更是责任。”

  很多人不理解,总问赵同科,为什么研究了二三十年似乎看不到明显的成绩,“想了很多办法,包括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性状等等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尽管从数量上只是提高十来个百分点,但这其实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进步。”

  “每天我的脑子都在不停地转,有时在回家的路上都在给团队的人打电话。”赵同科开玩笑说,有时团队的人都被他“压迫”得有了意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翻开这些年赵同科主持的课题,有一种厚实的感觉。

  作为北京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团队”首席科学家,他先后主持国家、省(部、市)科技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60多个,近5年主持的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北京市课题就有十几个。

  围绕土壤肥料这条主线,赵同科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农业面源污染,地下水质量监测,废弃物的科学利用等多个方向。农业部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泛环渤海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时空变异研究及脆弱性评价”是他的代表性研究之一。

  “这个项目我们研究了11年,取得了国内公认的成绩,而且在国内如此长时间、大范围的监测尚属首次,但是不足和弱点还有很多,比如项目研究内容局限,其他污染没有涉及等等。”赵同科总是讲问题多过成绩。

  也许,这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正是促使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李兴红:葡萄病害的“保健医生”

  采访李兴红不到10分钟,她就接听了好几个电话,有咨询病害的,还有交流业务的……

  作为北京农科院植保所病害研究室主任的她何以如此“接地气”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我每年往外跑的时间占到了五分之一,葡萄病害防治是一门实践性科学,只有到田间才能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李兴红说。

  2008年成为农业部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病害方面的“岗位科学家”后,李兴红更忙碌了。调研分析了宁夏葡萄生长势衰弱问题,为当地政府提供了决策技术支持;广西罗城毛葡萄近年来由于春季烂穗,几乎无收成,她带领团队通过现场调查,明确了病因,并提出防治方案,对当地毛葡萄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长期的实践让李兴红的诊断经验变得非常丰富,这也是她能在国内率先发现并命名了严重危害我国葡萄安全生产的葡萄溃疡病的直接原因,这种病曾一度使江苏、浙江、广西等地的葡萄减产30%—50%。

  国际葡萄枝干病害专业委员会主席Laura教授如此评价李兴红及其团队,“他们的研究带动中国葡萄枝干病害的研究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李兴红从来不拒绝任何一次求助,尽管有时问题并不严重或专业。她清楚地记得一次山西大同一个村长带着4个村民为了村里的葡萄,坐着飞机来单位给她送样品。

  “问题解决了,农民高兴了,我也高兴了。”为农民解决问题是李兴红最开心的事。她常年义务指导房山、顺义等基地的蔬菜病害绿色防控,仅开展葡萄、蔬菜病害的诊断、综合防控方面培训就达千人次……

  “很多人认为搞技术推广的做不好基础研究,我们恰恰把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衔接的比较好,既开展了分子基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又用这些研究解决了很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李兴红说。

  在房山波龙堡推广的1000亩有机葡萄园植保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有效地控制了炭疽病、霜霉病等病虫害的危害,产量提高40%—50%;在上海、广西等地推广应用的葡萄溃疡病综合防控技术,使这一灾害性病害得到有效遏制……

  不为人知的是李兴红还在《Fungal Diversity》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了近60余篇论文,其中SCI 4篇。

  “这些都不重要,我更喜欢体系内对我的称呼——‘保健医生’。”可能这就是李兴红简单快乐的科研之路。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