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40多名国企高管被查处 评:市场机制是最好的“防腐剂”

  • 发布时间:2014-08-14 09:54: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导读】今年以来已有40多名国企高管被查处,招标贪腐数额最大。《央广财经评论》本期观点:“让市场说了算”是最好的“防腐剂”。

  央广网财经8月14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反腐的风暴刮到国有企业,不少国企“蛀虫”暴露在阳光之下。光明集团原董事长王宗南被正式批捕;华润集团原董事长宋林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陕西有色、中国出版等上市控股企业曝出负责人被查……梳理审计、巡视报告涉及国企高管贪腐案,仅今年以来,就有超过40名国企高管接受调查或被处理。而且数据显示,招标贪腐的数额最大。

  从华润宋林案到王宗南案,多是属于长期任职的国企高管涉案。无形的“黑手”扭曲了市场机制应该发挥作用的空间。约束国企腐败,仍需重视市场主导作用,完善长期约束机制,而制度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截至去年年末,全国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85.4万亿元。体量庞大的国有资产保持高增速同时,仍待规范国企高管决策,形成现代企业的治理机制。国家审计署负责人此前表示,根据11家央企审计情况,已对190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包括32名厅局级干部。

  而今年以来,又已经有华润集团原董事长宋林、中国出版集团原副总裁王俊国等40多名国企高管接受调查或被处理。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造成国企腐败问题的原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

  汪玉凯:之所以出现腐败,首先是监管不利,国企很多都处在垄断地位,对市场垄断,对价格垄断,而对它监管不利。再加上固有的体制很多原因造成国企腐败问题比较突出。

  汪玉凯进一步指出,当前还是要通过改革来释放活力,通过改革,多管齐下,治理国企的腐败问题。

  汪玉凯:首先,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有资本投向有所限制,国有资本资源的减少对竞争性领域逐步进行投资。第二,要加强对国企高管的监管,改造目前高管工资体系制度待遇。还有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市场机制建设起来以后,股权竞争反对垄断,国企腐败的空间才能够得到挤压。此外,纪检监察加大对国有企业监管力度,在这方面应该创新一些体制机制。

  国企腐败究竟根源何在?如何构筑严密的“防腐网”,让国企不再变成腐败“大老虎”的温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对此评论。

  经济之声:从近期国企高管落马个案及审计、巡视结果来看,国企贪腐凸显了怎样的特点?

  毛寿龙:基本上有一个大的特点就是在国企比较盈利的背景下,大家都放松了相关的一些制度机制方面的内容。因为过去它是在亏损条件下,制度机制如果是放松一点,相对来讲腐败会少一点,因为本身也没有什么好贪的。但是2003年以后,国企在大面积普遍比较盈利的情况下,这种制度机制如果再放松,就容易导致各方面的一些问题。现在政府在招投标这个领域,严格制度机制的情况下,也容易产生腐败,是腐败的高发区。所以像资本项目,不仅是招投标的问题,在国企领域里,如果规则更加灵活,腐败的可能性实际上是非常高的。

  经济之声:我们也看到之前发布的审计报告指出,“招标贪腐”数额最大。总的来说,是一把手相对权力太大,容易滋生腐败,应该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市场说了不算”的情况却依然很多。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

  毛寿龙: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国有企业本身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也就是如果要通过政府去对国有企业进行严格的控制,内部人控制空间少,经营的空间就比较少。但是如果不对它进行控制,国有企业就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内部人控制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本身是很难的恒量的。相互之间的相互处理不好,有可能个人利益多了,公司利益受到损害,这就产生了腐败的问题。

  另外,在市场过程当中,很多招投标的东西不规范,所以这也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如果招投标的流程以及相关规则,还有其他的一些相关制度方面细节能够做的更好,很多腐败还是可以避免的。

  经济之声:招标腐败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另外就是一些高管非常热衷于像高尔夫、豪车等一些超标的福利,在土地审批方面也是经常会越过红线,这两方面您又怎么看呢?

  毛寿龙:这两个方面还是相关制度机制的问题,尤其像高尔夫,参加各种俱乐部,还有增加各种各样的人脉的网络,实际上要很花很多钱,但是花的钱基本上是企业的钱,网络人脉是个人的,但是花的钱是企业的钱,是公家的钱,这是一个软腐败。

  经济之声:所以随便花钱就需要公司治理的规范,那么国企在公司治理方面您觉得还有哪些短板?

  毛寿龙:公司治理首先出资人是一个先天的缺陷。另外,作为上市公司,如果信息公开披露有比较好的媒体监督,相对来讲是不错的。但是现在国企一方面是上市公司,另外一方面证券市场本身的监管还不够好,企业本身内部的治理机制集权于相关人员,权利太集中就导致各方面的一些问题。

  经济之声:现在监越来越严了,我们也看到审计各方面也越来越规范,现在来看已经对于190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包括32名厅局级干部,这有没有很强的震慑力呢?

  毛寿龙:这个应该有一定的震慑力,但是就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基础性的制度缺失的情况下,最重要的工作还是通过契机把制度完善起来,如果仅仅是抓几个个案,发现是发现了,但是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如果都要发现很麻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制度来防止腐败应该是首选。

  本期评论编辑晓易观点:

  绝对权力意味着绝对腐败。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的个人都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制度。

  这些国企高管的落马,反映出中央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和对症下药的同时,也暴露出部分国企“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监管存在漏洞的问题,并警示国企改革的迫切性。但无论如何,国家对央企的反腐力度正向更深层次延伸。

  如何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中,真正把国企反腐败与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在制度设计上把导致腐败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一把手说了算,从根源上杜绝“一把手”只手遮天、集体腐败案件的发生,是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其他观点: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认为,尽管我国大部分央企、上市地方国企均建立了企业监事、独立董事乃至外部审计等内控制度。但一些个案表明制度仍属虚设,从根本上,仍需完善企业自身的治理结构。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把注意力转向稳定经济,刺激政策下,巨额资金进入到国企手中,而且当时政府一时间无暇顾及国企贪腐问题,使得国企高管面临一个巨大的贪腐诱惑。

  改制重组与变革管理咨询专家祝波善认为,现有的国企监管体制下,管理者既有政府官员的身份,也掌握着经营实权,可能比政府官员的腐败机会更多。

  一家国企高管认为:国企成为反腐重灾区,首先还是因为权力过大,又没有受到制约,人性都是有弱点的,时间长了必然要出事;其次,目前的决策机制也有问题,所谓三重一大要集体决策,实际上都沦为形式,不可能在集体决策的时候反对总经理;第三,现在国企高管还是亦官亦商的角色。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