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软件大战烧光24亿资金 专家:商业模式已初步成型
- 发布时间:2014-08-12 17:23: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自从有了打车软件之后,出门打车方便了不少,而且,一年多以来,滴滴、快的等打车软件的补贴一直不断,给的哥和乘客带来了实惠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用户。不过,打车软件的补贴越来越低,也是明摆着的事实。
这几天,滴滴和快的都停止了对司机的补贴。这也意味着两者的补贴大战到此终于偃旗息鼓。有媒体算了一笔账,两家公司光是用于补贴的资金加在一起就超过了24亿。但是收入呢?好像难以见到。这也引发了一些媒体担心,打车软件烧光了几十亿资金之后,并没有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
不过,在IT观察家冀勇庆看来,打车软件的未来值得看好,而且打车软件的商业模式,已经初步成型。
冀勇庆:我个人对打车软件的前景还是比较看好的,因为所有基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一般来说,互联网产品都是先有一个用户模式,先要有足够的用户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形成一个比较可行的商业模式,然后再产生收入,滴滴和快的两家通过去年年底到今年初的竞争,它们把市场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局面,就是双头垄断,把市场的门槛已经垒得很高了。另外现在好像没有什么收入,但其实也不是这样的,互联网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就是广告模式,像滴滴,我前一段正好采访过滴滴的创始人程维,他透露滴滴现在通过广告模式一个月的收入也能够达到1千万左右。当然,和它现在的巨大投入比起来可能还不一定能够做到收支相抵,所以未来我觉得出租车打车市场,商业模式还是有的,但是可能只有当用户量达到一定基础以后,商业模式才能够比较清晰。
另一方面,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都已经到了商务租车市场,快的已经推出了1号专车,滴滴打车近期也会推出商务打车,商务打车市场的商业模式可能会比出租车现金流会更好一些,因为它是一个提前扣款和返佣模式,也就是说当消费者通过商务打车消费了以后,钱会通过快的和滴滴账号进到劳务公司的账号,同时滴滴或者快的这样的商务租车公司,它会获得一个15%-20%的返佣,现金流就会比过去的出租车打车市场好很多。更重要的是,滴滴和快的都分别获得了腾讯和阿里巴巴的投资,另外一家易到用车最近也获得了百度的投资,也就是说对于BAT三大巨头来说,打车软件其实是它们进军O2O重要的桥头堡,通过投资这些打车软件,希望把它们互联网的入口,还有互联网的地图、移动支付,甚至还有一些本地生活的业务能够植入进去,实现一个O2O的闭环,帮助它们更多从线上业务走向线下,这可能是一个大格局方面的情况。
打车软件依靠烧钱来跑马圈地,这种做法一开始就受到了媒体的质疑。从目前看来,停止烧钱的打车软件能不能延续之前的辉煌,还很难预料,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打车软件依然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那么,金钱能否换来宝贵的发展时间吗?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网络营销委员会专家龚铂洋对此话题进行解读。
经济之声:打车软件的推广模式基本上可以视为烧钱来赚人气。从目前来看,这种营销模式是否能够视为已经成功了呢?打车软件目前所积攒的用户量是否足以支持它们未来的发展?
龚铂洋:滴滴和快的在前期烧钱烧到20-30个亿,如果按照传统的商业模式来讲,纯粹是一个烧钱的办法,但是移动互联网不能按传统思维来看,按照现在比较流行互联网思维的说法,叫羊毛出在猪身上。我们知道滴滴和快的背后有两个巨头,一个是腾讯的微信,第二是阿里,滴滴和快的它们这种烧钱的模式,其实也是有后台在做支撑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帮助腾讯,帮助阿里获得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抢占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所以说虽然他们烧了20多个亿在市场上,但是我们也看到微信现在整个的估值已经很高了,在600亿美金以上,阿里据说也是要到1、2千亿美金的级别,它们在市场用户获取方面包括用户黏性方面还是取得了很大一个收获。
经济之声:打车软件靠所谓的烧钱所积累的用户量,在这样一种模式结束之后,您觉得用户量能不能够支撑它未来的发展?或者说停止补贴之后,滴滴和快的为代表的打车软件的情况有没有可能会急转直下呢?
龚铂洋:目前滴滴和快的已经累计了上亿用户,从用户数量来看还是一个蛮庞大的基数。打车软件的核心,我认为是解决了用户的刚需,确实尤其对我们这种经常出差的商业人士,在异地打车,大城市打车是非常困难一件事情,有了打车软件以后,确实给我们很多的方便。所以我认为在刚需的支撑之下,它的急转直下是不会出现的,一部分尝鲜的人他们以前没有这种刚需,有可能因为没有补贴就停止使用,但整个的使用量还是在一个等级之上的。
经济之声:之前一篇报道说停止补贴之后,出租车司机对于这个软件有点怨言,因为没有了补贴的激励,以前那种偏远的地方司机不太愿意去了,又回到了起点,那有没有可能再次开启补贴大战。
龚铂洋:这种打车软件它的核心就是LBS,就是以位置作为基础的服务,其实即使给补贴,太远的地方一般来说也是不经济,不划算的。LBS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就近的服务,所以我认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这种补贴大战其实已经没有必要再开展了,因为这个市场教育阶段已经过去,用户基础也积累起来,这个时候再去补贴就把消费者就宠坏了,反而是没有必要的。
经济之声:补贴其实它的本质是在培养用户的消费的习惯,一种打车的模式。在本土打车软件捉对厮杀的同时,像Uber这样的国外打车软件也进入了中国市场,而且,这些国外同行们的盈利模式相对比较清晰。补贴停止之后,业界格局是否会出现重大变化?
龚铂洋: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是从来不畏惧国外互联网竞争的,中国有中国的特色,我们从很多中国的巨头BAT的崛起能够很清晰的看到这一点。我觉得外国打车软件进入中国这,其实不用特别担心,尤其中国人本身的这种创造能力复制能力非常强,也能够很好的结合本土的资源,本土的政策去抢占市场。外国这种软件进入中国,对整个格局没有什么影响。
经济之声:我们国内的市场还是非常有想象的空间的,未来打车软件还可能会有新的盈利模式吗?
龚铂洋: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是消费者,要把握用户,其实只要滴滴和快的养成习惯以后,包括滴滴植入的微信,是非常方便的一些操作和体验,实际上它集聚了用户,包括广告模式也好,未来拼车模式也好,或者商务租车模式也好,甚至未来聚集白领开展电商,这都是可以想象的,因为移动互联网一切都可以去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