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涞源县认准三个“说了算”

  • 发布时间:2014-08-12 08:31:29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辛志刚 温勇立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河北省涞源县把扶贫开发作为为民办好事的十二件实事之一来抓,坚持走群众路线,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支撑,以政策为依靠,着力实施产业扶贫,收到了良好效果。

  种什么、养什么,群众说了算

  最近一段时间,涞源县北石佛乡西道沟村村民任海婷一直在找支部书记任耀打听养猪的事情,看看什么时候联系仔猪,想着今年再多养几头。

  西道沟是一个贫困村。去年3月份,该村在脱贫产业的选择上,经过村民代表讨论,大家把目光瞄准市场上稀缺的“传统黑猪肉”。村里顺应民意,把计划买牛的扶贫款改为养猪。村里采取主动报名,最后筛选了50多家积极性高的农户,进行了实验养殖,结果每头猪年底纯利润达到了800多元,光这一项全村增收10万多元。任海婷说:“去年的行情不好,但是因为黑猪品质好,所以大家收入还可以。”

  这个村在脱贫路上也是几经摸索,养过鸡、养过兔、养过牛,最后都没有形成产业。为什么?当了30多年的老支书任耀说:“过去上边定项目,农民积极性上不来。现在先问农民的意见,政府只给政策不拍板,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扶贫是政治任务,但必须用经济的手段来解决,所以我们按市场规律办事,发挥市场的作用,看市场的变化定产业。”该县县委书记高文才说。

  据了解,现在涞源县的扶贫产业多达几十个,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以核桃、小杂粮、药材、旅游、养殖为主导,其他产业并存的产业扶贫格局。县扶贫办主任妥开祥说:“项目的申报要以村或者合作社为单位,可以一村一品或者多品,但不能一户一品,避免一盘散沙。”

  帮什么、怎么帮,困难说了算

  市场需要的,农民想干的,就是政策支持的。按照这样的思路,走马驿镇在扶贫产业的选择上,各村特意组织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80%的人赞成发展核桃产业。但这个镇实际情况是人均耕地不到一亩,产业没有发展的空间。怎么办?最后镇里下定决心,克服困难满足百姓的意愿。经过多方跑动,该镇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在山坡上造出6000亩地,并全部配上了滴灌,荒山变成了高标准的农田。去年秋天,百姓们扛着铁锹、领上免费的树苗,在林业技术员的指导下,挖坑植树。全镇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15000多亩,13个村因此受益,成了名副其实的核桃专业乡,“国家级优质核桃示范园”就落在了该镇。

  从走马驿往北走就是白石山镇,这个镇坐落白石山脚下,所以这里的扶贫产业主要是农家游。政府做的就是整体规划和资金扶持。孟志刚一直经营农家院,生意不错。随着白石山旅游的升温,他今年打算把平房改建成楼房,但资金出现缺口,后来他通过政府的担保公司,贷了20万元,营业面积扩大了4倍。在这样政策的支持下,现在的农家院从白石山脚下一直延伸到了县城,大大小小100多家,拉动就业1000多人,年创收1000多万元。

  县长肖明旺说:“老百姓是真正的脱贫主体,做什么产业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大家认可。在认可前提下的帮扶才是有效果的。我们坚持让农民唱主角,政府唱配角。”

  政策怎么用、农民如何干,产业说了算

  “生态与生计发展项目”是保定市的一个扶贫开发项目,涞源选择了西门塔尔牛,试点定在了留家庄乡水石塘村。多年来,大部分地方是以周转畜的形式实施。该县在试点村调研之后,把周转的牲畜改为了资金。第一批养殖户田成民道出了这里的妙处。他说:“给了我6700元,我买了两头牛,两年之后我养好了,给别人,我舍不得,养不好或者死伤了,下一家也不愿意,周转就有了困难,现在周转资金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样的方法周转三年下来,村里从没有一头牛发展到360多头,田成民成了养牛大户。第一批养殖户每头牛三年净赚一万多元,而且还培养出了一批“土专家”。第二批养殖户不仅周转到了资金也周转到了技术。现在这里成了一个养牛专业村,政策的效益得到了最大程度释放。

  近几年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该县种养殖业蓬勃发展。截至2013年底,该县新栽植优质核桃5万亩,优质专用玉米20万亩,涞源小杂粮种植面积3.5万亩;中草药种植面积2万亩;牛、驴等大牲畜存栏新增6500多头,羊存栏15000多只,鸡20万只,新增规模养殖场67家,产业覆盖农户5万多户。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