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雪域高原的发展奇迹

  • 发布时间:2014-08-12 06:06:31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图① 湖北省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地区修建的湖北大道。本报记者 代 玲摄

  图② 布达拉宫脚下的拉鲁湿地。

  图③ 西藏山南地区红星社区居民尼玛曲吉阿妈和老伴贡嘎坚参喜迁新居。

  本报记者 韩 叙摄

  西藏,一片令人魂牵梦绕的土地。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这一战略定位,使西藏经济建设有了新的内涵,西藏的发展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喜马拉雅山挡不住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脚步。自2009年始,西藏生产总值相继跨越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和800亿元5大台阶,保持了年均12%以上的增长速度,连续5年实现百亿级的稳增长。2013年,西藏生产总值实现807.67亿元,同比增长12.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4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和西部12个省份中均排第三位。

  ——雅鲁藏布江阻不断西藏与外界的联系。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的相继建成与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书写了交通运输史上的奇迹。拉萨贡嘎机场、昌都邦达机场、林芝米林机场、阿里昆莎机场和日喀则和平机场的陆续通航,进一步提升了西藏区内航空运输保障能力,完善了当地综合交通体系的布局。“进藏难”成为历史。

  ——念青唐古拉隔不开藏汉民族血浓于水的亲情。20年前,中央作出了“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重大决策部署。此后的日子里,从中央各部委、对口援藏各省市、中央骨干企业的援藏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2010年,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确立了援藏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决定将中央援藏政策再延长10年至2020年。根据《“十二五”时期对口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17个对口援藏省市将共计安排对口援藏项目1610个,总投资141.36亿元。

  ——雪山之巅的云海遮不住西藏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喜悦。2013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23元,同比增长11.1%,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4个百分点,增速首次居全国第一。同时,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78元,增长15.0%,增速排全国第二位。

  ——寓意幸福吉祥的“格桑梅朵”更是见证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铸就。宁愿发展慢一点,也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一理念已经成为西藏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中央政府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9%。《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和《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相继颁布实施后,“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成为一条高压线,西藏生态保护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正如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强调的,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决不能有任何懈怠。展望未来,西藏要做的就是继续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稳增收,紧抓“坚持打牢农牧业和基础设施两个基础、突出特色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重点、加强民生改善和基本公共服务两个保障、激活改革开放和对口支援两个动力、强化科技和人才两个支撑、巩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两个基石”这“六对抓手”,通过“民生先动、市场推动、项目带动、金融撬动、创新驱动、环境促动”的“六动措施”,守住“和谐稳定、生态保护、安全生产”的“三条底线”,推动西藏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不忘生态底线

  驱车沿拉萨河南岸行驶,满眼遍是葱绿。眼前的山坡上,新近移植的雪松、油松在陡峭的坡地上倔强地挺直了脊梁;而不远处的宝瓶山上,更多高原本地树种早已落地生根,随着拉萨夏日午后的微风轻轻摇曳。然而,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山石裸露,一片灰黄。这一切的变化都得益于拉萨南山造林试点工程。

  作为这片新绿的守护者,藏族小伙晋美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两年。学林业出身的他告诉记者,南山海拔高、土层薄,又处于风口,要植树并保证成活太难。但这里是拉萨南面的屏障,如果没有树,一阵大风袭来,拉萨就会“飞沙走石”。

  早期,他们进行了很多实验都没有成功。在造林试点陷入困境的时候,林业专家来了,对众多高原本地树种进行了科学筛选;科技专家来了,对土层进行了全面分析;水利专家来了,对如何引水灌溉以及蓄水池的修筑地点进行了专业测量……在各方的努力下,南山上点点新绿终于蔓延开来。

  同样的一幕还发生在拉鲁湿地。作为中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拉鲁湿地被誉为“拉萨之肺”。然而,在过去的很多年里,由于建筑、捕捞以及附近居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等原因,拉鲁湿地的生态一度遭到很大影响。

  为重新提升拉鲁湿地的生态质量,2013年,拉萨市政府下发通知,规定拉鲁湿地周边20米的范围均属于拉鲁湿地的缓冲区。同时,生态定位监测站、气象观测站、水文水质监测点、关键物种监测点等设施全部上阵。西藏自治区林业厅有关负责人还告诉记者,全区共24个项目成功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有11块湿地列入《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

  一方面是主动保护,另一方面是杜绝污染。

  “以保护为重,保护优先,强调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西藏绝不搞三高产业,要坚决堵住落后淘汰产能向西藏转移。”在近期举行的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与中央主要媒体记者代表团座谈会上,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边巴扎西如是说。

  西藏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多年来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坚守生态保护的红线。去年以来,自治区明显加大了建章立制的力度。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公布的《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考核办法(试行)》规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对全区74个县的环境保护进行考核。环保考核不合格的,“一把手”和分管领导年终考评不能评优,并且将影响到政绩考核。

  刚刚发布的西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3年,全区主要江河、湖泊水质状况保持良好;全区主要城镇大气环境质量整体保持优良;拉萨市、日喀则市城市垃圾处理率实现100%。

  团结之花绽放

  来自西藏日喀则地区的藏族小伙边巴次仁和陕西姑娘李婷结婚7年了。“结婚前,我一点儿也不担心和边巴次仁的文化差异问题,但该如何和他家里人沟通却让我头疼了很久。”李婷说,“结婚以后,双方家里人接触久了,我发现,虽然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不同,但爱与宽容能解决一切问题。”

  李婷笑着说,新婚的时候,自己的藏语还不太好。有一次,婆婆问李婷,高压锅的压力阀去哪里了,李婷完全听不懂。于是,开朗的婆婆左手弯曲放在头顶,右手平举,然后嘴里发出高压锅放气的声音,并同步旋转了360度,儿媳妇终于明白了婆婆的意思。

  那一场关于压力阀的“哑剧”给李婷提了个醒。作为藏家媳妇,藏语不地道怎么行!下定决心的李婷似乎又回到了读书时的状态,一下班就学习藏语。出乎她意料的是,婆婆也开始学习汉语了。当婆婆第一次用生涩的汉语欢迎她下班回家时,李婷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

  边巴次仁和李婷一家的生活仅是西藏普通家庭生活的缩影。在西藏,生活着藏、汉、回、门巴、珞巴、纳西等40多个民族,大家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每年9月,西藏都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以“讲团结、促稳定、谋发展、求和谐”为主题,通过召开座谈会、歌咏比赛、知识竞赛、成就展览等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

  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也是西藏民族工作的一大重点。为此,西藏自治区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精心选择拉萨市城关区扎基社区居委会等9个基层单位进行试点,从8个方面的25个指标来考察创建活动的效果,并大力表彰、宣传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八方援藏 情满高原

  来过西藏拉萨的人,大都知道江苏路。这条东连拉萨大桥、西接布达拉宫广场南段的大道,几乎贯穿了拉萨整个老城区。十几年前,这条路还叫金珠路。作为当时进出拉萨的惟一通道,金珠路只是一条双向两车道的柏油路,破旧狭窄的街道让来自江苏的援藏干部心中不是滋味。经过多方协调,江苏省决定全资支持4000万元,重修金珠路。在竣工仪式上,金珠路更名为江苏路。

  江苏路的建设只是对口援建的开始。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全国支援西藏的战略决策。从那时起,整整20年间,一批批援藏干部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西藏,而今已是第七批了。

  卜建才就是第七批援藏干部中的一员。去年7月,他和其他55名湖南干部从长沙启程,来到山南地区,开始了为期3年的对口支援工作。

  如今,来自湖南益阳的卜建才黝黑、消瘦,完全一副土生土长的藏区人模样。“直到今天,我还有高原反应,尤其是下乡的时候,一爬山就难受得厉害。不过,我要下乡,不下乡怎么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也爱下乡,只有下了乡,你才知道农牧区的藏族老百姓生活得多么艰苦,他们又是多么的纯朴。一次次下乡提醒我,既然来了就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事情。”卜建才说。

  援藏20年来,从中央各部委、对口援藏各省市到中央骨干企业,援藏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

  2010年1月18日至20日,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会议决定,将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延长至2020年,继续加大对口支援力度。

  当年6月,来自北京、上海、湖南等17个对口援藏省市和中央国家机关、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1019名援藏干部奔赴对口支援地区,踏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作为第六批援藏干部,他们严格落实中央援藏资金,建成项目1800个,投入资金92.5亿元,是第五批的1.6倍,同时积极争取计划外资金20.7亿元;他们将70%以上的援藏资金投向民生工程,兴建农牧民安居工程2.9万户,改善了农牧区水电、道路、通讯等配套设施;他们共免费救治先心病儿童457人,为5.3万农牧民群众带来了健康。

  此后不久,第七批援藏干部陆续抵藏。短短1年间,北京为藏区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广东为林芝地区带来了14.79亿元的资金,援建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陕西省、河北省为阿里地区带来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一批“博士牛倌”奔走于高原草场之上,为发展高原现代畜牧业献计献策……

  传承民族文化

  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乃东县,有一个叫扎西曲登的小村落,这里流传着一种现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藏戏——扎西雪巴。扎西雪巴藏戏的传承人尼玛次仁就生活在这里。

  尼玛次仁不会讲高深的道理,他只知道,藏戏是民族的宝贝,他有责任将之传承下去。他告诉记者,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及山南地区两级政府部门对藏戏这一文化遗产给予了极大关注,他和他的演出团队不仅得到了每年几千元的资金支持,还在地区群艺馆等机构的帮助下有了参与重大节日演出的机会。如今,尼玛次仁的藏戏传承队伍已经有28名成员了,并且都是20岁到25岁的年轻人,这让他感到十分欣慰。“只要年轻人喜欢,藏戏就能传承下去。”他说。

  当记者问及藏戏传承中最难的事,尼玛次仁觉得经费倒不是问题。“我有传承经费,每年1万5千元,差不多够置办服装和面具了。我只是希望,扎西雪巴藏戏能够有更多的演出机会。有人学,有人看,这门艺术就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扎西雪巴藏戏的重生只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西藏自治区文化厅非遗处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西藏积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利用工作,非遗地方性法规正式颁布实施,非遗项目申报及名录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得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统计显示,近10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对西藏非遗保护投入达9716万元,自治区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使一批亟待抢救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目前,西藏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6个,68名传承人入选国家级名录;323个项目和350名传承人入选自治区级名录,基本形成了国家、自治区、地(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10年的努力收获了丰硕成果。文化部近日发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示名单中,西藏自治区望果节、彩砂坛城绘制、桑耶寺羌姆等13项非遗项目榜上有名。这意味着,这些延续了千百年的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望得到更加系统的保护和传承。

  民生大为改善

  夏日的西藏,一项项民生工程正在推进。仅2013年,西藏就有13.5万贫困农牧民群众摘掉了“穷帽子”,通水、通电、通电话几乎实现全覆盖,教育、医疗水平更是飞速提升。

  走进山南地区红星社区尼玛曲吉阿妈的家,30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种满了鲜花,近200平方米的房屋内,冰箱、电视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看到记者走进来,阿妈放下怀里的小白猫,笑盈盈地迎了上来。阿妈说,以前,她们全家都住在土坯房里,没水没电不说,一家老小只能和牛挤在一起。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在院子里盖上一间牛舍。如今,阿妈家的西院终于建起了牛棚,自己的房间里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居客——猫。“这才是屋里养的东西哦!”阿妈说。

  正聊着,阿妈的老伴贡嘎坚参大叔从自家的温室大棚回来了。大叔告诉记者,家里的新房一共花了18万元,自筹10万、无息贷款5万,来自长沙的援建队伍还无偿支援了3万。当年,老两口拿不出10万元,一度都想不建房,还是城里打工的孩子把钱寄了回来。那时候,大叔很失落,觉得自己老了,净给孩子添麻烦。直到长沙的几位农业专家来了,帮大叔建起了大棚,还手把手地教了他6个多月。如今,大棚不仅让老两口吃上了新鲜蔬菜,还能卖菜补贴家用。

  改善民生的第一步就是脱贫。而“通过输血扶贫,通过造血拒绝返贫”则是西藏扶贫工作的一大特色。通过这种方式,西藏农牧区贫困人口已经从2011年的106万人减少到2013年的7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3.9%降至28.8%。

  为了全方位改善西藏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中央和西藏自治区先后多次追加投入,开展了包括安居工程、到户帮扶、产业开发、就业培训、医疗保障等多方面的民生治理工作。

  在2014年上半年西藏全区经济运行情况通报电视电话会上,西藏自治区决定从7月1日起,再次提高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并实施一系列新的惠民政策。由此,以“民生改善政策先行实施”开启新一阶段工作,将成为西藏自治区调控经济运行的突出亮点。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