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85岁沙滤饮水器重服役

  • 发布时间:2014-08-12 03:33:52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朱珉迕

  历经整整一年改造,拥有118年历史的鲁迅公园将于本月28日重新开门迎客。这次改造工程系鲁迅公园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改造,旨在使公园“修旧如旧”,重现老派的英式风格。

  昨天,记者提前踏访鲁迅公园,重建的英式大门、沙滤水饮水器、瀑布涌泉等景观已完成,松竹梅园等亦修葺一新,整个公园植被葱绿,颇具移步换景的意韵。在不减少绿化面积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大树广场的方式,供市民休闲活动的区域较原先增加了5%。

  1959年的公园规划仍是经典

  始建于1896年的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上一次改建还需追溯至1959年。当次改建受到周恩来同志亲切关怀,主持设计的包括陈植等一代设计大师。去年开始的这次改造,亦在当年规划底本上进行,整座公园没有大的结构性变动。

  “1959年版本的公园规划至今仍然是经典,因而这次首要是保护。”现任鲁迅公园园长吴刚说,“保护”贯穿此次改造始终,同时通过一些细节方面的微调,使公园呈现“动静结合”的风貌。此次改造前,设计方仔细研究了1959年版鲁迅公园的布局,并参考了最初建园时的图纸,耗费8年时间进行规划。整个改造过程中要求“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不允许带出公园”。园内的铜雕塑、英式风格的南门等均按旧照片进行复建。

  园方专门请回老园林工作者,对园内的古树名木进行了普查。除原有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外,有12棵树龄较高或有特殊历史的树木被登记入册,予以重点保护。为保护园内大悬铃木根系,此次改造特地放弃传统的水泥浇筑方式,改用砂石做地基,并在砂石上方铺设6至10厘米厚的花岗岩,“这样的施工成本比以往高得多,但对大树的影响会大大下降。”

  年久失修的景观得以恢复

  除原有风貌外,此前年久失修,甚至近乎被人遗忘的一些景观,此次改造中也得以恢复。

  建于1929年的一座饮水器,系上海第一座沙滤水饮水器。多年来,其位于公园东端鲁迅纪念馆围墙脚下,被植物遮蔽不易发现,近年更因大树根系影响出现主体开裂破损。此次改造中,园方特地将这一文物搬迁至公园中心位置,并恢复其沙滤水功能。

  临近大连西路的北山一处瀑布,亦在此次改造中重现,并与公园水系连通,成为园内景观湖的源头。吴刚介绍,该瀑布曾是市内最高的一处瀑布,上世纪90年代后因年久失修不再流水。本次改造除恢复瀑布功能外,还将周边景石统一为黄石; 园内水榭处的涌泉也将恢复,并兼具景观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此外,景观湖中央一处过去未曾利用的小岛,改造后也成为具江南园林风韵的新景点,并与园内的“梅园”相连。

  新增一批人性化服务设施

  据早先统计,鲁迅公园年游客量可达1000万人次。对众多老游客而言,改造后的鲁迅公园将提供更多形式的公共活动空间,并新增一批人性化服务设施。

  毗邻四川北路的南门入口广场,曾多次用于举办群众文化活动。此番改造,园方在广场顶部加建了一座弧形舞台,并由一条林荫道同南门相连。开园后,弧形舞台可成为市民日常锻炼娱乐场所,并可承办公益性文化演出活动。

  从北门入园的游客,则可以第一时间踏上一条长430米的塑胶健身步道。该步道环绕公园百鸟山而建,一侧临湖。

  此外,既有的公共活动区域亦在改造中优化布局,园内有大大小小多个公共广场供市民休闲,并分割区块,避免相互干扰,使得公园“动静相宜、各得其所”。而在改造中,园方亦听取市民建议,增设了200个长形座椅、饮水装置,每个广场边上还加装了便民挂钩。

  开园后的休闲活动场地,会不会供不应求?园方表示已考虑到此问题,或将在开园前一周将登记过的文体团队负责人请到园内,组织其各自商议活动时间和地点,“我们希望公园的活动热闹而有序。”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