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 发布时间:2014-08-10 12:04:45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青海省政府新闻发言人就媒体披露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作出回应
9日,青海省政府新闻发言人汤宛峰就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和青海木里矿区煤炭资源开发问题及如何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和木里矿区的管理与环保问题作出如下回应。
一、关于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由来和青海省所做的工作情况
汤宛峰:青海是全国生态安全战略要地,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2005年,在青海南部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工程的同时,从大局考虑,主动作为,在青海东北部建立了省境内的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域内总人口29.4万人,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为了实施好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搞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有关规定,经过实地考察、规划论证、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和社会公示,并报环保部备案, 2013年省政府依法依规对自然保护区范围进行了微调。这次微调,体现了优化结构、保护自然、集约开发、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了对自然保护区冰川、高寒草甸、湿地、森林、野生动植物等的保护,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同时,在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将一些荒山、草场等非敏感区域划出保护区,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空间结构,促进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共赢。保护区建立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13.42亿元,完成人工造林111万亩,湿地面积增加到56万亩,野生动物资源种类和数量均有明显增长,同时也促进了扶贫开发、民生改善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关于青海省对进一步搞好祁连山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的情况
汤宛峰:为全面提升生态保护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青海与甘肃两省又共同争取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这是继三江源、青海湖之后青海实施的又一重大生态保护建设工程。该工程青海境内规划投资34.68亿元,重点实施林地、草地、湿地、冰川保护和建设、水土保持、生态保护支撑和科技支撑七大类工程。争取到2020年,通过多种措施使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不断提高,草地退化现象得到遏制,农业环境显著改善,初步实现山青水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今年,为了加快工程启动,在国家资金尚未下达、青海自身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我省安排省财政先垫资一亿元启动实施了部分项目。
三、关于木里煤田开发管理的问题
汤宛峰:木里煤田作为青海省的主要煤矿区,与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相邻,但属于两个不同区域。根据2011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木里矿区总体规划,木里煤田划分为江仓、聚乎更、弧山和哆嗦贡马四个矿区,其中江仓、聚乎更为开采区,弧山和哆嗦贡马为勘查区。总体规划实施以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引导企业联合重组。此前,江仓、聚乎更两个开采区开发秩序混乱,资源浪费严重。目前,已形成了青海木里煤业开发集团为唯一开发主体的生产经营格局,同时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专门成立了木里煤田管理局,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开采、统一管理、统一经营。二是加大矿区监管力度。对原有露天煤矿实行先治理后开采,要求井田生产技术装备、资源回采率等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着力解决露天开采与井工开采接替失衡问题。三是切实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截至目前,相关企业已完成环境治理投资12亿元,治理渣山7632万立方米,恢复植被222.7万平方米,矿区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受历史遗留等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个别企业存在违规开采、擅自变更开采方式的问题,政府要求的矿区采坑回填、渣山治理、植被恢复等工作尚未完全落实。加强矿区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整治矿山环境还需一定时间和大量投入。一些媒体的舆论监督对我们的工作是一种鞭策。我们将高度重视,加大力度,多措并举,推动木里矿区真正步入绿色、有序、环保开发的轨道。
四、关于青海省对木里矿区环境整治的设想和规划
汤宛峰:我们将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加大执法监管和整治力度,切实保护好木里煤田的生态环境。一是立即叫停有关企业在哆嗦贡马和弧山两个勘查区内的违规工程建设活动,并责令涉事企业限期做好有关工程点上的植被恢复工作。二是加大江仓和聚乎更两个开采区的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加强政策引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实行目标管理,细化治理方案,明确整治时间和标准,责令相关开发企业加快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进程,最大限度实行井工开采,杜绝出现新的渣山和环境污染。对置生态环境于不顾的企业,坚决停产整顿。三是为确保上述措施的落实到位,省政府已派出工作组进行现场检查和督导,对违规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查处。下一步,我们还要按照新环保法的要求,对祁连山区域加快划定生态红线,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也欢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来源:青海省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