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从“大”向“强”的铿锵足音

  • 发布时间:2014-08-09 03:31:24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从“大”向“强”的铿锵足音

  ——四川省创新机制发展现代农业纪实

  本报记者 李永生 黄朝武 阮蓓

  蓝天白云下,群山连绵起伏,果树漫山遍野,枝头开满“白花”“黄花”,一眼望不到边……这“花”非花,是石榴、芒果的套袋,一株挂满几十个,膨大的果实快要把纸袋“撑冒”。盛夏时节,穿行于川西会理、盐边、米易的盘山公路,你一定会震撼:成千上万亩满山连片,中国石榴之乡、世界最晚熟芒果基地,名不虚传。

  奔走在四川大地,像这样壮观的场景并不稀罕:成都的十个10万亩粮经产业高产高效示范基地、苍溪连片发展的20万亩红心猕猴桃基地、西充的万亩有机供港蔬菜基地……四川现代农业规模由小变大、步伐由慢变快、品质愈来愈好,充盈着9000多万人口的“米袋子”、“菜篮子”和农民的“钱袋子”。

  7月中旬,记者深入广元、南充、德阳、凉山、攀枝花和成都等地,切身感受其创新机制发展现代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聆听四川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奋进的铿锵足音。

  扬长避短、主动求变,创新政府引导机制,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巧打“组合拳”,为跨入农业强省行列夯实地基

  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和农村改革先行区,四川农业承载着艰巨的使命,既要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又要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做表率。

  是坚守大而不强的传统农业,还是扬长避短、突破转型?四川省委、省政府主动求变,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大手笔勾勒现代农业宏伟蓝图,创新机制加快发展,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2009年,四川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提出,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集中发展区,每两年认定、授牌一批产业基地强县,并作为省级现代农业试点县,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基地。

  号角一经吹响,“组合拳”轮番上演:促进蔬菜茶叶产业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推进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一系列高“含金量”的重大举措,从机制创新、资金政策、组织保障等方面,指导推动农业产业成片规划、连片提升、集中发展。

  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变得更为清晰: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到2015年,粮食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马铃薯、茶叶、柑橘、中药材等八大产业整体实力进入全国三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100%。择优建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强县,建成3个省级区域性整体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基本跨入全国农业强省行列。

  目标既定,推进加速。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会议,建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涉农相关厅局为成员单位的现代农业发展推进联系会议制度,研究对策措施,破解发展难题。从2009年起,省财政设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专项,每年投入约7000万元支持重点县建设。

  2013年起,省财政又设立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建设专项,每年投入8000万元,支持40个基地县建设。通过省级投入杠杆作用,带动各地整合优化农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财政支农资金,吸纳社会资本,支持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

  同时,“个性化”的金融扶持政策也在全省各地试点,主要支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探索建立农民合作社发展共同基金、融资担保平台,建立保险公司与涉农金融机构政策互补、风险共担机制。针对各类经营主体对科技服务的迫切需求,精心组织“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入万家”活动,试行科技成果股份化,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创新创业,以点带面推进90多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省农业厅、财政厅、发改委联合制定现代农业重点县考核办法,定期对6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县进行督查。”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说,为实现现代农业重点突破,省农业厅抓住基地建设,规模经营,品种、产业和品质结构调整,市场开拓以及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大力推动各地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建设1000个万亩亿元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实现农业新增产值1000亿元目标。省农业厅每年举办各类推介会20多个,促进一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农业旅游资源,推动“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以支柱产业为基础,以创意农业为手段,以农耕文化为灵魂,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各记其功。勇于创新的四川人抢抓机遇、自我加压,以成都市、南充市、攀枝花市、广安市广安区、泸州市江阳区、眉山市东坡区、广元市苍溪县等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现代农业建设由点到面有序铺开。各市(州)、县(市、区)按照农业部和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科学编制区域规划,不断创新建设机制、投入机制、管理机制,你追我赶,比质量、比投入、比效益。

  成都市5年来共投入13.4亿元打造“菜篮子”工程,建成35万亩常年基本菜地和90万亩轮作蔬菜基地,与其他市(州)合作建立20万亩蔬菜基地,弥补季节性蔬菜品种短缺。全市规划在3年内全面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在二三圈层区(市)县,通过对现有特色产业基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升级,建成10个产业布局合理、组织方式先进、资源利用高效、供给保障安全、综合效益显著、集中连片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的粮经产业高产高效示范基地。

  广元市创新土地集中流转和农民主体机制,推进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让农民参与园区建设、分享建设成果。政府和企业(业主)共同出资建立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不断扩大特色产业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促进了规模经营。通过采取“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模式,使现代农业园区连片推进。

  苍溪县结合丘陵区实际,探索农业特色产业园、新型农村社区、乡村生态景区、农村改革实验区“四位一体”模式,推进产村一体化发展。该县创新建立“1+4”(财政项目+业主、农户、社会、金融)农业融资体系,确保每年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投入2亿元以上,农民投入2亿元以上,社会投入1.5亿元以上。

  南充市、县(区)两级把产业基地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把任务分解量化落实到各产业、部门、乡镇,签订责任书。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农民产业园,通过“两统两返”机制密切利益联结,带动和引导农民进入现代园区发展特色产业20多万亩。

  米易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着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效节水灌溉、田型调整、高标准农田、农业标准化科技示范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利用独有的光热优势,实行标准化设施栽培,推行稻菜轮作、立体套作等高效种植模式,实现了特色蔬菜“春提前、秋延后”,错季上市效益明显,农民平均亩收入超过2万元。

  短短几年,四川现代农业建设成绩斐然:

  建成万亩亿元示范区80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7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9个,新建和改造提升“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粮经复合产业基地340万亩,2013年粮食和蔬菜总产分别位居全国第六、第三。

  特色产业实现集聚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彭州为核心的川西600万亩稻菜轮作产业带;以雅安、乐山、宜宾等为核心的川西300万亩名优绿茶产业带;以成都、广元、绵阳、德阳为重点的100万亩优质猕猴桃产业带;以安岳等为核心的川中100万亩柠檬产业集中发展区。

  水果、中药材、食用菌、蚕桑等一大批优势特色产业进入全国前列,以茶叶、泡菜、中药材为重点的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全省累计认证或登记“三品一标”产品3390个,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八。

  推介和打造出“四川泡菜”、“大凉山”、“广元七绝”等一批区域和企业品牌,“川”字号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大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推动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连续跃上三个台阶,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95元。

  审视四川农业转型的轨迹,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从一枝独放到百花争春,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产业、大市场、大品牌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生机无限的现代农业迅速崛起,成为四川一张靓丽的“新名片”。

  有活力才有动力,创新生产经营机制,重组优化要素配置,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有事干、有钱赚”,共享发展成果

  在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的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已进入抽穗扬花期的水稻齐刷刷一片,长势喜人。“基地核心区面积4万亩,辐射带动6万亩,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广汉市农业局总农艺师王少华说,近3年各级财政已投入了10亿元,“水稻亩产650公斤,小麦亩产450公斤,比一般田块高出一大截。”

  广汉是四川平原区种植业的典型代表,探索粮食规模化生产时间长,多年来土地流转、种植大户数量均居全省前茅。2011年起,在现代粮食产业核心区内,他们鼓励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对转出农户每亩奖励50元,对不同规模经营的业主每亩奖励100~300元,新型职业农民、规模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大量涌现,目前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占近14%。“从效益看,大部分种粮大户均为稻麦两季模式,刨去成本亩均收益937元,扣除550元土地流转费,规模种粮亩纯收入为387元,加上政府补贴,效益比较明显。”王少华说。

  “我们有机械160台套,服务面积4万多亩。四川收完了就出去收。”广汉惠民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廖新华告诉记者,“现在种田比过去轻松很多,600亩地10个人就够了。”35岁的金穗丰家庭农场主杨萍,高中毕业后回乡种田,去年在德阳市第一个成立家庭农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从拖拉机到收割机她都能开,今年还准备参加中国农机手大赛。种田能手杨萍也有“发展的烦恼”:稻谷没场地晾晒,机器烘干电费承受不住;农忙请人不能买意外险;贷款利息还是高。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人。出去的不愿回乡,留下的又不安心,将来谁来种地?瞅准这一现实问题,四川省把培育多元经营主体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根本举措。在登记、财政、税收、金融、项目、用地、培训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鼓励引导工商资本“下乡”,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成都市率先在全国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鼓励聘用职业经理人开展专业化规模经营。建立家庭农场扶持专项资金,采取直接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对粮食直补政策实行增量改革,重点向从事粮油生产经营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按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大幅度提高粮食直补金额,支持经营者提高规模效益。

  南充市将“富民”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招引和培育农业龙头、引导和培育农民合作社、创建农民产业园等措施,注重利益联结,引导农民入园,带动近5万农户进入园区发展产业20万亩。2013年示范区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7%。

  截至2013年底,四川省培育种粮大户1.2万户、家庭农场6267家、农民合作社3.5万个、龙头企业8500多家,其中农民合作社已覆盖56%的行政村,带动43%以上的农民增收致富。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之间,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成为四川创新农业生产机制的又一大亮点。

  阆中市通过“龙头企业+业主大户+合作社”模式,加速蔬菜、生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2013年蔬菜、中药材综合产值达到24.7亿元,带动基地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记者看到,裕华有机葡萄园集种植、养殖和加工于一体,兼具农业观光、采摘、体验和科研功能,成为休闲农业的好去处。东兴镇东岳坝村支部书记、康资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元碧说,通过“支部+合作社+大户+农民”模式,社员人均年收入从过去的4000元增加到8000元,既解决了村民就业增收,又保障了蔬菜供应。

  “我们以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为重点,不断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阆中市农牧业局局长周靖入说,通过创新带动、运行、投入等机制,整合社会资源,目前已培育30亩以上粮油大户335户,特色产业专业大户或家庭农场513户,标准化农民合作社22个,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逐步由点状、线状向块状聚集。

  经营模式的创新,让农户与市场有效对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质量和品牌的统一,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质量。

  西充县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和农民主体三方互动,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整合生产要素资源,突出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农业高端发展,打造出“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第一县”,目前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0万亩,形成粮油、果蔬、畜禽、桑蚕四大特色产业,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达50%。西充县副县长何德清说,全县创新种植业“两统两返”(土地统一流转、企业统租建园,农民返包创业、企业二次返利)、养殖业“五方联动”模式(企业出资建设、政府项目补助、农民参与经营、银行信贷支持、合作社搭建平台),带动4.5万户农民参与有机产业发展,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百科有机种养殖公司推行“两统两返”模式,在万亩有机供港农业产业园内带动6个合作社、25户业主大户、130户农户发展有机食品,户均年收入达到3.5万元以上。

  广元市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出“有规划引领,有投入保障,有产业支撑,有科技含量,有龙头带动,有经济效益”的“六有”要求,形成了“实用性、示范性、可学性、高效益”和“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产业基地、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亿元企业、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一个园区就是一个农村社区”的特色。到2013年底,该市已建成的6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年产值近64亿元,所覆盖农户年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比非园区农民高出2000多元。

  广元市农业局副局长何治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起到了整合资源、整合资金、整合科技和促进基地建设、机制创新、转变方式、农民增收的作用,将成为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期抓手。

  苍溪县立足丘陵地区实际,按照两个“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径,建设适度规模经营、供给保障安全、综合效益高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是农业特色产业园、新型农村社区、乡村生态景区、农村改革实验区‘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二是统筹规划、资金整合、社会服务、安全生产‘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机制。”苍溪县委书记何海生说,以“一园三区”、产村一体化建设模式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四川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四川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组建各类综合性社会化服务公司,推广开展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满足了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

  收割麦类60元/亩,收割水稻75元/亩,水稻田大马力拖拉机机耕65元/亩……在崇州市桤泉镇蜀农昊服务超市,记者看到,农机服务、植保、农业劳务、田间运输、专业育秧、粮食代烘代贮等各类农业服务项目一应俱全、明码标价。

  像这样的“超市”在崇州有10个。他们针对“地碎、人少、钱散、缺服务”等问题,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核心,组建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队,对粮食生产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依托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组建农业服务超市,搭建农业生产全过程服务平台,推动稻—麦—油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了“谁来服务”问题。

  贷款难是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各地大胆探索,创新金融服务农业的有效形式。

  崇州市实行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开展合作社资金互助试点,目前土地股份合作社资金互助总额达3332万元,粮食生产政策性保险参保率100%。

  苍溪县益民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四川省首家新型社区性银行业机构,由岳东镇文坪村等10个村的群众按照“自愿入股、民主管理、服务社员、共谋利益”的原则组建。理事长金继贵说,目前互助社股金超过2000万元,资金封闭运行,“资金互助社不但解决了农业生产缺乏资金周转的大难题,村民还可以拿到股金分红,深受农民和业主欢迎。”

  目前,苍溪县已成立7个资金互助合作社,各类金融机构为农业经营主体贷款14.6亿元,年均农业订单质押贷款达2.5亿元,他们探索的“四保+分红”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了发展成果。

  “四保即保农地租金、保财政投建基础设施利息、保产品订单收购以及农作物保险,分红即实现规模经营业主给租赁土地农户和土地入股农户的二次返利分红。”苍溪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主任贾习平告诉记者,目前,全县订单农业已达20万亩,示范区农产品基本形成了订单生产、订单销售。全县农业保险已达50万亩,并已形成了“政策性保险+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保险”,建立农产品风险补助基金的“1+2”农业风险防范体系。“按照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亿元企业、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农民增收1万元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示范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将达到2万元;生态小康农居与公共服务面达到75%以上,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率达90%以上。”贾习平说。

  借势农业信息化,创新产品销售机制,线上线下结合,产销无缝对接,优质农产品管得好、卖得出、价格高

  “酒香”如何飘出“深巷子”?四川全力推进农产品供需双方、产销双方、农企双方无缝对接,解决了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和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

  农产品电子商务方兴未艾,各方普遍看好,一些商业物流网站纷纷介入。面对机遇,四川顺势借力,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建立宣传推广营销平台,在互联网上开展产销对接、生产指导、市场预警、电子商务和期货交易,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对接。

  “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才贵。”成都市建立的“新农通”、“菜易通”、“菜宅送”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帮助农民实现了这一愿望。这些平台通过对全市蔬菜种植分布、产量情况、上市情况等进行监测和预警,引导蔬菜种植户调整蔬菜种植品种和生产量。平台为全市种植5亩以上蔬菜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统一建立专业资料库,涵盖蔬菜品种、生产地点、种植时间、上市时间、上市量、有无订单、联系人、联系方式等信息,并在主要蔬菜生产区域布局40个蔬菜离地价格采集点,重点针对25个蔬菜大宗品种每日报送离地价格。

  这,仅仅是开始。成都市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雄心令人振奋:到2017年,农业物联网全面覆盖规模化高端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建立起覆盖全市优势特色产业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体系,本地农产品网上交易量比例达到25%以上。

  攀枝花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和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特征,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纬度最高、成熟期最晚的优质芒果产地,产品质量优、上市晚、效益好,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

  盐边县发展优质晚熟芒果12万亩,成为农民致富的“金果果”。来到桐子林镇金河优质晚熟芒果基地,“攀枝花芒果农超对接基地”的牌子十分醒目。基地面积1万亩,与大超市、大客户有长期合作关系。锐华公司销售部负责人说,公司6个基地年产芒果两三千吨,去年又与广州一家公司合作,不到一个月就卖完了。基地辐射带动1.5万户、6万多农民实现就业增收。

  “现在,消费者可以网购这里的优质芒果啦。”刚刚大学毕业的李苏航、和傅译等6个年轻人怀揣对农业的热爱,投入500万元,在米易县开始了农产品电商创业路。他们联合米易县金硕香芒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搭建物联网,让消费者通过高清摄像头,远程亲近芒果园。

  农产品电商平台走进百姓生活,前景让人期待。目前,四川着力打造的川酒商城、四川造、天虎云商等平台已经上线。今年,“天府网交会·惠民惠企网购活动”线上线下交易额达65.6亿元。3月启动的“四川全企入网”工程已吸引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为他们提供从产品展示、营销、订购到支付、物流、配送和售后等一揽子服务。

  线上产销对接,线下订单生产。西昌现代花卉产业园区占地2万亩,目前1000亩核心示范区已经建成。园区全部建成后,集生产、科研、旅游于一体,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可解决3000~5000名农民就业。

  走进西昌鲜绿种业公司的花卉大棚,满眼都是凤梨、蕙兰、红掌等。“通过订单生产,公司的鲜切花占据广州、成都等大城市70%的市场份额,占国内市场的15%。”公司总经理助理江文全说,目前生产的花卉品种有100多个,刚引进的高端品种——巨兰,春节前后1株最高可卖到1400元。“为了娃儿上学,从山里来这儿打工,每月能挣2000多块钱,比山上种苞谷强多了。”在鲜绿公司务工的彝族妇女蒋仕芝说。

  会理县种植石榴30多万亩,涉及14个乡镇,年产量34万吨,产值13亿多元,面积、产量和产值位居陕西、新疆等全国八大主产区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石榴之乡”。

  “政府对产业发展要引导、指导,而不能主导。”会理县农业局副局长张华荣说,今后石榴产业将在30万亩控制规模基础上,通过增加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品质,强化市场营销,发展初深加工,带动农民增收。

  眼下,距离石榴集中上市还有个把月,但鹿厂镇铜矿村万亩石榴基地里,早有商贩前来与农户洽谈,往年的批发价每斤2至2.4元,订单很抢手,根本不愁卖。铜矿村过去土地贫瘠、生态恶化,“狼与人争水喝”。如今,这里生态优美、石榴飘香,农民的日子滋润得很。

  爱民乡大发村村支书、金辉石榴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学说,合作社成立3年来,社员从86户发展到246户,邻县的农民都加入进来了。“社员平均每户十几二十亩,按亩产3000斤、1斤2元算,闭着眼睛1年挣10多万元。”他家种了180亩,“套袋时最多1天雇了90多个人,工钱1天80元,1包烟,还管吃,300多斤的猪都吃了3头!”

  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市对接等是促进基地和合作社产品与市场衔接的另一个重要渠道。

  2008年开张的成都益民菜市,通过引进基地或企业、经销大户入驻直供直销,建立起生产对接零售最短距离的合作,一改往日农贸市场摊位售货方式为超市规模化经营模式,省却了繁冗的中间物流环节,为市民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让“菜园子”接近“菜篮子”。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益民菜市的所有蔬菜、肉品的售价均低于市价10%~15%,农民、市民、企业实现“三方共赢”。通过市场化手段,信息流、资金流、产品流顺畅贯通,实现了农产品工业化销售。

  为最大程度化解农业生产中的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四川各地积极探索建设综合性管理监测服务平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应用、价格波动等情况及时监测,帮助生产者管理决策和应急处置。

  成都市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在全国率先推出政策性蔬菜价格指数,提前预警施策。苍溪县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县上建检测中心、乡镇建检测站、村社建检测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崇州市建立“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网络、手机、二维码对10万亩粮经产业示范基地内的猪禽、粮油、蔬菜等进行监测和追溯,有效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

  翻山越岭,驰骋平原,登高望远,稻绿果红,农民耕作的身影点缀其间,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山水画。行走四川,现代组织方式已让田园山川换“新颜”,创新机制已让发展活力迸发,现代农业更加美好的明天就在脚下。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