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这个团队不寻常

  • 发布时间:2014-08-07 02:30:3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践行核心价值观

  2012年7月21日席卷北京的那场60年来最强暴雨,如今想起仍让许多人心有余悸。那天,邢琰被堵在路上动弹不得,半夜才回到家。

  这次遭遇有些偶然——那天是周末,她为嫦娥三号的仿真工作一早来到单位加班;原本可以早些离开,她却因为一个参数的优化而一拖再拖,最后生生把自己卷入这场雨中。偶然中也有必然——暴雨虽不常有,加班却是常事。“我们的工作对节点要求严格,哪怕加班到深夜也得按节点完成。”她说。

  邢琰口中的“我们”指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控制博士班组”,她是第六任组长。这是一支不寻常的团队。班组现有成员37名,其中博士、博士后35名,硕士2名,堪称“青年博士突击队”。自1979年成立以来,该班组先后完成了我国首颗近地轨道三轴稳定卫星、首颗返回式卫星、首颗双自旋稳定卫星,以及神舟系列飞船、天宫一号、嫦娥系列探测器、对地遥感卫星等航天器控制系统方案。目前,该班组还承担着月球采样返回、空间站等重大工程的控制系统方案设计,以及我国未来火星和小行星探测、载人登月、空间太阳能电站等中长期航天任务的控制系统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

  近日,记者走近这支团队,探寻他们不寻常的故事。

  专啃“硬骨头”

  月球探测、空间交会对接、北斗导航、高分专项……近年来,我国航天重大工程不断迎来“第一次”的挑战。工程怎么实施,制导、导航与控制是关键。博士班组所承担的控制方案研究和设计工作,正是技术创新发展链中的第一站。怎么做?学不来。“硬骨头”得自己啃。

  为最大化提升创新能力,班组采用创新管理方法,秉承“长+短”发展理念,推行迭代式研发模式。班组在型号和预研任务中进行纵向管理,立足工程需求,放眼科技前沿,推行基础预研、背景预研、方案研究迭代进行的研发模式。其中基础预研重在中长期前瞻性理论攻关,背景预研集中突破共性技术难题,方案研究立足工程加速成果转化应用。三个环节紧紧相扣,除了完成中短期型号任务,深厚的基础理论功底还为型号共性技术问题、突发事件的解决储备了技术,并对探索世界航天控制领域的发展趋势产生了积极意义。

  在此基础上,班组还采用“内+外”的组织模式,针对共性技术难题和重大型号任务,打破了基础、背景和方案研发之间的壁垒,组建“关键技术攻关小组”,充分发挥人才专业优势集智攻关。目前该班组已组建“姿态快速机动快速稳定”、“陀螺高精度建模”、“柔性控制”等六支关键技术攻关小组,加强了各专业组之间的横向沟通,使技术研发隔行不再如隔山。

  随着一次次攻坚克难,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神舟飞船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自动交会对接、手控交会对接、绕飞交会等技术试验,使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入空间站工程建设新阶段;嫦娥二号探测器在距地球700万公里的深空与图塔蒂斯小行星擦身而过,并不断刷新着我国深空探测距离的纪录;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月面软着陆,玉兔号月球车完成月面巡视勘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实现……

  “难啃的骨头总会交给我们。”班组成员王鹏基说。自信且自豪。

  甘坐“冷板凳”

  攻关难,专注十余年攻一道关则难上加难。而这是博士班组每个成员都要面对的挑战。

  “当遇到一个参数、算法如同隔着窗户纸怎么也捅不破时,撞墙的心都有。想到自己一个型号干十年八年,有时也会羡慕那些做成熟型号,两三年就能出成果的同事。”王鹏基说,“但这是我们的使命。”

  不过更多时候,他们并没有坐冷板凳的感觉,而是潜心钻研,充分享受工作过程带来的快乐。

  为了营造出快乐的研发环境,班组建设了“收+放”的学术交流平台,采用“研究外放,成果内收”的管理办法,尊重个人研究兴趣和特长,鼓励组员针对个人兴趣进行选题、对外合作和交流。相关研究成果则纳入班组成果库,并能与国内优势单位开展技术成果交流。

  每当一项工作完成,他们能获得更大的喜悦。“能看到大家对航天事业的认可,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肯定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我的幸福感。”邢琰说。

  “别只看到苦,苦尽甘来时,那种喜悦难以言表。”王鹏基说,嫦娥三号在月面成功着陆的瞬间,他会一生铭记。“现在抬头看月亮都觉得亲切,就像自己的孩子在那里。”

  越“争”越团结

  马艳红刚加入班组时并不适应。

  初次参加技术讨论会,大家争论的激烈程度大出她的意料。“知识分子不是应该斯文些吗?”她暗自嘀咕。谁知会一开完,大伙又亲热如初了。

  很快她便融入了这样的氛围,毅然抛下了女博士的斯文身段,投身于轰轰烈烈、不可开交的“争吵”之中。

  “较真”是中国航天人的传统,在博士班组,这一传统被继承并发扬得淋漓尽致。

  一次,几位班组成员以玩具车能否逆风前行为例,展开了一场涉及空气动力学等领域的争论。班组成员林波回家就把女儿的玩具车拆得七零八落,加以改装后进行试验,并录制了视频,最终让其他人心服口服,还赢了一顿饭。

  在这样以技术为本、平等交流的业务氛围中,即便是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也时常卷入“战局”。

  当班组编写《基于地球敏感器的地球捕获控制算法》时,受邀参与评审的老专家陈义庆提醒编写者,要考虑相关设计可能存在的双解问题。因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一场争论由此展开。年轻的编写者习惯通过公式解算处理问题,陈义庆则凭借深厚的工程经验,从空间几何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形象化理解。双方你来我往几回合,一直无法达成共识。适逢周末,大家不得不“休战”,回家后却都“暗自用功”——年逾七十的陈义庆亲手绘制了地球敏感器的空间几何关系示意图,以及输出量变化曲线,写下了不同条件下的分析结果;编写者则对解算公式进行了复核和仿真验证,并对相关设计的物理概念进行了分析。继续讨论时,大家发现双方的分析竟是殊途同归。

  这样的争论,不仅让大家越来越团结,更让一批批优秀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科技日报北京8月6日电)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