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笔飞墨走精灵出 得于象外意无穷

  • 发布时间:2014-08-07 01:29:18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精气神!这是张晖画作扑面而来的生动气质。气质中深蕴着一种弥足珍贵,此种贵,贵在不断掘进传统,碰撞出火花,在笔墨中闪耀,吸引你一次、两次乃至更多的驻足。画作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笔一墨出精灵。

  20多年来,张晖专攻中国画的写意花鸟,完全把自己沉浸于纯粹的艺术中,物我两忘。学习、借鉴、探索、实践,书法、诗歌、国学、历史,广涉猎不停歇。他厚积薄发的中国写意花鸟画创作,其技法之精到、文化意蕴之广博、艺术精神之鲜明,于构图、线条、墨色间淋漓诠释。画面无功利,纯真、天真、稚真,一派真气;趣味、情味、意味,味味耐品,呈现着一种清新的“晖式美丽”,释放出融中国画传统精华于自我笔墨中的独特魅力。

  兰竹寄情 笔墨写心

  “如兰如莲世间清品,若竹若谷贤者虚怀。”四君子,尤其是兰与竹,是张晖绘画的至爱,更是他艺术魅力与文化修养的集中呈现。以兰竹寄情寓意,是中国文化精神元素的外化。孔子曰:“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 ”兰花坚定优雅,沁润大美,是人格与气节的象征。

  张晖画兰,回归生命本原,延续民族审美价值与前人文脉,且自成一格。君子之风、君子之道、人文精神与道德认同透过兰花承接前人,传续后辈。对当今的物质社会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启迪。

  他的画兰佳作《暗香》,一改通常一丛、两丛的表现手法,把有根的多丛兰画到了大自然中去,映衬着远处碧波荡漾的湖水,若隐若现的青石,幽兰被赋予了活泼的生命,手法拟人,开一代新风。笔下兰枝似一群嬉戏的孩童,在奔跑、追逐、回首交谈;在转换队形、牵手、呼喊。所有兰枝之间都在对话交流,或轻言细语,或急促招呼,或开怀大笑,或低眉浅笑。细细品来不得了,兰枝从开始到结束笔墨不断,起承转合,浓淡疾徐,自如变换,拉长的线条、跃动的节奏,使画面富有流动的气韵。舒展、悠扬,暗香浮动,沁人心脾;清丽活泼,充满生机。

  《兰外清风春未老》、《花开喧和有溪声》、《倚石旋题诗》等画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或飘逸清秀,或枝叶缤纷;或删繁就简,或线条交织。不泥于形,意笔出神,视觉的美感和心灵的愉悦不期而至。 “自能形神俱见,非偶然可得也。 ”

  史上画有根竹子的画家稀少,张晖有胆有识,师古石涛并出己意。他画竹笔意纵横,遒劲不羁;书法入画,行草意、金石气。代表作《虚心劲节》,强调竹竿气节,简化了叶子。雨后的竹叶稍打开时,竹竿向上的感觉强劲而明晰。竹的修长、舒展、傲骨拔地而出。这是经得住风雨、骨骼清奇、生命力顽强的竹子,不仅画出了画家的心性,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可贵品格。

  深植传统 多重养成

  张晖绘画人生中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与转折,当数赴京参观第八届全国美展时,偶遇上海博物馆的鉴定家钟银兰先生一行,并随他们到北京博物院看院藏精品展,并学习真伪鉴定知识。这一看一学,如醍醐灌顶,张晖看到了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学习了笔墨美与意境美相融合的艺术表现,一扫心中苦闷与彷徨,明确并坚定了自己中国画创作的方向。他悟到,现代人的国画重形,人文内涵单薄,不耐看。经典之作则平中见奇、淡然中寓雷霆万钧之功力,感受到了艺术中真、善、美的本质和真谛。

  解决了思想问题,张晖一头扎进传统中,阅万卷书,不舍日夜;行万里路,获取灵感。经典大师的经典之作烂熟于心,中国画史、画论、文学名著、儒家之道、老庄哲学、诗歌、书法,递次学习。张晖经常说:“真正画好中国画的画家,哪有写不好字的。 ”为此每天两小时的书法临帖从不间断,米芾的八面出锋,王羲之《圣教序》的高雅遒劲,流畅笔势,生动气韵,由表及里,渐至佳境。

  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以可视的“象”表达不可视的“意”,崇尚“意在象外”。中国画的民族审美特征是中国画的本质和生命线。写意为主的文人画,是中国画秀外慧中的承载,融画家人品、学问、才情、思想与技法的多重养成于一炉。从文人画鼻祖唐代王维到宋代大文豪苏轼,及至元代书画家、理论家赵孟瞓,不仅倡导文人画,更加主张“书画本同源”,强调笔墨情趣。

  阅读张晖的题画诗文,可见其书法法度与诗性文心:“人品若兰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幽兰不修容,放意弄水石。雨入花心自知甘苦,水归器内各现方圆。虚心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何须更待秋风至,萧艾从来不共春。春雨春风写妙言,幽情逸韵落人间。年来空谷半霜风,留得遗香散丛中”等行书诗文无不一气呵成、文采飞扬,蕴涵哲理。

  除了兰竹,张晖擅画猴,被誉为“北方画猴第一人”。远播的声名绝非虚传,他的猴画,传统功力与艺术表现力力透纸背,已跨越了结构造型阶段,借猴表意,表达人类的情感、思考。画猴成为他独特的艺术符号。

  杨仁恺老先生曾入骨评价 “张式猴”:“以篆书笔法入画,粗粗的几笔肢体、几笔脊背,充满骨感,简约得已不能再简,却神完气足。一改前人画猴停留在徒仿其表皮,无神,无骨的弊病。”有人说张晖画猴有点不像猴,但又比形貌毕肖的猴有情态、有神韵。这就像齐白石画虾、徐青藤画葡萄,“不求形似求生韵”。

  的确,张晖画的每一只猴,眼神都在说话:或冷静地看世界,或忧伤于某种无奈,或温情于某种感怀,或满足于生活的欢快。不媚、不俗,功在画外。

  张晖的笔墨之舞,形不搞怪,意不乖张,舞动的是洁雅、向上的中国精神、文化、品格。时而轻舞飞扬,时而翻转腾跃,时而轻盈婉约,时而放达劲健。画家头脑之勤思索、含思想,心灵之善感悟、有温度,点线的灵动与深情、墨色的生机与活力,删繁就简之功力,在其画作中自如驾驭,丰富呈现。

  理论并行 含英咀华

  如何画好中国画?这是伴随张晖的每日议题与实践。法自古受,美自我成,艺术家都要有传承与创新两种能力。掌握艺术的规律后,用自我的真实感受与高超的绘画技巧,形成水到渠成又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这正是张晖艺术创作的可圈可点之处。他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善于求证,理论实践互为作用,互为补益。 “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这是张晖认可的画好中国画的唯一道路。

  《苦瓜和尚画语录》是石涛著述的中国清代绘画理论著作,是张晖推崇的学术理论。张晖所撰理论文章 《笔墨何以当随时代—— 读苦瓜和尚画语录有感》精当而又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自己的艺术观点与追求。他谈道,从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黄宾虹等一代大师把中国画推向又一个高峰之后,迄今中国画的后继者乏善可陈,无论绘画能力、画品、学养,难及前辈,不仅没出大师,连小师也少见。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无法“借古开今”。石涛没有提出过创新中国画,或走中西结合的创造之路。石涛的思想核心是:“画随性起,性随画生,无古无今,无山无水,无人相,无我相,在纯粹的体验中创造。 ”笔墨不是当“随”时代,而是当“然”时代,在然中出新。石涛本人的绘画实践也恰恰一反清初四王的因循守旧,复古风气,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张晖反复提道,中国画学20年仅是刚入门,没30年努力不言好。 100年出十个八个大师就是了不起。历史上定论的绘画大师的画语录,悟性高,视野宽,观点深刻,一针见血,对指导创作直接有效。只有经过时间检验留在博物馆的作品才是历史,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李苦禅在60岁,潘天寿、吴昌硕均在65岁,黄宾虹在75岁时才进入艺术巅峰。传统底子打得厚厚的才能出效果。艺术是要耐得住寂寞的,用一生时间努力或可“成仁”。

  对于中国画的传承,张晖更是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是否拥有传承,不是简单看他临摹了多少幅古画,能否对古文、画论倒背如流;也不是说他的师父是大师、名家,他就自然拥有传承;更不是看他对传统学了多少年。而是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是否领会掌握了传统的精华与本质,掌握了正确的中国精神表达方式以及领悟中国画美的基本规律,把传统变成自身能量,运用高超技能,准确表现出自我感受。即石涛所说的“一画”、“无法之法”的境界。

  当张晖的画作受到赞美时,他谦逊地说,此处学习了黄宾虹的墨法,彼处借鉴了潘天寿的笔意。其实,实践与理论并行的他已是融众家之长成己意,笔墨自有风骨。

  采访中,张晖羞涩地解释:“艺术的求索要以生活与大自然为师,无止无境。面对采访、面对展览,真有些紧张,不知说什么好。 ”记者听后,心生感动,亦生感慨。感动于技与道深厚的他在世俗中,保留着艺术家的真,不钻营;感动于他把自己精心、深情孕育的作品与创造捧给大众时不敢懈怠丝毫的严谨、端正的为艺态度;感慨则在于一位孜孜求索20年甚至更久的画家,把艺术视为生命,把观众奉为上帝的神圣与庄重。这恰是他多年养成的艺术精神与文化涵养的人格呈现。

  魂牵中华的国画如何解读传统,如何在传统中进与出,8月9日于辽博启幕的张晖中国画展中将找到答案。□本报记者/凌 鹤

  《暗香》 97x180cm2010年

  《境由心造》 70x45cm 2008年

  ■名家评论

  除了学习古人,借古开新外,张晖还向大自然学习。他画兰竹、荷花、葵花、葡萄,他画猴、鸡、鸭、猪、飞禽等,都是仔细观察,捕捉瞬间感觉,有时这种感觉便物化为一种意象,有时便成为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东西。这种过程就是张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里的“造化”便是心灵化的自然,人文的自然,是画家假笔写心的结果。

  ——韦尔申

  (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特聘创作研究员)

  我喜欢看张晖画画,尤其是看他画兰竹。古人说“一世兰、半世竹”,言下之意就是写兰竹要笔笔见功夫,叶叶讲理法,同时又要表现出个人感受,赋予其精神内涵。关于画兰竹,古人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动人的佳话,也使得这种题材上升为个人情感寄托的艺术符号。在他们的笔下所呈现的已是此竹非彼竹、此兰非彼兰,这表现的大概就是张晖说的“人文的自然”。

  ——杨仁恺

  (书画鉴赏家、原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小组成员)

  张晖的近期作品里,中国画的深层意蕴,独特的审美品格和形式美感,已经跃然而出。他独立自主、综合创造的创作路数,业已形成。其所取得的成就可喜可贺,也难能可贵。我想这里边潜藏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道理,那就是他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认同,他内心所建构起来的中国画的价值和审美理念,是他转变与探索的重要支撑。这也是张晖近期绘画作品向人们昭示的独特价值所在。张晖还年轻,发展空间是广阔的。愿他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写意领域,尤其像齐白石画虾、蟹、雏鸡,李可染画牛那样,张晖画猴那将是同样美好的天地。

  ——孙世昌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原美术学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张晖是位善思的人,对古人的研究认真而有见地。他说:“倪瓒的画非常好,冷峻、空灵、简约。画得简单是一种智慧,就像别人写长篇小说,而他把长篇小说变成了诗。 ”由此可见张晖是真正读懂了倪瓒,这是非常中肯的评价。

  他又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曾在一个星期画了一刀宣纸。今年我因为不能抽身,近一年未去鲁美,张晖竟寄来近期400多张画作照片,令我目不暇接。我除了赞叹他的辛勤外,也祝贺他所取得的成功!

  ——李巍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吉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吉林省政协书画院院长)

  ■艺术家简介

  张晖:

  1959年2月生于哈尔滨市。现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自1986年始,数百幅作品及多篇学术文章发表于 《中国书画》、《荣宝斋》、《美苑》等国家级专业书刊。个人著作《高等美术院校速写教程》、《动物画技法》、《速写教程》等先后出版。 2011年出版个人专辑《张晖作品集》,2012年出版个人专辑“大红袍”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集《张晖》。多幅作品被博物馆、中外美术学院、美术馆及中外私人收藏家收藏。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美展并获奖。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