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市场之手推动企业不断转型

  • 发布时间:2014-08-05 07:35:29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实体经济回归主体地位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企业、市场、政府三股力量共同作用,温州又迎来一次加快转型的绝好机会。温州不能再错过这次机会了。

  温州人金衍丕只有初二文化,18岁开始就在工厂做学徒的他,没听过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周期理论,也说不清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究竟有哪些,但经历了温州经济几轮起伏中的摸爬滚打,如今已是一家针织机械制造厂老板的他,悟出一个差不多的道理:生死关头,转型升级是唯一出路。

  金衍丕朴素的经济学直觉,在如今的温商群体之中,有了广泛共鸣。曾经的短缺经济时代,温州人生产什么就能卖出什么;而产能过剩时代,激烈竞争,让他们别无选择,唯有站上高端,才能不被淘汰,唯有蝶变,转型升级,才能迈出新舞步。

  如今,在艰难转型、借贷危机、经济下滑三碰头的时间节点上,越来越多的温州人终于明白,传统产业加速转型之时,正是温州经济再次加速奔跑的另一个机会。

  大浪淘沙

  市场之手推动

  企业不断转型

  市场大洗牌的时期来了。“现在温州打火机行业的状况只能用非常严峻来形容。”黄发静点起一根烟,欲言又止。黄发静,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温州市打火机行业协会会长。

  这个温州制造业曾经的当家花旦之一,现在面临着资金短缺、成本急增以及政策制度上的诸多问题。从最辉煌时期的3000多家企业,到如今的不到100家,正常生产经营的仅剩40几家,黄发静伤感地承认,“很残酷,大洗牌的时期来了。这是打火机行业的现状,也是温州民营经济的缩影。”

  鞋、服装、紧固件……这些曾经支撑温州经济快速成长的“温州制造”,都已荣耀不再。而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温州人的市场嗅觉,曾引领一波又一波具有全国标杆意义的改革发展。传统行业里,不少企业都曾经历过市场经济的黄金年代,但随着产能过剩的到来,温州民营经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利润薄等弱点暴露无遗。

  奥奔妮服装董事长郑晨爱回想起日子好过的时候,仍有些唏嘘:“很早就有外商说过我们经营太粗放、效率低,但当时人工便宜、利润好看,多用几个人也不当回事,根本没把转型升级放在心上。” 小而散的经营难以形成大规模,在国外市场,实力有限的单体企业更显捉襟见肘,尤其是在金融风暴的席卷下,这些短板一一暴露出来。这些都成为温州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

  紧固件行业曾在一年内减少1000多家企业,服装行业注册企业已经减少三分之一,洁具行业在温州面临消失,鞋类企业关门的超过400家,还有一些虽然没有关门但生产线基本都停了。“以前温州是全国鞋类最出名的生产地,这两年渐渐落后了,现在中西部一大批新型的鞋厂在崛起,人员流动过去,订单也流走了,转型到了最后关头,没退路了。”走进温州鞋都双屿,巨一鞋业副总戚亦农这样总结。

  经过这次历时3年的经济危机、民间借贷债务危机,愈发加剧的市场竞争、行业整体的洗牌重塑格局,都在告诉温州企业家,市场的手毫不留情,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以前我们瑞安有很多不错的行业,现在剩下的不多了。我们一定要守住。”环球滤清器董事长刘万斌很是感慨,为了缓解生存压力,环球的做法是把设备工程师派到流水线上去,在每天的观察中找到用人力最多的环节,再动脑筋怎么改进机器把人员替换下来。

  正在打造中国鞋都鞋革城的温商毛青云,要重新在全国打响温州招牌。面对人们对实体商铺热情不再的现状,转而从把实体市场的服务做到极致入手,3年免店租吸引商户入驻、外地厂商来鞋革城进货,哪怕只订一双鞋也派人去车站接送。

  有时候危机可以成就伟大企业,让它成长起来。从最鼎盛时的注册服装企业3000多家,到现在减少了三分之一。这之中,不仅有激烈市场竞争之下的优胜劣汰,也有企业家主动拥抱变革。

  “变了,温州人的传统变了。”采访中,温州服装行业商会会长郑晨爱一再感叹,在他看来,这是一种令人欣慰的变化,是传统产业的突围。人人争当老板,宁为鸡头、不做凤尾,曾经是几乎每个温州人的心态,老爸留的产业三个子女也要各分一块,各自为政,而现在不少老板非常乐意做凤尾。

  温州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也观察到,现在是温州企业兼并重组速度最快的时期,“这说明企业的观念在不断更新,自身转型升级也很迫切。联合是一种有效的蓄积优势手段,是抗击风险和强身健体的有效途径。”

  企业、市场、政府

  协力提速温州转型

  市场在变,企业也已经发生变化。一个个微转型、微创新筑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力量。

  “洗牌不可怕。”乐清电气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黄忠平说得底气十足,残酷的市场洗牌会让出熟练工、让出技工、让出市场份额,所有的要素资源就成为其他企业肥沃的土壤,“大浪淘沙始得金,如果6000多家企业最终剩下3000家左右,乐清电气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利润率会更好看。”

  这不禁让人想探究,就算分得要素资源,已经被贴上“低小散”标签的温州货,在经历危机“洗礼”之后,还能变出什么新花样?

  走进乐清柳市镇,这个家家有店、户户办厂的低压电气重镇正萌动着变化。一个光伏接线盒,手掌大小,从2011年开始研发时70元一个的市场价格,到现在只值30元,利润空间压缩,降低成本势在必行。原本需要6个二级管才能运作,现在3个二级管效率反而更高,原来需要13道工序才能完成的模具制作,现在只需一道工序……“每次都是小变动,但从未停止过改进设计。”云桂电气副总沈忱说。

  创新已经改变瑞安汽摩配行业低小散的旧面貌。从1995年成立至今,瑞明控股集团就一直专注做汽车缸盖。从为国内自主汽车品牌做配件起步,现在瑞明的缸盖不仅在宝马、奔驰在中国的合资车型上出现,更为菲亚特、通用等品牌的全球工厂供货。做出了关键零部件,再由龙头企业进行装配,一批上规模的总成企业由此成长起来,如以瑞立集团为龙头的制动系统模块、胜华波集团为龙头的汽车天窗总成模块、力邦集团为龙头的变速箱系统模块等。

  一批企业执着地对产品进行一次次微改进、微创新,堆积起产品整体的更新换代,涅槃化蝶。从2009年开始持续研发改进自动针织横机,金衍丕带领的金坯针织每一代新产品都在行业内领跑。巨一鞋业则在制鞋工艺上下功夫,每年都有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设备改进,以求稳定鞋子质量,降低产品瑕疵率。

  长期转型速度缓慢的教训告诉温州人,企业选对一个产业、一个产品太重要了。唯有加快转型速度,才能走出一条快速奔跑的路子。与此同时,政府有形之手也在加大力度推进传统产业转型速度。

  新技术、新理念正在让当地传统企业升级换代。传统鞋服可以时尚起来。东蒙服饰就已经从一大批OEM的服装企业中脱颖而出,从面料开发到款式设计,全部都打上“温州制造”的印记,利润率和话语权都在大幅提升。传统的服装产业正在向附加值更高的时尚产业转型。

  互联网、物联网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能让那些低压电器、汽摩配件插上互联网翅膀,升级换代为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八达机电是微型起重葫芦行业里的全球老大,总经理杜左海曾经为这一细分行业蛋糕实在太小、继续上升的空间微乎其微忧心,现在正为了全新的产品智能割草机而雀跃。

  激光科技等新兴产业,能够用来改造和提升所有相关联的传统产品,使科技创新驱动成为整个经济转型的最大引擎。做餐具出身的金石家居,将自己对餐刀的打磨技术嫁接到先进的机器臂上,研发出专供抛光的机器人,已经获得不少洁具企业的亲睐。

  企业、市场、政府三股力量共同作用,温州转型正在提速。

  转型升级必有阵痛

  守住苦才能换来甜

  传统产业重振雄风不易。远离大城市、对高端人才和科技项目吸引力不强,充裕民营资本还没有对回报期较长的高新产业产生浓厚兴趣,温州经济积重难返。尽管微转型微创新在支撑传统产业转型,但不花大力气,不投大资金,不用大举措,转型之舟缓慢行驶,结果只能是落后被动这个局面。

  从工业强市全省评价体系的目标值来看,1至4月温州规上工业增加值率22.26%,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占18.68%,规上工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低于1.2%,这与全省评价体系2016年30%、35%和2%的目标都有很明显的差距。

  “怎么转型、往哪转,很多企业还是摸不着头脑。”新世纪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炳超对温州企业有着长期的观察,“早几年,大家把转型当转行,转得早死得早。”“很多人跑去做多元投资,投资失败又反过来拖累主业,转型升级白白背了黑锅。”黄发静这样描述身边一些“转型”失败的案例。

  曾是国内男装领军品牌的庄吉服饰,盲目转型涉足造船业后,却遭遇国际贸易收缩和全球航运市场大跳水,在2012年年底深陷资金链困局。令人叹息的是,在庄吉因为造船业务失败面临资产清算之时,它的服装主业尚好,销量仍在增长,上一年的利润也保持在7000万元以上。

  一贯的盲目跟风,造成如今产业同质竞争严重。以瑞安塘下镇为例,生产点火开关、电喇叭、滤清器的企业就有400多家。同类竞争剧烈,难免造成互相压价、利润压缩,拖慢转型的步伐。

  温州资本必须明白: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投资轻易赚取高回报的机会不会再有了。对资本长袖善舞没有错,灵敏果断更需保持,再注入理智成熟,温州资本才能娴熟接轨完整起来的市场。

  投资受挫,让一些有心转身的企业家停下了步伐。统计数据监测显示,企业信心短期内难以明显提升,投资意愿不高。

  “其实很多小微企业是有心无力,人力成本增速超过11%,经营压力太大了。但如果要机器换人改造生产线,一次性投入又很大。”一位研究温州经济的青年学者表达了她的担忧,技改、设备升级这些都需要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许多小企业的能力只够维持生存。

  1至5月的统计数据印证了这一观点。大中型企业的利润增长20.8%,而3800多家小微企业利润仅增长1.1%,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小微企业盈利能力微弱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

  瑞安一家家居用品企业就正在经历这种转型的“阵痛”。作为国际知名连锁家居品牌宜家的供应商,企业每年订单量都在增加,但相应的,对方要求价格也必须每年有所下降,为了留住这个大客户,每年的利润几乎全部再投入技改。

  下决心、砸重金,花了几百万引进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设备,位于龙湾的温兄机械还是有成长的烦恼。董事长姜瑞玉烦心的是,买回来的高端设备只能在车间积灰,会操作的技工几乎没有,因为缺人才。

  远离大城市的地理位置、高企的生活成本,让温州高端人才捉襟见肘。另外,资金“挑肥拣瘦”,真正能为小微企业“输血”的依旧不多,愿意投向技术的民间资本尚未汇成大江大河。用地资源紧缺导致企业生产规模扩张难、生产能力上不去。受此影响,不少好企业、好项目都不同程度出现外迁现象。

  守得住现在的苦,才能换得以后的甜。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温州不能再错过这一次转型的机会了。

  (报道组 陈晖 张闯 曾荷绿 黄日聪 对本文亦有贡献)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