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经济日报:平稳发展是最足底气

  • 发布时间:2014-08-05 06:25: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平稳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主基调。一是经济运行“稳”,二是物价水平“稳”,三是就业“稳”,四是农业“稳”,五是政策“稳”

  □ 发展定位于“稳”,意味着对速度的追求,让渡于对质量的追求、对可持续的追求、对包容性的追求;意味着经济增长的质量比经济增长率更能够代表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对于今年的中国经济“半年报”,国际投行机构看好的明显增多,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澳新银行等纷纷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

  而在去年同期,一些机构的分歧还比较大。“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已经不可忽视。中国2013年经济增速可能会跌破6%,甚至在2013年下半年和2014年上半年最低跌至3%。”这是去年7月一家著名外国银行机构的战略分析报告。如今这段话被很多网民截图晒了出来,这些说法和这个机构都成了“笑谈”。

  积极因素正在集聚。市场就是最好的证明。7月的中国股市,以带量的红色中阳月线报收,以突破2200点站上了年内最高点。尽管市场仍可谓低迷,但越来越多的积极因素,让“憋闷”很久的中国股民感到了一股股“清风”。

  让唱衰落空、让市场看好的,正是中国经济的总体平稳。

  平稳,无疑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主基调。一是经济运行“稳”。以近两年GDP的数据来看,2013年一、二、三、四季度GDP同比增长分别为7.7%、7.5%、7.8%和7.7%,2014年一、二季度GDP同比增长分别为7.4%、7.5%,可以说,经济增长符合7.5%左右的预期目标。二是物价水平“稳”。2013年全年CPI同比上涨2.6%,2014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3%。三是就业“稳”。2014年上半年新增就业人口700多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0%左右。能够稳就业的增长才是真正有质量的增长。四是粮食“稳”。粮丰农稳,农稳国兴。夏粮“十一”连增,鼓舞了人心,也对物价保持稳定、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重要保障。五是政策“稳”。回顾这两年来的政策取向可以看到,尽管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要“刺激”的呼声也很高,但中央坚定信心,顶住压力、保持定力,没有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直接干预,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因此让市场吃了“定心丸”。

  是蹦蹦跳跳走得长,还是稳步前行走得长?答案不言而喻。经济发展也是如此,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不行。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中国经济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稳”字背后有着丰富内涵与现实指向。

  一方面,平稳,是实力。7.4%的增长率足以傲视任何一个经济体。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近30%,中国经济总体平稳,毫无疑问成为世界经济的“压舱石”。面对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艰难复苏的世界经济,面对国内产业转型的重压,以及“三期叠加”的现实影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经济周期本来就具有波动性,经济发展不可能永远都处于高涨阶段,这是不可违的经济规律。既然是经济规律就要以平常心来看待,下决心解决正常发展下已经暴露但难以下决心解决的结构问题,加速淘汰落后,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这种“危”中寻“机”的倒逼,增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另一方面,平稳,也是目标。中国经济总体平稳,不仅是各方努力的结果,也是既定的发展目标。当发展定位于“稳”,意味着对速度的追求,让渡于对质量的追求、对可持续的追求、对包容性的追求,意味着经济增长的质量比经济增长率更能够代表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中国经济近两年来的发展证明,传统的“惟经济增长论”失灵了。比如说,经济增长率高并不一定带来高就业,而经济增长放缓也不一定带来就业恶化;再比如,不少地方对淘汰落后产能决心很大,关停了不少高消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项目。产业转型后生活环境改善了,服务业发展起来了,百姓也乐了。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稳中也有忧,稳中也有险。比如,产能过剩、债务风险等。办法总比问题多。经济问题就要用符合经济规律的方法来解决。而解决问题的底气,正是中国经济的平稳和健康。(经济日报记者 陈学慧)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