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IT"卡位式"并购:上半年谷歌阿里各豪掷300亿收购

  • 发布时间:2014-08-04 11:0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谷歌,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阿里,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这两家公司,上半年极为默契地在收购上各豪掷300亿元资金,其背后的原因各是什么?这又将给IT业格局带来怎样的变化

  一场场收购大战正在IT行业轮番上演。据彭博通讯社报道,谷歌公司7月25日递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显示,2014上半年,谷歌用于收购的支出达42亿美元(约人民币259.8亿元)——是去年同期花费13亿美元的3倍之多。

  谷歌的“疯狂”收购仅是互联网行业的一个缩影。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上半年收购支出高达300亿人民币,与谷歌平分秋色。而昔日的互联网产业先锋雅虎也在寻求崛起机会,该公司已经对外证实正收购移动广告交易平台Flurry,以加强移动广告市场日益削弱的地位。

  在巨头们“豪掷千金”的背后,是否有殊途同归的目的?

  谷歌“去搜索化”

  作为“收购大战”的领军者,谷歌从去年开始至今,给所有人的印象莫过于它很忙,忙着各种收购兼并。去年一年每两周的一次收购,以及2014年上半年用于收购支出的42亿美元(约人民币259.8亿元)已经可以说明一切。

  另外,谷歌耗资10亿美元收购家居视频监控公司Dropcam以及微型卫星初创公司 Skybox Imaging两笔交易在2014上半年并没有正式完成,因此并没有被计算在内。如果算上的话,谷歌在上半年的收购金额就超过了300亿元。

  近日,谷歌的收购账册上再添一笔。总部位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创业公司Draw Elements宣布已被谷歌收购。这项收购交易的具体金额并未对外披露,但报道称其金额应该达到了8位数。

  其实在外界看来,Draw Elements真的是个规模非常小的公司,比起谷歌近期忙着收购的游戏视频媒体巨头Twitch来说,是如此的不起眼。

  对于谷歌缘何会看上这家并不起眼的公司,艾瑞咨询分析师唐欣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Draw Elements是一家从事3D图形技术开发的纯技术公司,“之前谷歌曾企图收购Spotify,以增加其在音乐领域的市场份额,而收购Draw Elements同样是为了补充其不擅长的板块——帮助自己或其领导的产业联盟优化3D显示效果”。

  唐欣指出,以谷歌的风格,它可能会在收购之后将部分技术专利免费贡献出来,从而支持安卓生态圈的开发者。

  中投顾问IT行业研究员李方庭则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谷歌收购Draw Elements的目的是将安卓的“碎片化”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让其他以安卓作为手机操作系统的厂商逃不出谷歌的手掌心。

  “Draw Elements提供的技术工具可以帮助谷歌或开发者,通过对比检测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安卓设备上的图形不兼容、不适配。”李方庭说。

  然而,在正略咨询创始人赵民看来,谷歌这次收购背后,隐藏的是这位互联网巨头顺应当今智能手机流行的趋势,加快对移动市场争夺的步伐。

  据记者了解,当制造商生产智能手机时,需要具备可与各种硬件进行互联的能力,还需要让所有驱动都能无缝合运行。“因此,为了保证这一点,谷歌就需要一种方法来对制造商的生产活动进行测量,并确保它们会把事情做好、做对”。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测量标准并不是性能或速度,在这些方面Futuremark基准测试软件产品已经做得很好。实际上,谷歌需要的是能更加密切地监控设备的安装启用以及稳定性和正确性。如果谷歌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就能把所有制造商都聚拢到一起,从而设定行业标准,而这正是Draw Elements能做到的事情。举例来说,Draw Elements能对数以万计的参数和案例进行测试,以便确保一切都是正确的。

  除了Draw Elements,谷歌上半年的大部分资金用在了收购智能设备公司Nest上,这是谷歌历史上规模第二大的收购案,仅次于它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手机部门。此次并购说明谷歌开始布局智能家居,这或许会给世界带来颠覆性变化。

  而在谷歌今年的I/O大会上,这种野心更是昭然若揭。这次大会可以说是谷歌未来布局的战略开端。如今的谷歌,涉及了汽车、健康、可穿戴、智能家居、客厅等领域。安卓已经为谷歌创造10亿用户,而下一个“10亿”,或许就始于本届I/O大会。与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的“吝啬”不同,谷歌一口气推出了包括全新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 L、车载系统Android Auto、智能手表系统Android Wear、低价安卓手机参考方案Android One、Android TV等多项产品和服务。

  在分析人士看来,所有的这些,对于谷歌来说,其实就是他们一直不愿意公开承认的“去搜索化”。搜索,是谷歌发家的核心,但现在的谷歌,却不想仅仅只做一家搜索公司。去搜索化的第一步,就是智能领域。

  雅虎挖掘大数据

  相比谷歌的“野心勃勃”,雅虎因为业绩低迷的问题,一直保持低调的作风。可是,在过去的两年中,完成的41起交易完全能够说明它并不甘于平庸。

  近日,雅虎再传收购消息。据美国科技博客Recode报道,有熟知内情的消息人士透露,雅虎将收购移动分析和广告平台公司Flurry。随后,雅虎和Flurry均通过公司博客证实了这项交易。

  消息人士称,这项交易的价格为“数亿美元”。在显示广告和PC业务迅速滑坡的形势下,雅虎一直都在尝试发展壮大其移动业务,但即便如此,直到今天其移动业务的规模仍旧很小,小到以至于雅虎到现在仍未公布其营收数据或任何产品。

  “这与谷歌和Facebook等其他互联网巨头形成了鲜明对比,过去两年时间里,他们的移动业务都已得到显著提高。”上述消息人士指出。

  记者了解到,被雅虎收购的Flurry成立于2005年,其业务重心是“通过个性化的广告和移动分析服务来为开发商、营销商和消费者优化移动体验”。举例来说,最近该公司刚刚面向应用出版商推出了一种新的视频广告解决方案。这种广告网络是Flurry的新业务,而其有关智能手机使用的分析服务则更有价值,原因是Flurry的技术已被安装在50多万个应用上,可对10多亿台设备的活动进行追踪。

  “Flurry是一家移动应用的分析公司,也是一家移动广告平台公司。它在全球拥有大量应用安装量,数据量非常丰富。雅虎收购Flurry是希望能够在移动互联网领域重新占有一席之地。”唐欣告诉记者,雅虎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一方面通过移动应用广告获取一部分收入,另外可以掌握大量的行业数据,能够帮助雅虎做出进一步战略选择。

  “依托雅虎,我们将接触到更多的资源,从而加速提供优秀的产品,帮助应用开发者构建更好的应用、对接目标用户,还有更重要的是,凭借与应用体验融为一体的美观的广告而从中获利。”Flurry公司CEO兼创始人西蒙·卡拉夫(Simon Khalaf)在他发布的一篇博文中称。

  赵民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Flurry的核心实力在于它提供给应用开发者的一种数据分析工具。而雅虎的收购行动则明确地反映出移动互联网行业目前对技术和数据特别看重,巨头们通过对技术和数据的积累,构建产业生态链,并将竞争重点放在更长远的未来。

  “总而言之,雅虎收购Flurry,其最终目的是增加智能手机广告收入。如今,雅虎的业绩有所回升,Flurry帮助App研发者分析用户数据并向他们投放更多个性化广告。”赵民表示,雅虎收购的背后,与谷歌收购行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欣认为,“对比谷歌的收购,雅虎收购Flurry相对来说风险大一些。因为移动广告平台这种模式竞争激烈,即使这一领域的营收规模增长很快,但也很难成为雅虎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而另一方面,数据这块的价值则需要更深入地挖掘。”

  阿里打通移动入口

  与谷歌一样受到瞩目的还有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

  今年上半年,中国并购交易市场重大完成交易中,阿里巴巴与优酷土豆、高德软件、文化中国的交易规模分别达10.88亿美元、11亿美元、62.44亿港元。在过去的半年内,阿里巴巴的并购交易涉及互联网、IT、文化传媒、物流、足球等多个行业。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1至6月,阿里并购的公司超过12家,并购总额接近人民币300亿元。

  易观智库的研究报告显示,纵观阿里巴巴2014年的投资并购案例,不难发现,对阿里巴巴流量入口的弥补是主旋律,尤其是对移动端流量入口的布局。“依靠淘宝庞大的电子商务流量来源,阿里巴巴在PC端的流量优势明显,但由于应用丰富、入口分散等原因,移动端并没有复制PC端的流量和入口优势”。

  赵民则对记者分析,在经历高德地图基于位置服务的O2O布局,以及新浪微博基于社交媒体的移动入口布局,阿里巴巴认识到自己在移动高端的入口布局的不成熟。

  “虽然已经逐步完善,但是缺乏一个稳定、持续的大入口,那么收购UC则成为它的一条捷径。”赵民说。6月11日,阿里巴巴官方正式宣布全面合并UC,合并后UC将成为阿里的全资子公司,并合并至阿里体系内。

  易观智库研究认为,从产业发展周期看,中国第三方手机浏览器市场目前处于应用成熟期。所以,在第三方手机浏览器市场扩张时期,阿里巴巴积极纷跑马圈地,抢夺用户这一核心资源,用户规模的量级及内容资源等商业化资源意味着未来变现的可能,随着手机浏览器用户在智能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逐渐达到峰值,手机浏览器这一移动互联市场最重要的流量洼地无疑将成为其变现的重要渠道。

  “并购UC后,将稳定阿里巴巴在移动电子商务方面多入口战略,包括移动浏览器、APP、社交媒体、位置服务等,并可能打通移动入口、移动支付、电商等各种资源,强化阿里巴巴在BAT(百度、阿里、腾讯)中的竞争优势。”易观智库预测。

  然而,阿里巴巴被誉为“买下半个中国互联网”的地毯式收购并不是那么完美。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收购行为让它在纵深布局上显得较为完善,但随之而来更大的问题在于如何整合多项细分业务,并与阿里擅长的核心业务电商、云计算大数据形成有效协同。“阿里无线事业部频频调整也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该人士认为。

  利益逐渐集中化

  谷歌的“去搜索化”野心,雅虎掌握大数据的企图,以及阿里巴巴打通移动入口计划的背后,凸显了一个同样的趋势——IT行业正大规模地吞并其他竞争者或是利益的分流者,逐渐将利益集中化。

  在热播电视剧《广告狂人》中,Sterling Cooper公司因为创意天才Donald Draper而被收购。而这一幕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在不停上演。

  在业内人士看来,因为IT行业技术更新换代太快,新产品层出不穷,所以必须靠并购寻求生存的市场。而IT巨头吞并小公司的举动已成业内常态。去年一整年,谷歌平均每两周就会收购一家公司,使其一年收购12家的预期目标翻了一番,并且交易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除此之外,据谷歌方面透露,在所有收购案例中,这些收购都是“战略性的”,而不是“金融性的”。事实上,很多大公司把收购作为弥补自身发展劣势的一种方法。

  然而,这样的发展趋势,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好是坏?

  在赵民看来,这种正常的兼并收购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一般情况下,被收购一方获得发展需要的资金,而收购一方快速获得技术、产品或人才,这样是个一个双赢的局面。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中小型IT企业或传统企业盈利模式不清晰,上市无望,但又拥有一定的资源,被收购对于它们来说,也是不错的结局。”赵民告诉记者。

  一家IT公司的负责人在与记者交谈时坦言,在IT行业内,大家对于这样的收购是“喜闻乐见”的。“因为作为一个拥有小公司的企业家,你能做的最令人瞩目的退出方式就是做一项战略交易:让一家知名的大公司来买你的公司”。

  该负责人指出,相比金融买家(比如,私人股权投资公司),战略性买家通常愿意对你的公司花更多的钱,因为他们拥有战略资产,可以提升双方公司的价值。另外,战略性买家比你的管理团队或者近亲拥有更雄厚的财力。

  2014年,IT行业进入了收购的小高潮。唐欣指出,仔细观察这股收购潮,出手的企业无论是国内的BAT还是国外的雅虎、谷歌,都显然没有资金短缺的问题。而被收购方总的来看价格也不算昂贵。所以,即使收购失败,对公司生存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至于这些收购背后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论。”唐欣告诉记者,谷歌收购Draw Elements从财务角度讲可能不是很划算,但其目标主要是为了扶持整个安卓产业链,这个目的是可以达到的。这样看来,一项收购最终的利益,要从长远角度看。

  个性化时代消亡?

  在李方庭看来,收购潮涌之下,IT行业巨头在资本市场的雪球越滚越大,也将它们的野心进一步地释放出来。

  “这些巨头们通过收购一方面快速弥补自身的缺陷,另一方面加快全方面地布局。只有这样才能将控制权日益集中,不断变强。”李方庭表示。

  毋庸置疑的是,全球IT业的疯狂并购,也在不断地颠覆传统的格局和价值观。有业内观点表示担忧,随着并购趋势的加强,行业的个性化是否会逐步消亡?

  多少年来,个性化、专业和专注曾是IT企业信奉的至理名言。但是,随着收购潮的进行,一些IT企业如今都成了巨头们餐桌上的食物。

  在赵民看来,大规模的并购,意味着这个行业未来将进入寡头垄断时代。

  “如果继续这样的趋势,发展到后来,软件企业的个性化时代会慢慢的消亡。”赵民对记者感概,“虽然国内IT行业的格局没有真正成熟,可是世界上的IT巨头们会在这样的趋势下逐步占领市场,最后形成几大IT巨头鼎力的局面。”

  “事实上,整个硅谷从去年到今年一直充斥着并购的气息。”一位美国的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IT行业竞争激烈,加上美国经济回暖的影响,企业们通过扩大规模来抵抗竞争已经成为市场的重要选择。”

  也就是说,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严峻,是导致全球IT业进入寡头时代的直接驱动力。尤其在企业级市场,随着软件功能的细化和区分,客户所要应对的软件产品和软件厂商越来越多,他们越来越希望能有一两个软件企业,能为他们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与此同时,由于支出缩减,客户也被迫从大型软件企业购买产品,因为这些企业能以更低的价格提供更多服务。

  所以,在业内人士看来,巨头们在经历了多面并购的努力后,占据各自领域绝大多数的份额后,巨头们就变成了“寡头”,越来越孤独。

  越是孤独的人,危机感就越强。于是,巨头们拿着巨额彩礼不停地“相亲”。巨头们的危机意识,不仅让其以收购直面竞争,还让其通过收购进行超前布局、先行先试,试图成为科技领域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巨头们通过收购来扩大自己成为寡头,而对于整个市场和消费者来说,这将不是一个乐观的局面。”赵民表示,到那时,行业的话语权掌握在寡头的手里,其他小企业的生存将变得更加困难。

  “真的到了那个时候,那些小企业最终的命运只有两条:被收购或者死亡。”上述IT公司负责人称。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