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缺乏科学性的科普还不如没有

  • 发布时间:2014-08-03 01:30:45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周末特别策划

  从事了几十年火山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刘嘉麒在长白山火山景区参观时,被实实在在地吓了一跳:“明明是岩石的柱状节理,可图片说明上却说是喀斯特地貌。这是常识性错误呀!”刘嘉麒忧心:这样的科普还不如没有。

  8月2日,在哈尔滨举办的第21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刘嘉麒带着他的担忧作了一场主旨报告《科学性是科普的灵魂》。

  “如果以科学性、应用性、趣味性、艺术性、通俗性、时代感等品格来衡量科普作品的优劣,最重要的是科学性。如果科学上出了问题,即使表现形式好也不行,那会成为‘长着鲜花的毒草’,更具欺骗性。”刘嘉麒说。

  他列举了科普作品缺乏科学性的五种形式。其一是缺乏科学内涵。“有些作品下笔三千,离题万里,文字一大推,文笔有的也不错,可就是看不出写的什么东西,想说个什么科学道理。一些传记体的作品在记述某科学家生平事迹方面写得还比较丰满,而主人公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成就等方面却表述得很单薄,读起来似文学作品而不是科普作品。尤其有些影视片,画面很美,艺术性挺高,但总起来像个风景片,缺乏科学内涵。”

  第二种是缺乏科学依据。有的作品虽然也讲述了一些科学知识,但讲的似是而非,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有些东西是道听途说的,为了吸引眼球,哗众取宠,夸大其词。第三种是知识陈旧。科技飞速发展,许多科学的原理、方法、数据不断地改变、改进和提高,新的科学知识层出不穷。“可是我们有的作者自己知识老化,又不向他人请教,结果作品所反映的东西却是陈旧的、过了时的东西。”刘嘉麒说。第四种是“错误百出型”。“作品整个就是错误的:概念错误、理论错误、数据错误……甚至伪造。”还有最可怕的就是伪科学。宣扬迷信的伪科学,用神话或庸俗的故事说明一些自然现象,给人们错误的认识。

  据刘嘉麒的观察,这些问题,不光出现在一些科普图书中,也出现在一些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的展品中,媒体的宣传报道和广告中,旅游景点的解说词中……

  如何杜绝这些“毒草”的滋生,刘嘉麒建议从科普创作的源头抓起,提高创作队伍素质和科学素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普。“要保证作品的科学性,最好的创作者应该是科学家本身,特别是那些既具有科学素养,又具有文学、艺术修养的科学家。实际上,国内外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大都是出自著名科学家之手,或是一些有浓厚学术背景的媒体或出版界人士。”

  此外,他提出,为了提高科普作品的科学性,要提高创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文责自负意识,对于一些重要的科学成果,科学数据,科学资料……必须注明出处。不能随意抄袭他人的东西,更不能剽窃他人的成果。

  刘嘉麒说,科学普及与科学研究密切相关。科普的营养和精髓主要来自科研的成果。科研的水平决定着科普的水平;反过来,在科普中又会发现新问题,对科研提出新要求,促进科研的发展。

  中国科普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罗晖听了刘嘉麒讲的一些景点解说词缺乏科学性的问题很有感触。曾在中国驻美大使馆工作期间负责联系美国公园管理局的她说:“中美两国一些公园会结成姐妹园,互为姐妹园的公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对方改解说词,我们的公园帮美方改中文解说词,美方公园帮我们改英文解说词。国外非常重视景点解说词的准确性。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不要再出现这种缺乏科学性的科普。”(科技日报哈尔滨8月2日电)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