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担当探路先锋职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 发布时间:2014-08-01 03:31:36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编者按:7月1日,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经验交流会在黑龙江省举行,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各示范区着眼发挥引领作用,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积极探索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培训交流期间,代表们纷纷表示,要借此机会,学习借鉴其他省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全面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本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其中16位代表,请他们谈谈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担当起现代农业探路先锋的职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敬请关注。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服务

  四川省成都市副市长谢瑞武

  四川成都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唯一整市推进的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成都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规划、促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等政策措施,全面加大了耕地保护、农田水利、道路、设施装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建设投入,在构建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农村投入机制、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耕地保护基金、政策性蔬菜价格指数保险等创新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黑龙江省规模化的粮食生产基地、先进的农业信息化、一流的农机设施装备和创新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很值得学习。

  下一步,主要工作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承包地经营权确权颁证,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收储体系、风险分担体系和处置体系,逐步消除农村资产变资本的障碍。

  二是加快园区基地建设。以实施“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产村相融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抓手,强化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争到2017年形成全域灌溉的水利渠系,使全市高标准农田占比率达到65%。

  三是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强化政策扶持和资源整合,大力支持新型市场主体,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品牌打造,充分发挥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两个带动”作用。

  四是提升专业配套服务。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标准化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规范化建设。探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培育发展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服务机构,积极面向农村开展产权抵押融资、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拓展保险品种范围,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进一步支持保险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制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集成应用,积极发展产学研联盟。

  五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结合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实际,通过规划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崇尚人文、适度规模、突出特色、生态环保等理念有机结合。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综合性载体,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和“全域、全程、全面小康”要求,推动“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先行先试问路绿色发展

  湖北省荆门市市长肖菊华

  荆门市是湖北省唯一整市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也是“中国农谷”、“柴湖振兴”发展双省级战略实施地。我们将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培训班的举办为契机,勇于改革创新,奋力先行先试,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把荆门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现代农业先行区。

  抢机遇之先,实施全地域规划。坚持“三区”示范,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即建设以科技、文化服务业为重点的屈家岭“中国农谷”核心区;以“两型”农业为重点的“荆三角”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以生态产业、生态田园、生态民居、生态人文为主要内容的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区。办好“示范点”。创建钟祥生猪产业、沙洋循环农业、漳河新区生态农业等13个现代农业示范点,确保可看、可学、可推广。打造“示范带”。按照“连片种植、标准统一、配套完善”的要求,沿武荆高速、207国道、汉宜线等主要交通干线,打造经济和生态效益好的现代农业示范带。

  抢发展之先,加快全产业建设。紧扣“一高三新”,发展高效农业。以保障粮食安全、稳固农业基础性地位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全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围绕“四个一批”,壮大产业集群。以农产品加工业2013年在全市率先成为“千亿产业”为新起点,围绕“四个一批”工程(一批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一批50亿元的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100亿元的县市区),实施“千亿产业提升、百亿企业培育、十亿品牌创建”计划,夯实产业支撑,做大产业集群。突出“一调一牌”,拓展农业功能。围绕唱响农耕文化调、打好休闲农业牌,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园(馆),抓好休闲观光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办好“荆门油菜花节”和“屈家岭桃花节”等农业旅游节会,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抢政策之先,推进全方位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市、县(市区)、镇、村四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坚持“三同步四集中”(土地整理与土地流转同步推进、迁村腾地与农民转移同步实施、项目建设与政策整合同步安排,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生产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农村商贸向市场集中),率先在“中国农谷”核心区实现土地全域流转。创新产品产销模式。大力推进农社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建立“订单生产、定向供给”模式,构建高效顺畅的农产品产销链条。创新金融保险服务。引导金融资源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保障金融机构农村新增存款主要用于现代农业发展。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产业优化生态优先

  北京市顺义区区长卢映川

  在参加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经验交流会期间,实地领略了以“大水利、大农机、大科技、大合作”为特征的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并在示范区组织管理、设施装备、体制机制、科技推广、投融资方式等方面学习了黑龙江有关市县的好做法、好经验,深感收获很大,受益匪浅。

  下一步,总的思路是,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功能定位,坚持“量水发展、基础保障、生态优先”原则,大力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功能提升和转型升级,推动顺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更高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立足首都功能定位,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是大力促进农业节水,调整种植业结构。有序退出高耗水作物,全面推广节水措施,积极应用微灌、喷灌等先进节水技术,强化灌溉用水标准管理,全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5以上。二是坚决控制农业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建立重点水源保护地及人口集中区域畜禽养殖业逐步退出机制。粮田全面实现保护性耕作,增加生物覆盖,减少冬季扬尘,降低水分蒸发。三是积极调整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对污染严重、规模小、效益低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转产退出。重点发展以农产品精细加工、配送为主,资源消耗低的高技术含量产业。

  以“新三起来”为抓手,推动农村改革纵深发展。一是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5年内全面完成区内60万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做好北京市乡镇统筹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工作,以高丽营镇为试点,做好规划调整、组织腾退、开发利用等工作。二是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继续加大农村基层干部技能培训,提升镇、村干部能力;建立顺义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与全市产权交易平台对接,全面推广村级资产在线交易,通过竞价提高交易价格。三是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结构。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机服务和农产品产销等专业合作社;以龙头企业带动为重点,构建农产品产销新体系,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展示首都农业示范效应。一是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为引领,发展规模经营。创新经营模式,促进粮食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标准化建设、社会化服务,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二是提升“菜篮子”应急保障功能。积极落实全市菜田补贴政策;规范设施农业发展,逐步完成全区剩余1.8万亩老旧设施改造;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力争突破200亿元;做好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推进工作。三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积极创建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示范镇和“菜篮子”工程优级标准化生产基地,引导生产单位开展“三品一标”申报认定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田园之美在于可持续

  北京市房山区区长祁红

  房山区地处北京西南,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是典型的特大型城市周边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近年来,房山区统筹城乡发展,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确定了“平原建园区、浅山聚酒庄、深山抓沟域”的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努力打造与世界城市建设和首都发展相适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高端园区建设带动农业产业高效发展。着力打造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高端葡萄酒产业园、食用菌产业园、景观农业产业园等特色农业产业园区。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占地总面积1.72万亩,遵循基本农田不减少、农民全部上楼、劳动力充分就业、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原则,建设国际一流农业产业园区。高端葡萄酒产业园以房山区青龙湖镇为核心起步区,带动10个浅山区乡镇发展高端葡萄酒产业,按照原产地、标准化、高质量、品牌化酒庄酒发展原则,将房山打造成中国高水准、大规模的世界级葡萄酒庄集群,国内最具市场竞争力的酒庄会展和贸易中心,北京低碳企业总部和休闲度假区。借助“磨盘柿、食用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品牌,发挥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促进优势产业提档升级。食用菌产业着力打造全区食用菌产业统一品牌,建立“二商首诚健康产业园”,开发食用菌及虫草系列健康食品,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

  打造“四季房山·大美田园”凸显农业生态服务功能。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突出位置,通过养育绿色森林,改善河流水系,植补生态景观,创建美丽乡村,建设“四季房山·大美田园”,实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沿重点交通路线和乡村旅游黄金线,发展景观农业,着力构建“三线五区”和“五田六园”的景观农业布局模式。韩村河“天开花海”、长沟“水岸花田”、琉璃河“古桥荷苑”等景观农业园区,形成乡村旅游黄金线,生态休闲功能凸显,备受市民青睐。实施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工程,集中打造一批标准园、精品园和示范园,将主要农田建成“安全美丽田园”。

  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叫响房山农业品牌。加速农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安全型转变。严格投入品管理,扩大检测范围,建立监测溯源信息系统,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落实乡镇属地责任,以京之源公司为试点,以生产基地为基础,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建设。组织区内知名企业参展农产品博览会、展洽会、订货会,走出房山打造区域品牌,培育新增北京著名、全国驰名商标。此外,调整优化全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粮食种植,稳定蔬菜生产,控制畜禽养殖,增加林水面积,着力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体系。加强京冀协作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在籽种农业、休闲农业、加工农业等方面,深化合作,探索实践“区外建基地、区内精加工”等合作模式,实现区域合作、共赢发展。

  科技做支撑丰收有保障

  天津市武清区区长罗福来

  全面深化农业改革、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有不同的实施路径可以选择,有众多的发展模式需要探索。武清作为天津的传统农业大区,是全国2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中、唯一一个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特色的创建单位。自2012年启动示范区建设以来,我们按照“三提升、两带动、两培育”的思路,着力提升农业抵抗风险能力、发展效益和服务生态环境能力,不断强化科技带动、项目带动,走出了一条具有武清特色的都市型农业发展路子。

  抓结构调整,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把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一个基础产业、两个新兴主导产业”作为增实力、上水平的关键。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加快调整种植养殖品种、推广依标生产,着力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今年内完成6万亩种植业结构调整工程,三年完成20万亩调整任务,确保到2015年高标准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粮食单产达到525公斤、超出全国平均水平40%。

  抓高效农业,提升都市型农业经济效益。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抓住三个重点:一是设施农业,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优化设施布局,集中打造沿河沿路设施农业带和一批示范园区,确保每年新增设施面积1万亩以上。二是休闲农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成中草药园等一批休闲体验节点项目,每年新发展农家乐、渔家乐100家以上。三是生态农业,在积极推广循环农业、节水农业技术、严控农业污染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水绿生态建设投入,每年新增林地5万亩以上,建成津北森林公园、大黄堡湿地等生态景观亮点,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抓新型经营体系培育,激发都市型农业发展活力。围绕深化农业改革,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化,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每年新增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100家以上,到2015年确保全部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二是市场化,进一步创新农产品流通新机制,以农产品直供直销为重点,年内对接京津企业、院校和超市总量达到4000家,全面树立“京津鲜菜园”品牌。三是规模化,大力推进农业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积极探索土地规模流转的模式和途径,确保到2015年全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0%以上。

  抓综合要素支撑,为都市型农业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强化科技支撑,全面完成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确保每年新培育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00项以上,确保到2015年农业产出科技贡献率达到65%。二是强化设施支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确保投入3亿元以上,每年新增高标准农田5万亩、新建改造桥闸涵30座以上。三是强化现代农民支撑,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每年培训新型农民2万人次,为都市型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种好责任田建设吨粮市

  江苏省泰州市市长陆志鹏

  参加这次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经验交流会,我们不仅领略了北国粮仓的千里沃野风光,而且亲身感受了“大规模、大机械、大合作、大产业”的现代农业恢宏气势。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泰州市,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种好责任田,打好泰州粮,在粮食优质高产高效和体制机制创新上探索出一条东部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以“吨粮市”建设为目标,夯实现代农业新基础。一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到2016年,全市高标准农田比重70%以上,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95%以上。二是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以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高效设施农业主要环节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农机服务社会化为重点,发展农机作业、维修、租赁等社会化服务。三是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强耕地保护和地力建设,全面推行农作物秸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引领农业发展新方向。重点打造城北现代农业走廊,加快建设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将永久性高产创建示范基地打造成粮食产业园区,国家产粮大县兴化市建成百万亩粮食高产增效示范区。推进产业集聚,打造粮食加工集中区,高起点配套建设兴化稻米加工集中区、泰兴面粉加工集中区、兴化主食食品加工集中区和靖江粮食物流园区。

  以现代技术为支撑,推进农业科技新水平。强化技术集成,遵循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高产高效同步、主产主业协调原则,重点推广稻麦精确定量栽培等10大配套技术,创建粮食万亩示范片100个。全市建立万亩以上稻麦良种繁育基地5~6个,农作物区试站4个,积极培育江苏红旗种业集团,到2016年主要农作物种子年加工量8000万公斤以上。

  以规模经营为方向,构建农业经营新体系。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与改革试点的姜堰区整体推进,其他市(区)不低于50%的乡镇整建制推进。二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一批主体有资质、经营有规模、作业有装备、生产有标准、产出有效益、风险有保障、管理有规范、社会有信誉的“八有”示范性“家庭农场”。三是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创新农业投融资新机制。整合资源,加大财政、金融、保险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各市(区)财政都安排一定资金支持示范区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广阳光信贷,继续实行粮食保险财政兜底政策,并逐步提高保险额度。

  借势突破打造丘区样板

  四川省南充市委常委杨建华

  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现代农业,对于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应对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我深切体会到园区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载体。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可以有效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推动农业大规模、成体系、全链条发展,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我深切体会到提质增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要义。以规模化提高产量、以标准化提高品质、以品牌化提高声誉、以市场化提高效益,这是黑龙江等地在农业发展中探索出来的宝贵经验,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深切体会到深化改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源泉。现代农业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遇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来有效破解,以改革促发展,靠改革增活力。

  下一步,我们要围绕打造“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样板的目标,重点在“五区”建设上再下功夫、再求突破。

  在建设丘陵地区特色产业示范区上再下功夫、再求突破。遵循“夯基础、扩范围、提质量、创品牌”的要求,大力推进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示范区综合生产能力。以发展优质粮油、畜禽、果蔬三大特色产业为重点,全域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进示范区现代特色产业发展。

  在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区上再下功夫、再求突破。进一步完善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奖补、种粮大户再补贴、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等政策措施,扶持发展真正有实力、真心搞农业、真情带农民的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培育职业农民和农业职业经理人。

  在建设产销一体发展先行区上再下功夫、再求突破。不断完善示范区市场体系发展规划,全面启动规模化种养基地的产地商品化处理和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形成产销衔接、一体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在建设资源要素投入集中区上再下功夫、再求突破。积极探索涉农项目整合机制,确保涉农项目资金80%以上整合到示范区。积极做大市农业融资担保公司规模,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服务机构,全面开展以农村产权、生产设施设备、订单等抵质押贷款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改革,积极开展特色农业保险试点。

  在建设农村全面小康样板区上再下功夫、再求突破。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思路,坚持规划引领、产业先行、因地制宜、农民主体,科学布局新农村综合体和新村聚居点,配套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

  示范引领让农业更加智慧

  江苏省无锡市副市长刘霞

  无锡地处江苏省南部,长三角中部,面积4687平方公里,现有基本农田1108平方公里。无锡将结合实际,进一步改革创新,示范先行,奋力建设生态智慧型现代都市农业。

  创新农业园区管理机制,在特色产业园建设上示范先行。强化规划优化。重点规划建设规模化水稻生产基地、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高效园艺基地、现代渔业基地、有机农业基地。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以构建物联网技术支撑的“旱能浇、涝能排”农田排灌体系为重点,不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监测。完善多层次农业综合检测体系,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园区绩效考评。对全市128家重点园区进行综合评价,作为项目支持、导向激励的重要依据,应用物联网技术对全市园区实行实时监测、动态管理,建立公开考评竞争机制。

  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上示范先行。加快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加快推进农村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创新经营主体。努力形成以家庭农场、合作社为骨干,龙头企业为引领,以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的农业经营体系。创新职业农民培育。依托高等院校与园区合作,重点加强农业经营人才、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科技创新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培训,培养一批现代职业农民。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构建以农业需求为导向,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经济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创新农业科技支撑机制,在生物农业智慧农业上示范先行。做大生物农业。重点实施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程、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工程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农用生物制品研发,在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生物食品、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饲料和生物肥料研发上取得新突破。做特智慧农业。以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发挥无锡国家物联网创新示范区优势,以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推广智慧农业示范应用。

  创新农业生态保障机制,在可持续发展上示范先行。加强生态保护。以太湖水治理为核心,推进湿地修复、林业修复、水体修复,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生态保护体系,加快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实施控制性种养水生植物工程,加强森林培育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严格环境治理。推进土壤测土配方改良,推广配方肥、有机肥、生物农药等环保型投入品,加强养殖场环境综合整治、氮磷生态拦截、池塘循环水养殖工程建设,促进太湖水环境持续改善。推广循环农业。积极推广“猪-沼-菜”等循环经济模式,延长循环农业产业链。

  改革创新为农业提质增效

  山东省平度市市长杨钊贤

  作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副省级城市中唯一入选的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单位,我们将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撬动资本、集成技术等现代要素投入为抓手,以健全产业体系、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综合效益为主攻方向。

  一是做好改革这篇文章。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核心,扎实推进经营主体、农村产权、金融保险制度改革,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狠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做好职业农民培育,借助农民培训下乡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做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探索采取土地经营权信托、带地入社、股权化等方式实现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做优农民合作社,通过重点培育、典型示范、规范发展。

  狠抓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今年内全部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居民房屋所有权权属确认、登记颁证,为农村土地流转奠定坚实基础。稳妥推进“三置换”产权改革试点,选定12个群众基础好、“两委”班子强、经营性资产规模达到1000万元的村庄(社区),率先开展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

  狠抓农业金融保险服务创新,提供有效资金保险保障。在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实现破题基础上,组建成立注册资本2亿元的国有独资融资性担保公司,探索建立村级融资担保基金。拓展农业保险承保范围,将蔬菜、果品等经济作物和蔬菜大棚等农业设施纳入保险范围,并适当提高赔付率,实现政策性保险100%全覆盖。

  二是做好建设这篇文章。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核心,突出抓好物质装备、特色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狠抓设施装备提升,强化农业发展基础保障。整合涉农资金,每年集中5~8亿元资金投向水利设施建设维护,全面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构建从深耕、播种到收储一条龙式农机服务,力争2015年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2%以上。

  狠抓粮经作物发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提升传统粮油,实施粮油高产创建,集成推广小麦—玉米—花生两年三作增产模式,加快建设2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大片和30个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稳固吨粮市水平。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国际化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推动农产品埠外境外展示展销常态化。着力抓好投资50亿元的大泽山生态休闲旅游小镇等重点项目,打造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示范亮点,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效。

  “三大通道”激活农业潜能

  浙江省平湖市委书记翁建荣

  近年来,平湖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和发展基础,以流转土地扩大经营规模,以强化服务提高效益,走出了一条具有平湖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也让我们形成了几点体会和共识。

  一是思路求“活”——打通规模土地流转通道。平湖积极探索创新整村流转等土地流转机制,使土地等农业资源合法向有能力的经营大户集中,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创新组织机制,2007年平湖成立了浙江省内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渡船桥土地股份合作社,使土地流转有了自己的业主单位。目前,全市已经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4家。创新规模流转机制,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维护农民“三权”(即土地承包权、流转收益权、农业用工优先权)、跟农民算好“三账”(即土地即期收益账、整体产出效益账和长期发展得益账)的基础上,全村487户农户全部自愿签订整户土地流转合同,流转面积达到2801.8亩。在姚浜整村流转试点成功带动下,全市已有11个村实现整村流转,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5.8万亩,流转率达49.6%。

  二是资源挖“潜”——打通“三位一体”服务通道。近年来,平湖通过大胆实践,强化资源整合,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功能,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创新发展“新仓经验”,推进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融合发展,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立了“金土地”、丰收小额贷款等涉农金融产品,成立平湖市新当湖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首创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服务机制,政策性农业贷款担保服务机构累计担保贷款4亿多元,有力地支持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建成市镇村三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市级设立综合农技推广中心,各镇街道设置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各村建立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创建浙江省内首家“12316”为农服务中心,健全“全过程”服务机制。

  三是定位瞄“准”——打通特色产业发展通道。特色规划引领,围绕加快生态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目标,全面实施“238”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战略(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3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8个特色农业精品园)。目前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7个、面积10.05万亩;现代农业综合区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4个、特色农业精品园8个。特色产业支撑。平湖自2003年起开始探索“稻草—蘑菇—芦笋”循环产业新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蘑菇废料的污染问题,也催生了种植新产业芦笋的发展。同时在27个产业园和100户规模大户中大力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园区建设,重点培育循环产业链,包括粮经结合“万元千斤”、内塘虾、鳖、草、鹅等水产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单位产出率比同类产出增效5%以上。

  立足资源优势叫响地域品牌

  黑龙江省庆安县委书记孙景山

  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代表,有幸参加了在黑龙江召开的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经验交流会,对现代农业发展有了更高层面的认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庆安县建设一流现代化大农业的信心和决心。今后,紧紧围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坚持“五化”并进,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以精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发挥庆安生态优势、资源优势,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叫响“中国绿色食品之乡”品牌。实行“基地+企业+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重点打造国家和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的水稻产业链,大豆产业链,玉米、红高粱产业链。特别是突出打造绿色水稻产业,利用“庆安大米”被评为区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牌的机遇,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扩大高标准种植基地,提升大米品质,拓展绿色有机高端米销售渠道,擦亮“庆安大米”品牌,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大力推进以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为核心的规模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建立县乡村屯四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有序推进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

  三是大力推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水利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性项目。整合财政、农业开发、水利、国土、农委等部门项目资金6亿元,集中打造20万亩高标准水田,推进小池变大方,增强土壤培肥地力水平。谋划实施十六道岗水库大型水利控制工程,解决季节性洪涝干旱成灾问题,增加100万亩自流水灌溉面积。深入推进呼兰河大灌区配套建设,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5个百分点。

  四是大力推进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的机械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加强已建成的12个千万元大型农机合作社和4个500万元农机合作社管理,争取已经申报的10个水田农机合作社尽快建设,增加大马力机械和高科技机械数量,推广深松整地、玉米收获、水稻机摆、精量播种等机械作业,提高农业作业标准。

  五是大力推进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科技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服务体系,建立选育、引进、繁殖、推广紧密衔接的现代种业体系,不断改良水稻、玉米当家品种,提升产品品质。推广水田节水灌溉、超早钵育、智能催芽、工厂育秧和玉米大垄通透栽培等种植新技术,增加粮食产量。扩大飞机航化作业面积,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

  加快体制机制变革突破

  四川省苍溪县委书记何海生

  苍溪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耕地面积55万亩,总人口80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苍溪县将紧扣“四化同步”战略,立足实际探索两个“四位一体”路径,建设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供给保障安全、综合效益高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构建“四位一体”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结合山丘区现代农业发展实际,探索出农业特色产业园、新型农村社区、乡村生态景区、农村改革试验区“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是做大特色产业园,构建适度规模化经营平台。以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为抓手,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农业产业综合体,构建起山区农业产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平台。到2018年,连片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0个、现代农业产业综合体10个,农业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二是做强新型农村社区,构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平台。把农业特色产业园作为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推进路网、水网、电网建设,配套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让农村社区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质化的服务,使社区具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功能。三是做美乡村生态景区,构建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平台。坚持一个园区就是一个生态景区,把民俗乡情文化、田园农耕体验文化、生态庭院文化与产业有机融合,发展“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的特色乡村旅游,促进田园变公园、产区变景区。四是做实农村改革试验区,构建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平台。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配套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交易平台,推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的资产化、资本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构建“四位一体”现代农业发展新机制。探索统筹规划、资金整合、社会服务、安全生产“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机制。一是创新统筹规划机制。编制《苍溪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实现城镇与农村、产业与新村、农业与工业相融互动。二是创新资金整合机制。出台《苍溪县深化和规范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办法》,建立“财政项目+业主投入、农户投入、社会投入、金融支持”相配套的“1+4”农业融资体系,确保每年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投入2亿元以上,农民自主投入2亿元以上,社会投入1.5亿元以上。三是创新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发展农产品营销、保险、金融、农业融资担保等服务机构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江南现代物流园区、猕猴桃工业园区、四川省猕猴桃出口检疫示范区,大力推广订单农业。四是创新安全生产保障机制。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构建县、乡、村三级质检体系,建立农产质量检测中心、乡镇建立农产质量检测站、村社建立农产质量检测点,构建质量可追溯体系。

  扬优势显特色走新路

  山东省滕州市市长远义彬

  近期,我参加了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经验交流会,参观了黑龙江省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现场,与一些先进示范区进行了探讨交流。通过这次培训,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看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激发了滕州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动力和热情。

  农业生产规模不能复制,体制机制可以学习借鉴。滕州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将认真学习借鉴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努力建设一流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是学习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培植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滕州市作为主导产业带动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将综合利用财政、金融、保险等多种手段,规模发展粮食、蔬菜、畜牧三大优势主导产业,提升农业综合产能,围绕西南部优质粮食产业带,建设40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围绕北部精细蔬菜产业带,建设20万亩设施农业高效示范区;围绕东部畜牧林果产业带,建设10万亩农牧循环示范区。

  二是借鉴粮食主产区建设经验,强化物质技术基础建设。黑龙江省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扎实推进规模化、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建设,粮食总产量、商品量等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滕州将以创新“田园场”建设机制为重点,加快打造现代农业建设主平台,统筹整合现有农业重点项目,实行资金捆绑打包使用,集中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一批高标准农田、高效特色产业园、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三是推动新型合作经营,探索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滕州将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动土地、资金、劳务等股份合作,推广“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统分结合经营模式,以家庭农户为生产主体,合作社作为提供“产前团购农资、产中技术指导、产后直接购销”综合服务的主体,推进“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探索以农户为主体、规模适度、服务配套的农业规模经营新路子。

  四是强化服务职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整合部门职能,形成示范区建设合力;优化主体培育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直接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农业投入,解决农业发展资金难题。健全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抵押、农机具抵押贷款,订单、保单等质押贷款,规范发展“民办、民管、民受益、民担风险”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

  “六型农业”筑起优质粮仓

  吉林省榆树市市长李洪亮

  榆树市地处松辽平原腹地,位于长春、哈尔滨、吉林三大城市构成的三角区中心,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近年来,榆树市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统筹推进农业各项工作,现代农业不断跃上新台阶。榆树市将紧紧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六型农业”,构建支撑体系,突出改革创新,全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规模农业。每年计划拿出1000万元,扶持土地托管经营、“企业+合作社+农民”等七种经营模式发展,提高规模经营发展水平。发展设施农业。发挥涉农项目整合效应,统筹配套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发展科技农业。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研发转化中心,以各乡镇试验、示范、高产攻关田为示范载体,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等增产措施上进行重点攻关。发展品牌农业。以玉米化工、畜禽加工、白酒酿造等主导产业为基础,推进优质粮食、绿色食品、特色产品生产,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约发展。发展安全农业。规范农资产品入户终端管理,健全农产品溯源制度,推进联合执法常态化。建立农产品质量日常检测机制,提高对质量安全的监控能力。发展智慧农业。投资1045万元,建设5个农业生产信息监测点,适时获取农作物自身要素和环境要素信息,实现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定向指导,推进农业生产及管理智能化。

  构建支撑体系,激发农业发展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重点在生产经营、技术服务、产销衔接、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建设新体系,推进横向合作、纵向延伸,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构建现代农业政策新体系。坚持“试点先行、政策跟进”原则,探索财政、金融支农新方式,完善各项政策机制。严守耕地红线,多措并举保护黑土地资源。构建现代农业保障新体系。重点探索新型融资机制,破解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瓶颈。按照“政府补贴、农民参与”的办法,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收益”转变,降低规模经营风险。

  突出改革创新,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提升农业装备技术水平。拓宽社会化服务领域,让新型经营主体承担更多的服务职能,实现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科技人员直接入户。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坚持先建后补,提高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能力。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新增农业补贴资金重点向种粮实体倾斜,做到多种多补,不种不补。推进财政支农方式改革。通过项目打捆、资金打包等方式,支持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工程建设。拓宽“三农”投融资渠道。探索实施林权、蔬菜大棚、畜禽产品抵押等贷款品种试点,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土地流转平台建设、集体土地入市“三项试点”,盘活农村资源资产。

  让示范区成为改革“试验田”

  江苏省太仓市市长杜小刚

  此次参加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经验交流会,考察学习典型单位的先进做法,座谈交流各地发展经验,系统领会农业部对示范区建设的要求精神与目标任务,对我们在更高起点上,把示范区打造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深化农业改革的“试验田”意义重大。就下一步太仓市示范区建设工作思考如下:

  围绕协调好“政府、集体、企业、农民”关系,抓机制创新。市镇两级政府作为示范区农业现代化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要在目标定位、规划设计、任务落实等方面进一步下功夫,细化工作方案。村集体要切实负起推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按照产业规划布局落实生产等责任。企业(合作社)作为经营主体,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内在规律,自主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民一方面需要通过培训教育,提高从事现代农业工作的技能,同时,通过发展产业、完善利益分配制度,增加他们在土地承包权上的资产收益。

  围绕协调好“产业、资源、生态、效益”关系,抓规划落地。太仓“四加一”(16万亩永久性水稻、10万亩蔬菜、8万亩林果绿化、6万亩水产,加休闲农业)的现代农业主导产业规划已经定位,但是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度、产业之间生态链和增值链的建立、产业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要求等方面,还是停留在定性分析上。今后示范区农业主导产业的规划落地,将细化考量生态循环配套产业布置,在特定规划区域内,以实现种植业秸秆全量综合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与农田土壤培肥耦合等条件为标准,细化一主多副的区域产业布局,把太仓建成现代化的鱼米之乡、田园城市。

  围绕协调好“装备、技术、管理、服务”关系,抓实现途径。今后一段时间,每年推进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实施高性能农机补贴奖励政策,提高农机化作业效率;建设农机维修保养、农民教育培训和技能鉴定、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技术在生产、管理、对接市场等方面的运用和服务水平。

  围绕协调好“园区、基地、农场、市场”关系,抓示范推广。围绕主导产业建园区,扶持农场(合作社)在园区内建专业化基地,搭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引领农场(合作社)采用先进生产管理方式,创造园区对接市场的良好条件,并辐射惠及周边地区,从而形成以点带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格局。近阶段,将以扶持合作农场发展为重点,示范推广集体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模式;以3万亩现代水稻产业园区为重点,示范推广粮食全程机械化与“种养结合”发展模式;以省级“菜篮子”基地和各镇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示范推广经济作物高效生产模式等。

  农民增收是核心任务

  浙江省慈溪市市长施惠芳

  这次参与经验交流,收获颇多:零距离地学习到中央有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切实感受到农业现代化的改革创新力度。既使我们准确把握到了中央的新政策和新部署,又使我们深入领悟到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新问题和新对策;培训班安排现场参观广袤的黑土地上崛起的现代农业,同时全国不同类型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作了典型发言和相互交流,尽管由于地域差异,其发展模式不可能简单复制,但他们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形成的建设经验、创新体制、试点改革,为慈溪市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理念。

  慈溪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新兴城市,近年来在发展效益农业、拓展创汇农业、培育家庭农场等方面创造出许多“慈溪经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任务,重点做好“三二一”文章,全力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更大实效。

  坚持以“三化推进”为主方向,在扶持现代农业发展中实现农民增收。一是以工业化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稳定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充分拉动工商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二是以城镇化需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拓展和丰富农业的经济、生态、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促进农产品全面流通。

  坚持以“两区建设”为主载体,在提升现代农业层次中实现农民增收。以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土地集中、科技集成为重点,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一是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市财政每年安排6亿元支农资金,全力打造占地10万亩的现代农业开发区,高标准建设杨梅、葡萄、蜜梨、水蜜桃四大区域特色基地。二是全面提升服务层次。探索种苗供应、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4S”农业专业服务模式,大力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农户小额信用担保为主的金融服务。

  坚持以“一大改革”为主动力,在创新现代农业体制中实现农民增收。以列入省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加快推进以“一体系、四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合作经济体制创新改革。“一体系”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四合作”即土地、产销、资金保险互助和集体经济股份合作。以整村整组整畈土地长期流转为方向,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组建资金互助社、保险互助(联)社和资金互助会;深入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进一步明晰集体经济产权,让农民成为股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本报记者本报记者冯克冯克策划策划摄影摄影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