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改革不应自我设限
- 发布时间:2014-10-22 09:43:00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孙业文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必须适应资源要素重新配置的要求,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允许土地产权有足够的流动性。要使农民分享城镇化红利,前提是完成农地确权,转向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他强调改革不应自我设限、自缚手脚;现实可行的土改路径,就是“逐步收缩征地规模、探索农地农房入市”。为此,一手实施“先行先试”的主动改革,一手从各地农地农房入市的实际经验中提取政策元素,两相结合勾画出城市化“新土改”路线图。
农村资源重新配置
中国证券报:本届政府提出大力推进城镇化,这对农村而言意味着什么?
周其仁: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要做的事情并不少,核心的一点就是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巨变。我们知道,改革开放后农村人口外出数量大幅增加。与以往好几亿人都不准自由流动的状态比,农村体制显然必须有所变化。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农村人向城镇转移加速,势必要求农村原有的各种资源也重新配置,包括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会有较大的变化。如果说农村面临挑战的话,首先就是面临一个农村资源再配置的新过程。
怎么理解呢?我们看到,这些年农村已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乡村的公路建设有很大进步,车辆包括自行车、摩托车甚至汽车都增加了很多,由此让农村的生活方式和集聚程度出现改变。农村居住不用再那么分散,因为交通工具的改善,哪怕还是从事农业,可有效覆盖的半径也大了不少。在这种情况下,有条件的地方重新配置资源,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农村集聚度、改善村落基础设施,就搞得起来了。为此要筹资,否则农村、小集镇老是破破烂烂的,怎么叫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好处?
中国证券报:在这种新形势下,土地管理体制如何适应?
周其仁:刚才说到农村资源的重新配置,放在土地方面就是要允许农村土地有足够的流动性,因为相关要素的比例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原来10个人种地,现在走掉6个外出打工。这就产生了转让承包土地的需求。如果要素流转受阻,导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对经济发展不利。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过,土地要向种地能手集中。这在当时很难做到,因为当大家都只能种地为生的时候,不可能有多余土地转让。现在则不一样,那么多农民进入工商业、服务业,就可以把自己那块农地转让出去,这种流转和分工显然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如今人口流动已很少受约束,其他一些原本静止不动的要素也应被允许进入流转过程。这是现在能看清楚的一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