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才:改革红利消失前必须完成人民币国际化
- 发布时间:2014-09-03 11:42: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王斌
“新常态”是最近频繁被经济界提及的词汇,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国内又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又有哪些新的机遇?日前,在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举行的《变革的时代》新书发布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趋势与治理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此展开讨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是研讨会的主角,研讨会围绕徐洪才的新著作《变革的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展开。徐洪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一些潜在的长期风险因素,比如产能过剩、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务等,但目前看最让人担忧的是房地产泡沫破灭的风险。
徐洪才:过去7个月,三四线价格下跌向一二线城市蔓延,过去的十几年不一直说要把房价调下来么?叶公好龙,龙已经来了,现在大家慌了手脚,赶紧解除各种限购限贷政策,下一步如何阻止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急剧下滑对经济下行的负面影响,应该提到议事日程。我建议对首套房的贷款给予优惠政策,否则的话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太大。
另一大风险因素,徐洪才认为是对金融改革节奏的把握:太快了,容易造成冲击;太慢了,又会丧失历史机遇。
徐洪才:金融开放过程中我们不能犯两个错误,第一个是过激过快地开放资本账户导致我们金融不稳定,受到外部冲击,这叫颠覆性错误;第二个错误是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之内,随着中国老龄化的来临和改革红利的消失,我们还没有完成人民币的国际化,那么因此可能会犯历史性错误,就对不起子孙后代,而现在有一些人由于担心犯颠覆性错误,所以不敢抓住历史机遇,这是最大的风险。
来自国家行政学院的行政学教授孙迎春则认为,“新常态”需要激活市场活力,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就需要对行政审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不是隔靴搔痒。
孙迎春:改革步子不只是削一些皮毛,而是慢慢进入到砍胳膊砍腿的真正利益的削减过程,所以说改革步子现在遇到了很大阻力。这也是我们在2008年大部制改革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当时大部制主要是搭了一个大部制的框架,但是这些部门合并完了之后,2008到2012这4年间,基本上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目前,很多观点认为,中国到了资本输出、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的阶段,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却提醒,这个时刻一定要小心,一定要先把国内市场抓牢固。
江涌:一国的国内市场要比国际市场不知道要重要多少倍,而我们的一些经济学家却鼓捣大家都走出去,走出去了把这个市场让给谁了?很大一部分给跨国垄断资本主导了。我们要把这个市场赢回来,要反垄断,来开辟民族资本的经济市场,犹如反腐败给我们带来政治清明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