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天

财经 > 新闻 > 外媒看中国 > 正文

字号:  

外媒对中国经济争论激烈 称五年计划功不可没

  • 发布时间:2015-10-14 06:54:00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张少雷

  美国彭博社称,对25位经济学家的最新调查显示,定于下周一出炉的中国GDP数据将显示,中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实际增长6.7%,低于官方为全年设定的7%左右的目标。英国《金融时报》分析说,如今经济学家看淡中国经济的情绪比全球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都强烈,凸显中国政策制定者要遏制经济下滑势头所面临的挑战。

  对13日公布的中国9月份外贸数据,美国CNBC网站称,连续11个月下滑的中国贸易延续到了9月份,进出口依然疲弱,凸显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困境。不过中国海关官员表示,中国贸易情况将在第四季度好转。《金融时报》则认为,贸易问题是“对中国旧经济的背书”,表明中国希望加快消费势头,不再那么热衷于充当“世界工厂”了。

  《日本时报》13日称,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并拥抱市场经济后,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经历了几十年的繁荣,数亿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也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不过,中共需要作出更多自由化的改革,才能防止中国经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对中国经济的预警从未间断,但看好的声音也不少。“别相信夸大其词,中国经济没有崩盘”,美国《市场观察》网站12日称,即使增速放缓,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在变大,因为其GDP比10年前增加了4倍,“这代表中国将继续进口全球资源”。

  英国《经济学家》9月发表了一组关注中国经济改革的文章,称中国必须改革国有企业,这样才能使私企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文章称,GDP动辄两位数的增长不可持续,但中国经济即使维持5%一6%的增长,对世界来说也很快了。文章对中国经济未来表示乐观:“中国增长将能够维持城镇人口特别是中产阶级的持续增长,尽管现在中产阶级的人数很少,但中产阶级终将成为中国的多数”“对中国保持乐观最大的理由还在于中国企业已经成为创新的发动机”。最新一期《经济学家》刊文继续给中国经济打气。文章说,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体现在三个方面:民众收入水平的提升为服务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制造业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民营经济强势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文章引述中欧商会主席伍德克的话说,“中国经济未来一到两年内可能面临一些挑战,但长期商业发展前景是积极的。欧盟企业期待分享中国未来的增长红利。”

  “五年计划是中国经济进化过程中的幸存者。”《南华早报》13日评论称,它是已经逝去的前苏联时代的遗物,尽管那个时代的指令体系中的其他特征都已逐一消弭崩裂,比如工业生产目标和固定市场价格,但五年计划存活了下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对于一个仍然相当集中化的体系来说,还很有价值。

  “五年计划对中国经济贡献很大”,何伟文对《环球时报》说,五年规划是短期政策加上长期愿景,需要政府有强大的行政力。

  “中国和苏联都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飞的。”中国社科院学者闻一曾这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1953年—1957年的中国“一五”计划遏制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胀,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并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兴建了各种重型机械厂、汽车制造厂、拖拉机厂等,使全苏机械生产总量提高了3-4倍。这个发展阶段为苏联轻重工业发展不均衡留下隐患,但也为苏联赢得卫国战争打下了基础。除前苏联阵营国家外,印度、韩国、埃及、马来西亚等新兴国家也都曾实施过五年计划。印度至今已推行了12个五年经济发展规划,使得印度成为 “金砖国家”之一,并在全球软件、金融服务业占据重要一席。而从1961年至1996年,韩国在实施了7个五年计划后,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汉江奇迹”。

  【环球时报驻新加坡、日本、德国特约记者 辛斌 文玉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杨沙沙 李艾鑫】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