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中国经济提质降速 压力中有动力
- 发布时间:2015-04-20 09:42: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斌
4月15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0%,增速比去年第四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图为2015年3月,昆明新区的新建楼盘。中新社发 张浩 摄
法国《欧洲时报》17日评论表示,中国经济在一段时期内还将处于结构性、周期性调整的压力之下。此时确实需要“稳”经济,这不仅仅体现在稳住经济运行走势,避免形成下行惯性,还体现在稳住人心,镇痛中不要盲目悲观或轻言放弃,而要坚定改革的决心与信心,在改革中找到动力。
文章摘编如下:
作为推动世界增长的一支主要力量,中国经济的走势总是牵动全球目光,稍有风吹草动,总会引起外媒或误读或炒作。但这一次,世界似乎能够以平静的态度接受中国告别经济高增长时代——认为“这不是一个坏消息”,是“质量代替数字”,“中国有保持稳定增长的自信”……这份平静从何而来?
事实上,早前公布的外围数据已经降低了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显示出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下行压力。但从具体指标而言,也没有那样糟糕,因为外需驱动开始转向内需驱动。
正如中国总理李克强所言,中国经济“仍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他在此前一日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再次以自行车妙喻中国经济,“‘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要在骑行中做到行稳看远,必须在中国经济新旧动力“衔接”之际掌握一套新骑术:“保持定力、灵活施策,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用好多种政策工具。”
正所谓“闻弦知雅意”,从这位总理的一番妙喻中可知,中国已经清醒认识到当下中国经济,并做好准备。相信在全球经济变革的牌局中,中国手中还有很多牌可以应对。
或者可以理解为,面对当前经济动能转换“衔接期”,适当降速是中国主动为之。在全球经济正陷入一个较长期的半衰退通道中,欧美经济的“新平庸”(IMF总裁拉加德语)撞上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此时,各方都需要一个“新动力”,这个动力绝不是体现在简单的增量之上,而是深层次的改革之上。
中国从去年四季度到现在,财政货币政策方面都采取了微调,当然不是量化宽松,而是定向调控,应该说是起作用的。
股市一向被视作经济信心的晴雨表。人们对“新常态元年”经济信心有多少,看看火爆的A股就知道。今年以来,沪指上涨超过20%,已稳稳站上4000点。尽管15日经济数据的出炉,稍稍给火热了许久的中国股市浇了点冷水,沪指震荡下跌1.24%。但仅仅一天后,沪指就以2.71%的涨幅收复失地,显示出民众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充满信心。而那些带动牛市的龙头概念股正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以具体而直白的方式呈现出来。
大数据、云计算、在线医疗等主题股票火了——当“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中国经济向中高端转型的趋势已十分明显,新产业、新动力都在加快孕育,信息化正在加快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融合,新的经济成分在增长;铁路、基建概念股票接连涨停——在官方“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将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亦将从更高层次创造中国的全球化红利,让中国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竞争中拓展发展空间。
代表着新经济和未来产业转型发展方向的创业板,今年以来的涨幅已超六成——近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政策出台,将为新一轮创新红利打下制度基础,不断涌现的专利技术和大规模的技术人才,将驱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一芽知春,股市的火爆带给我们的是对整个经济前景的无限憧憬,如果能将这些改革措施一一兑现,相信股民们的梦想就能照进经济发展的现实。而其背后真正的动力还是源自改革——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无论如何,相信中国经济在一段时期内还将处于结构性、周期性调整的压力之下。此时确实需要“稳”经济,这个“稳”字,不仅仅体现在稳住经济运行走势,避免形成下行惯性,还体现在稳住人心,镇痛中不要盲目悲观或轻言放弃,而要坚定改革的决心与信心,在改革中找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