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财经 > 新闻 > 热点追踪 > 正文

字号:  

有偿删帖黑幕:举报官员帖子是重点删除对象

  • 发布时间:2015-05-21 07:21: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此飞 时言平  责任编辑:金潇

  删一条帖子能挣上千元,一天可获利数万元,月收入轻松过十万元……近日,湖北省蕲春县公安局破获一起特大有偿删帖案,全国22个省市近2000人涉案,涉案金额超过5000万元。据犯罪嫌疑人供述,许多单位都会紧盯网上舆情,一发现有负面消息便迅速联系网站删除,许多公关公司和个人瞄准这一需求,扮演着“权力掮客”的角色,提供删帖,举报官员的帖子是重点删除对象。

  “有偿删帖”删掉了多少举报线索

  有偿删帖本身不是新鲜事物,但恐怕没有多少人能想到,不经意之间,有偿删帖已经发展成能以“产业”自居的规模。两个数据尤其惊人。其一,一名26岁从事删帖业务的犯罪嫌疑人4年净赚780余万元,其二,犯罪嫌疑人自曝全国每年“删帖产业”的收益数以亿计,从业人员数以万计。显而易见,这并非权威的数据,但管中窥豹,强大的成长性与盈利性足以证明,有偿删帖这一游走于灰色地带的事物有着多么强劲的市场需求。

  简单做一个大数据分析:有偿删帖按网站类型和帖子热度收费,删除一条网帖少则几百上千,多则几万,其中举报官员的帖子是重点删除对象,而这个产业的规模每年数以亿元计,这样算来,每年删除的举报官员的帖子无疑是一个极为可观的数据。网络举报当然不能排除不实或者恶搞的情况,但既然花钱删帖,恰恰反证出这些“被消失”的举报的真正价值所在。换言之,在有偿删帖的庇护下,多少问题官员得以逍遥法外?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偿删帖暴露出其对社会的危害性。有鉴于此,2013年9月,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出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有偿删帖为非法经营罪。今年初,国家网信办等四部委还启动了“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强力打压之下,有偿删帖逆流而上,或许我们更应该反思:有偿删帖究竟是如何获得生存空间?其做大做强,又是谁提供的“养分”?

  有偿删帖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表哥”杨达才在被查之前,网上涌现大量举报的帖子,不少同行都删过这些网帖。这意味着,如果不是在事故现场那个不合时宜的微笑,在极短的时间内引爆舆论,杨达才现在或许还安然无恙。这同样意味着,有偿删帖实际上已成一条自救通道,因网络举报而落马的官员带有极大的偶然性。

  网络举报之于反腐,曾经被公众寄予深切的期待。但很快人们就发现,网络举报也是一把双刃剑,其所带来的“人肉搜索”等行为也有可能越过法律与道德的边界。但事实上,网络举报的真正困境在于,其利用技术手段拓宽了反腐的深度,譬如最大限度的信息公开,但最终也必将受限于技术。你可以网上发帖举报,我可以花钱删帖,这样一场拉锯战根本没有止境。

  何以解忧?一方面,要摆脱网络依赖症,完善常规的举报机制。比如畅通举报渠道,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等等。常规的举报通道那么多,为什么举报人选择网络?无非是因为常规举报通道缺乏效率,且风险更大。另一方面,还要杜绝“事情闹大才处理”的监管陋习。花钱删帖就安然无事,没来得及删帖的就出事,不是因为删帖有多厉害,而是因为监管太乏力。

  非法删帖的“黑钱”为什么那么好赚

  光是破获的一起有偿删帖案,涉案金额就高达5000万元,看来非法删帖的“黑海”比想象的还要辽阔。在这根庞大的利益链条上,不仅绑着大学生、教师医生、网络编辑,更有公务员、警察。而“删帖产业”的客户,主要包括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和明星等。

  非法删帖生意之所以如此火爆,背后隐藏着旺盛的“黑色”需求。知名企业、明星“危机公关”花钱删帖并不那么让人意外,只是官员群体成为利益链条的最顶端客户,倒或许有些让人难以理解。

  而结合官场生态以及反腐形势,权力群体成为眷顾非法删帖生意的主流客户群,举报官员的网帖成为重点删除对象,并非偶然。一方面,网络举报已经常态化、全民化,官员群体的负面信息一旦捅到网上,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很容易扩大影响;另一方面,网络也正成为纪检监察部门发现腐败的重要渠道。花钱消灾,势必成为负面缠身的官员们的普遍选择,因为这些负面消息扩大后的代价,显然比删帖费昂贵得多。

  互联网的平台,让隐藏在官场生态上的负面信息有了巨大的释放和传播空间。而官员的负面信息大量释放,无疑扩大了非法删帖团伙的生财门路。令人忧虑的是,有多少熟谙“危机公关”的腐败官员,通过花钱删帖逃脱出公共视野,从而远离反腐的视线?

  非法删帖的“黑钱”为什么好挣?主要的原因,是曝光出来的太多的黑幕、黑历史、黑背景需要掩盖。因此,要断了非法删帖的财路,抽干有偿删帖的“黑海”,最根本的路径,应该是让这些负面缠身、黑幕重重的企业、官员走上光明的轨道。当权力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当企业非法生产经营受到约束,黑幕、丑闻从源头上得到控制,非法删帖的利益链自然会发生断裂,而庞大的有偿删帖市场也将随之萎缩、瓦解。

  非法删帖,某种意义上是桩“黑”吃“黑”的生意,即通过违法手段帮助涉嫌违法者掩盖黑幕和丑闻。缺乏清正透明的土壤,无论市场生态还是官场生态,势必成为各种黑幕和丑闻的丛生之地。负面信息越多,非法删帖的生意就越红火。只有从源头上控制负面和丑闻的大量产生,寄生于企业和官员黑幕、负面、丑闻土壤上的非法删帖才会泯灭。而控制的方式,有赖于市场秩序的建立和官场生态的清明。

  某种意义上,非法删帖不仅是网络监管不到位的副产品,更是市场环境、政治生态弊病的衍生品。非法删帖的“黑钱”好赚,是因为有太多的游走在灰色、黑色空间里的组织和人的黑幕、丑闻需要被掩盖。遏制非法删帖市场,除了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更重要的,是要铲除这些或灰色或黑色的空间,没有了“黑色”需求的客户群体,便意味着非法删帖行业失去了寄生的土壤。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