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财经 > 新闻 > 热点追踪 > 正文

字号:  

奶农“倒奶杀牛”为哪般:行业少抢多拒成常态

  • 发布时间:2015-01-07 07:11:05  来源:新华网  作者:黄筱、翟永冠  责任编辑:孔彬彬

  我国不少地区的奶农,正在经历新年的第一个寒冬,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出现奶农大面积“倒奶杀牛”事件。每天把没有销售渠道的鲜奶贱价卖给养猪户,倒入农田,已经成为不少中小奶农的日常工作,更有甚者,选择杀牛来“断臂保身”。

  国产奶遭遇信任危机、鲜奶价格下跌、大型乳制品企业自建牧场、国外进口牛奶抢占市场,接连冲击着传统奶农的利益。“熬不过这个冬天,我们的养殖场就准备关门了。”内蒙古奶农许先生颇感无奈。

  奶农困境:卖不了奶,养不起牛

  2013年底,一路上涨的鲜奶价格让奶农们看到其中商机,奶牛也水涨船高成了“香饽饽”。奶农们本指望花了大价钱买的奶牛能带来一番好收益,然而仅仅过了半年,“奶荒”就变成了“奶剩”,鲜奶收购价格开始走“下坡路”,但饲料、人工费用等养殖成本却不降反升。

  数据显示,自2014年2月份开始,生鲜乳价格连续10个月下跌,同比下降6.1%。据农业部对482个生奶固定观测点1至9月份的价格调查,奶价已从4.26元/公斤降至3.84元/公斤。2014年底最后三个月的奶价一直呈下跌趋势。

  与此同时,奶制品企业缩小了鲜奶用量规模。河北正定金河奶牛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石振辉说,2014年12月20日左右,不少奶企每天限量收购11.6吨奶,导致每天剩下1吨奶没有销售渠道,“只能内部消化,喂给小牛喝,实在不行就倒掉了,现在最好的情况就是保本。”

  石振辉的公司有1200头左右奶牛存栏。他说,如果不是因为有一定规模,并且之前积累的合作伙伴,公司早就开不下去了,“关门倒闭的公司不止一两家。现在是买方市场,限量收购持续多久、收购价格都是奶企说了算,我们只能被动接受。”

  乳业巨头内外“夹击”,“少抢多拒”成常态

  其实,从2009年起,奶农“倒奶杀牛”的现象就一直没有停止,每年退出、弃养的奶农均超10万户。目前,国内大型乳制品企业为了控制奶制品质量,自建养殖农场,切断了很大一部分奶农的销路。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蒙牛集团已开始建设8座自建牧场。

  此外,国际奶价持续下跌,不少奶企为了降低成本选择低价的进口奶粉,拒收鲜奶的现象不断发生。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表示,国外进口奶源主要是大包装奶粉,价格非常低,对国内奶牛养殖业造成很大冲击,“用进口奶源生产乳制品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奶企减少国内生鲜乳的收购量,生鲜乳价格一路下滑。”

  内忧外患之下,中小型奶牛企业和散户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加之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奶农被迫“倒奶杀牛”。“少抢多拒”成为行业内多年存在的问题。

  在前端零售市场上,大量的洋牛奶、洋奶粉涌入中国市场,与国产奶展开竞争,直接威胁我国奶牛养殖业和奶农利益。

  调整奶业结构,用好“看得见的手”

  当前,奶价的波动是我国奶业处于转型期出现的“阵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推进,由此导致的养殖散户迅速退出、奶农利益受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竞争下优胜劣汰的结果。但是,奶价大起大落,需要用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调节。

  袁运生表示,要解决奶价的大起大落,各地需要成立省级的奶业综合协调部门,通过完善科学的“第一链接”、生鲜乳协调机制等,防止生鲜乳价格剧烈波动。同时,开展第三方生鲜乳质量检测。

  锡林浩特市农牧业局副局长乔振国也建议,由物价部门和畜牧兽医部门、企业、奶站、奶农等成立价格协调委员会,协商分地区的指导价,一定程度上保障奶农的利益。

  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育种委员会主任张沅认为,短期内要整体提高我国乳业竞争力,就要从推广先进的奶牛养殖模式入手,“无论是中小养殖规模的奶农,还是大规模养殖企业,都应该着手改进饲喂工艺,提升牛奶的质量,同时加强安全监控,才可以较快见效。”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