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实行五个“一律”方便企业投资 取消前置审批
- 发布时间:2014-11-06 07:15: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曹慧敏
国务院实行五个“一律”方便企业投资 取消前置审批 释放经济主体活力
据中国政府网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削减前置审批、推行投资项目网上核准,释放投资潜力、发展活力;部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助力创新创业、升级“中国制造”。
重点 精简前置审批
会议指出,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从改革创新制度入手,以精简前置审批,规范中介服务,实行更加便捷、透明的投资项目核准为重点,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向纵深推进,有利于根治“审批依赖症”,堵住利益输送“暗道”,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现代政府,放开企业手脚,营造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会议决定,一是实行五个“一律”,更大程度方便企业投资。对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事项,一律不再作为前置条件;对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为前置条件的,一律不再进行前置审批;对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前置条件,除确有必要保留的外,通过修法一律取消;核准机关能通过征求部门意见解决的,一律不再进行前置审批;除特殊需要并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外,一律不得设定强制性中介服务和指定中介机构。对确需保留的前置审批及中介服务,要制定目录,并向社会公布。二是企业需要中介服务的,由企业自主选择。行政机关委托开展的中介服务,要通过竞争方式选择,并由行政机关支付费用。建立中介机构信用档案,严格依法监管,对出具假报告、假认证等加大打击力度,严惩违背诚信行为。三是推行前置审批与项目核准“并联”办理,作为重要简政措施,加快办理速度。同一部门实施的多个审批,实行一次受理、一并办理。四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设信息共享、覆盖全国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网上办理、审批和监管,提高审批效率。用“制度+技术”使权力运行处处“留痕”,铲除滋生权力腐败的土壤。会议要求,要建立投资项目建设信息在线报告等制度,并公开有关信息,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监督的合力,让企业在公平竞争市场中壮大做强。
李克强强调,要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把能取消的前置审批项目尽量取消,“能给市场做的要尽量还给市场”。各部门都要认真地自我核查,对没有法律依据的审批事项一律清理,努力做到前置审批“法无授权不可为”。
今年以来,李克强总理通过多次基层调研、座谈会等形式,与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困难和建议。在5日的常务会议上,总理说,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他听到的最强烈呼声是“进一步消减或取消前置审批”。李克强向参会人员列举了自己听到的“市场声音”:一位粮食流通企业负责人,拿到了营业执照,却还需要办理粮食流通的许可证;一位创业者创办物业公司,很快拿到了营业执照,但许可证却迟迟办不下来,无法经营;还有一家致力于海外投资的企业,在很长时间里每个投资项目都需要政府审核,让企业“竞争还没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企业家跟我抱怨:明明是企业自己的资金,好像政府比我们还心疼!”李克强说。他强调,各部门都要认真地自我核查,对没有法律依据的审批事项一律清理,努力做到前置审批“法无授权不可为”。
讨论研究推行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时,李克强强调,政府不同部门投资项目在网上“并联”,用一个“窗口”对接办事群众,实现“一条龙服务”,这本身也是一种提高效率的“简政”措施。他说:“我们的企业过去办一件事,经常要跑五六个部门,几乎是‘见庙就进’、‘见菩萨就烧香’。这样的情况必须改变了!”对于文件中“把核准机关受理申请后生成的项目代码,作为整个项目建设周期唯一的身份标识,并与社会信用体系对接”的相关规定,李克强表示肯定。他说,近年来推进的先照后证、资本认缴制等改革措施让企业登记大大便利化,但每家注册企业的工商代码、税务代码、组织机构代码都不相同,不仅增加了群众的办事难度,也不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李克强要求,要加快推进建立全社会统一的信用体系,这是政府有效监管市场的基础。“各部门、各地方要奋发有为,扎实推进相关工作,让改革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利好 兼顾稳增长促改革
多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削减前置审批、推行投资项目网上核准”,是兼顾稳增长、促改革的重大利好举措。
“关于取消前置审批的事情,我觉得是为了把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苏剑说,因为投资项目是企业的事情,本来就该由企业自己负全责,政府增加了审批环节,自己给自己赋予了审批权,但对投资项目的成败却又不负责任,这明显是责任与权力的不对等。同时,这样做也可能由于审批影响企业决策,人为干预导致投资项目调整,造成企业投资失败,甚至否决企业投资项目导致企业前期投入成本损失。无论如何,就投资项目来说,企业比政府更明白市场前景,也能为投资项目负责。
国家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邹士年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都在逐步消退,甚至由红利逐渐转变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在这个时候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能做的主要就是如何对内搞活,进一步激发制度红利。通过取消前置审批、推行项目网上核准,不但可以解除约束当前经济主体活力释放的紧箍咒,释放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还会有效缩短经济主体的投资周期,提升经济主体的运行效率。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改革有效堵塞传统的“改革黑洞”,将一部分人的权力关进笼子里,杜绝这部分人通过“改革黑洞”对改革红利进行吞噬,将改革红利真正让位于民。
中国银行宏观经济与政策高级研究员周景彤说,当前经济正处在向“去产能”和“去杠杆”叠加阶段过渡,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建立法治化、科学化和市场化的项目核准制度,有助于完善投资体制改革、释放市场活力,换言之也就是有助于稳增长。
强化 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
会议认为,知识产权是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进一步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打造更好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法治、市场和文化环境,是政府监管的责任,有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让千千万万创新者以创造成果造福人民,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专家认为,当前提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非常及时。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金柏松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世界银行建议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在此时,提升国内需求需要消费作出比以往更多的贡献。此前国务院出台促消费措施有利于防止经济“硬着陆”,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要想扩大消费,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增加居民收入。“那么首先要考虑如何提高企业利润率,这就要想办法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要促使企业加强研发投入。然而当前中国的很多企业都不愿意研发,为什么?就是因为产权保护不到位,花大力气创新出来的成果轻易就让别人模仿去了。”
周景彤认为,法治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议题,不论是项目审批制度创新,还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都是依法治国理念和方略在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领域的具体化,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关重要。提高经济质量、激发创新活力,知识产权保护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国务院部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短期经济稳增长和长期调结构,特别是建立法治经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俗地说,既有助于稳增长,又有助于调结构,特别是有助于创新创业,升级“中国制造”。(方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