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胜算颇大 人均GDP达1.2万美元
- 发布时间:2016-03-08 08:06: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王斌
关键一跳:新动能助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能五年迈不了,只要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维持住,将来就会迈过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说。
这是关系中国未来国运的关键一跳,它将在未来五年内完成。
“今后五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阶段,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向全国人大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国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因未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未能进入高收入水平的一种状态。全球迄今只有少数国家成功跨越这一“陷阱”。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中国GDP总量达到67.7万亿元,人均GDP在8000美元左右,已处于中等收入偏上阶段。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拟订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要达到1.1万美元左右,接近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
“目前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是人均GDP1.2万美元,2020年我们可能达到这个门坎的边缘,努力一下就跨过去了。”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3月7日表示。
张占斌看来,在中国经济增长正经历转变的背景下,要达此目标,核心问题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为此,“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拟订了相关指标。该草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要达到6.6%,高于“十三五”规划提出的6.5%的经济增长率底线约1个百分点。
五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从目前形势看,五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胜算颇大。
北大中国经济核算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分析,“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总量与美国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到2020年前后,中国人均GDP有望接近高收入国家标准的。
“当然,这是指2012年世界银行人均GDP1.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再过几年,这一标准有可能提高到人均GDP约1.3万美元。”蔡志洲补充说,即便如此,届时中国也已到达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顶端。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红驹认为,2020年中国是否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主要看人均国民收入是否达到或者接近世界银行划分高收入国家的标准。每年7月1日,世界银行根据上一年人均国民收入(GNI per capita)重新分类各经济体。
2014年7月公布的划分标准是根据2013年数据计算,中上等收入国家的区间是4125美元至12746美元,总共55个国家。从人均国民收入(GNI)来看,世界银行计算的2013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是6560美元(统计不包括香港和澳门),中国位于中上等收入国家组的中下位置。
2013年高收入组的门槛是人均国民收入12746美元,2020年这一门槛值还有可能提高。目前的计算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比如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世界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人民币汇率等。
汪红驹认为,大体的趋势是,只要“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保持年均6.5%以上的增速,有可能提前一年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即便2020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没有超过高收入国家的底线标准,也与这一底线标准非常接近。即使拿最坏的结果说事,延迟一年进入高收入国家,也不等于没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应该充满信心。
要完成跳过“陷阱”的一跃,2020年中国GDP要达到90多万亿元。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年均GDP增速要达到6.5%以上。
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16年的经济增长率区间为6.5%-7%。这是自1995年国家确定8%-9%的经济增长率区间20多年后,再次确定区间经济调控目标。
蔡志洲认为,按6.5%以上的经济增速,2020年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可以实现比2010年翻番。
“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能五年迈不了,只要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维持住,将来就会迈过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说。
动能切换:
科技新指标耀眼登场
但是,在目前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保持中高速增长的也有压力。
为此,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3月6日表示,政府会在消费、出口、投资领域采取更多新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投资增长目标是10.5%,高于2015年10%的实际增速;2016年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速目标是11%,高于2015年10.7%的实际增速。
不过,“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将确保经济增长的侧重点更多放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新旧发展动能的切换上。
记者注意到,“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增加了一些新指标。其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首次纳入五年规划。
按照草案提出的目标,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2015年的55%,提高到2020年的60%。科技投入占GDP的比值从2015年的2.1%,提升到2020年的2.5%。科技投入占GDP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而“十二五”期间实际只提高了0.35个百分点。
“我们过去多年的经济主要是靠重化工业推动,现在进入到了以创新促进的服务业经济为主的新时代,这时候就需要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投入,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为经济增长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潘向东解释说。
引人注目的新指标还有全员劳动生产率未来5年年均增长6.6%。此外,服务业增加值比例要从2015年末的50.5%,提高到2020年的56%。
在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看来,这一系列新指标的设立和调整都是互相关联的。
“提高劳动生产率,核心是劳动人口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高的部门,比如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人口要继续可以转移到生产效率高的工业。服务业部门可以解决更多的就业,服务业本身生产效率不如工业,但是可以改善提高工业的生产效率。”张占斌说。
发展转型:
生产率和城镇化谋局
而推动农业人口向高生产效率的工业、服务业转移,又牵涉到城镇化的推进。“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未来五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从2015年的56.1%,提高到2020年的60%。
但这么做也面临着一个巨大挑战,即中国劳动力总量下降,农村可转移劳动力趋于涸竭。2015年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增长0.4%,远低于过去几年的5%左右的增速。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预计,到2017年,全国劳动力总量将出现下降,农村劳动力外出增长速度接近于零。他建议下一步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得更多农民工参与到非农业工作中来。
据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巡视员杨洁3月7日在一个公开场合透露,新一年将开展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将试点范围扩大到2个省和135个城市(镇)。
要制定实施1亿非城镇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方案。省会及以下城市要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等群体落户限制。
“只要我们朝着目前调结构的力度加大的方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没有什么问题。”潘向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