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把产权改革放重要位置 土地确权深得民心
- 发布时间:2016-02-25 07:14:00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斌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启示(大家手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走出了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叠加的双重转型之路,也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现代化社会。这两种转型的叠加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因此,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构成了独特的改革开放之路,也为发展经济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首先,转型要从最薄弱的环节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最薄弱的环节是什么?是农业。农业是薄弱环节,农民的改革愿望最强,改变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点就在农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先动起来,“大包干”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带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势不可挡的改革潮流。
其次,最要紧的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上世纪80年代,农村搞了“大包干”,粮食大幅增产,农民能吃饱而且有积极性了,于是农民开始向城市、向建筑工地流动,寻找就业机会。人流动起来,劳动力就多了,这是中国一个大变化的开始。有了劳动力,自己建厂房,到工厂去买下脚料作为原材料,乡镇企业就发展起来了。乡镇企业产品的推销者走遍全国,也带活了全国的经济。可见,只要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会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和生产力。
第三,把产权改革放在重要位置。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我在北京大学的礼堂做了一场报告,第一句话就是中国改革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价格改革的失败,中国改革的成功必然取决于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国有企业不改革,光放开价格有什么用?一定要进行产权改革,明确产权,走股份制的路。这些话引起了一场论战。经过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又经过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我们明确了股份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把产权改革放在重要位置,这是中国的实践为发展经济学作出的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第四,注重解决就业和民生问题。在双重转型过程中,把大锅饭打破了,把铁饭碗打破了,如果就业问题不解决,民生没有得到改善,社会就不稳定。我们在改革中解决了国有企业工人下岗问题,加大城乡社会保障力度,使民生得到持续改善,保障了双重转型的顺利进行。对民生的投入实际上是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使我们拥有了素质高、讲纪律的产业工人队伍,这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的。一个企业家对我说,当初看到东南亚的工资比我们低,就把工厂搬到那里,结果非常后悔。一是东南亚的工人没有中国工人讲纪律,上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二是他们不像中国工人那样愿意努力学习技能。这告诉我们,对就业和民生的投入有利于长远发展,是很值得的。
去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50%,这是现代工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标志,表明我国已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下一步的发展需要注意三件事情。
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是让产品更加个性化,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二是让服务业更加人性化,服务得更周到。三是提高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中国品牌学会的同志告诉我,他们经常向来中国采购货物的外国商人发调查问卷,题目是您所熟悉的中国制造业著名品牌。答案只有一项最多,就是茅台酒。这说明大多数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四是把消费留在国内。我国消费者现在拼命到外国去买东西,为什么?因为同样的商品,外国的价格比中国便宜,还不用担心买到假货。这个状况一定要改变。
不要忘记中国工业化尚未实现。虽然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50%,但工业化还没有实现。因为我们与建成制造业强国这个工业化目标还有距离,必须向这个目标继续努力。
要看到中国的农业大有发展前途。现在农村正在进行的土地确权深得民心。土地确权使农民的承包地经营权有经营权证,宅基地的使用权有使用权证,宅基地上盖的房子有房产证,农民就可以抵押贷款,可以去开店、做生意,这样农村就活了。土地确权以后,农民自愿入股搞合作化经营;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就能搞好。一些地方的实践还表明,在土地确权以后,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的差距大大缩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