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融资平台海外发债风潮渐起 专家警示汇率风险
- 发布时间:2015-07-24 07:10: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李春晖
利用国际低利率环境降低成本 数十家平台跃跃欲试
伴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投融资功能一定程度的回归,今年上半年,平台公司“出海”发债融资相当活跃、渐成风潮。《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多渠道获悉,目前已有十余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成功在海外发债或正在评级、发债进程中。业内称平台海外融资除了希望拓宽融资渠道外,还看重美元、欧元低利率带来的低融资成本,不过业内人士提醒警惕潜在的汇率变动风险。
自从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京投)成为我国首个海外发债的平台后,多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海外发债融资跃跃欲试。目前京投已经用完20亿美元的额度,并于今年6月将额度提升到60亿美元,这无疑对其他平台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记者从评级机构和投资银行处获悉,今年上半年市场十分活跃,目前已有超过十家平台寻求海外发债。已经成功发债的平台包括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青岛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此外还有多家公司虽不在银监会融资平台名单内,但根据其业务范围和经营方式,评级机构也将其看作有政府信用支持的融资平台公司。其中,珠海华发集团已经获得评级,最近计划通过其海外全资附属公司发行海外一笔人民币计价的债券。
此外记者获悉,还有至少4到5家融资平台正在评级中或者已经完成评级但未公开信息,大多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地市级平台公司。而进行咨询了解、有海外发债计划的平台更是多达二十余家,分布在东、中、西部各个省份。“目前找我们咨询海外发债评级事宜的有来自东北三省、京津冀、江浙沪、广东、两湖、云贵川、西北等地区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从地域上讲分布比较广泛,行业则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城市建设领域。”穆迪投资者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诸蜀宁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业内称平台试图利用国外资本市场发行外债的尝试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标准普尔信用分析师吕岚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预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境外发债将增加,这将成为其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方式之一。境外债券市场能够提供流动性更优的工具,以及成熟且高效的融资方式。”
按照目前我国外汇管理方面的规定,海外筹资可采用跨境担保的方式,但必须将资金留在国外使用,而融资平台筹集资金基本都需要用于国内项目建设。据记者了解,通常平台海外发债采用的方式是在海外设立或利用已有的全资子公司作为发债主体,国内的母公司提供维好协议、股权回购协议等进行支持和增信。发债筹集的资金在集团内由子公司转借给母公司。也就是将资金作为股东贷款资金,投放到国内的项目中去。业内人士称,目前我国外汇管理并没有对类似的资金流动行为有明确规定,可以说维好协议有点打跨境担保监管要求“擦边球”的嫌疑。
和国内融资相比,国际市场的资金池比较大,所以融资量可能会更大,5亿到10亿美元的融资量比较常见。据悉,之前的滨海建投本来计划只发5亿美元,后来由于投资人认购比较踊跃,最终的发行量为8亿美元。
此外记者获悉,现在越来越多专注某一领域的城投开始在海外发债融资,像高速公路这样的题材在亚洲其他国家的投资人中认可程度也比较高。据业内人士观察,已经在海外发债的如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广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都属于这类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平台。
谈及平台海外发债的原因,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美元、欧元利率较低,融资成本较国内更低是原因之一。
“暂且不谈外汇风险,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借债多是美元债,美元利率水平低于人民币,发债有一定成本优势。”吕岚称。有分析师介绍:“目前发债的主流币种是美元,但相对于美元而言,欧元现在比较便宜,未来也将有更多的平台公司选择用欧元发债。如京投集团行的欧元债券利率才1%多一点。”
记者对比了同一家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境内发债和境外发债的利率水平,可以看出显著差异。京投去年3月在境外发行了一笔5年期的美元债,发行规模3亿美元,收益率3.625%;同样在去年3月,京投在国内发行了两笔5年期人民币债券,利率分别为6.05%和6.4%。再以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公司今年4月在国内发行5年期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是30亿元人民币,票面利率是5.98%;而该公司今年7月在境外发行的5年期美元债券,发行规模5亿美元,利率4%。
“美元和欧元基准利率较低,发债成本取决于风险溢价,如果评级好,在低利率的环境下融资成本可能比国内低。”诸蜀宁称:“但是毕竟发债一般期限较长,至少三年、五年,由于币种不同,必然面临着汇率的风险。所以成本的降低可能面临着风险的增加,而为了降低汇率风险,需要使用对冲工具,但是如此一来则会带来额外发行成本。所以这些都是需要权衡、综合考量。”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伴随着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境内外利差将逐步收窄,未来海外发债成本优势将逐渐消失,不过出于树立良好形象和拓宽融资渠道的考虑,还是会有很多城投公司考虑海外发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