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官员:GDP增长7%是标准中高速
- 发布时间:2015-07-20 08:10:51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李春晖
人民日报版面截图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上半年经济运行压力虽大,但亮点颇多
评上半年经济
如全年能实现7%的目标,那么GDP增量将创6年来最高
记者:上半年,中国经济似乎经历了“低”速度的煎熬,您个人有什么感受?怎样评价这个速度?
潘建成:这个“低”的引号用得很好。在我看来,7%的速度是标准的“中高速”,符合预期,也是努力实现的目标。事实上,按不变价计算,今年全年若实现7%的增长目标,那么GDP增量将超过2010年成为6年来增量最高的年份,要知道2010年增长率可是两位数(10.4%)。
经济增速并不能说很低,但不少人感受煎熬的现象也确实存在。这是因为,实现这样一个看似“低”的目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上半年出口明显下滑的背景下实现的,是在产能过剩形势依然十分严峻、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连续40个月下行的背景下实现的,是在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的背景下实现的,是在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企业环保支出增加的背景下实现的。其中,特别受煎熬的是煤炭、钢铁等资源和原材料产业以及资源产业密集的地区。我认为,这就是“三期叠加”在延续,是我们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我们需要咬紧牙关挺过去。
记者:您认为上半年经济的亮点是什么?
潘建成:我归纳了三大亮点。
一是转型力度加快,创新驱动力增强。在上半年工业增长同比放缓2.5个百分点的同时,高技术产业增长同比仅放缓1个多百分点,比规模以上工业快将近5个百分点。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的大部分地区,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加快,体现了在“三期叠加”的压力下、在创新驱动政策的鼓励下,东部沿海突破重压率先发展。据了解,1—5月,广东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分别高达30.2%和42%,技术改造投资增长56%;江苏、浙江的技术改造投资增长也都超过20%。
二是消费动力不断增强。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消费者信心继续表现出上升的趋势,消费意愿不断增强。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中,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
三是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减弱。今年以来,用电需求比去年明显减少,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新环保法实施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近期北京出现持续久违的蓝天白云,一定程度上也是环境保护带来的好现象。
记者:目前经济下行的压力是否依然较大?
潘建成:当下经济下行压力确实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际经济不确定性加大,我国出口环境依然不容乐观。7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3.3%,比4月的预测值下调了0.2个百分点。
产能过剩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去库存化过程尚未结束。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化解过剩产能,近年来工业企业的设备利用率未见回升,不少产业的产能过剩形势甚至更加严重。而且,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化解部分产能过剩可能会引发新的产能过剩。比如不少西部地区企业因为煤炭产能过剩,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加大了煤炭转化产业的投资,无形中加剧了电解铝、天然气化工产能的过剩。这就是结构调整的阵痛。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伴随着PPI的持续下滑,今年以来工业企业的存货与产成品资金均呈现持续下行走势,而去库存又对未来一个时期的PPI施加了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部分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当前,由于受资源型产业下滑的影响,东北以及西北和华北的部分地区经济发展遇到较大困难,主要表现为工业增长下滑,企业效益不佳,投资意愿低迷,其中部分地区失业率有所上升。
协调稳增长与改革转型的难度加大。二季度经济学家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中国经济要注意防范和化解的主要风险,经济学家选择比重几乎并行排在前两位的是经济增长下滑(61%)和经济转型进展缓慢(60%)。这一结果或许表明,当前同时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加快推动改革转型的难度加大。
判通缩压力
不认为当前经济已出现通货紧缩,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依然保持在合理区间
记者:PPI已连续40个月负增长,您认为通缩压力有多大?
潘建成:首先,我不认为当前经济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有多种定义,但都包括物价普遍的持续的下降。目前PPI确实出现了罕见的持续40个月下跌的情况,但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仍保持上涨,今年上半年涨幅稳定在1.4%左右。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确实一度出现通货紧缩,1997年6月开始PPI持续31个月为负,此后半年多CPI出现连续22个月为负;2001年4月开始PPI连续20个月为负,半年后CPI连续12个月为负。目前的情况与那时有很大区别,特别是工业生产领域价格持续在跌,而消费领域的价格则仍保持温和上涨。从影响CPI的因素分析,未来一两年CPI也不大可能出现负值。
其次,我认为讨论通货紧缩的目的主要还是判断经济是否出现全面衰退,或者出现全面衰退的前兆。为此,有学者将通货紧缩定义为物价的全面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以及相伴随的经济衰退。这里不仅物价的全面下跌不成立,而且上半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仍保持10%以上的增长,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与CPI之和,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6.56万亿元,同比多增5371亿元,这些根本不符合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流动性全面紧缩的定义。更重要的是,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全面衰退相去甚远。国际上讨论的经济衰退往往指经济负增长,而我国上半年经济增速为7%,仍处于中高速水平,在当前各国的经济增速排名中依然名列前茅。
看经济运行是否正常,关键要看就业是否正常,居民收入是否稳定,社会保障是否在完善之中。据统计,上半年大中城市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左右,全国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6%,快于GDP增速,城乡居民的医保、养老保险的受益人群不断增加。回顾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通缩发生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一度出现相当低的增长,比如1996年和1997年,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低于4%,1999年和2000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低于4%。这些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依然保持在合理区间。
说股市波动
政府采取果断措施遏制了持续暴跌,有效缓解了股市剧烈波动可能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记者:在上半年收官之际,中国股市出现了剧烈波动,您怎样看待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潘建成:这次股市剧烈波动暴露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课题,包括证券交易和风险监管的机制设计、危机防范和应对、关联市场包括场外配资市场的监管以及投资者的风险教育等等。事件发生后,政府采取果断措施遏制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暴跌,避免了可能爆发的系统性风险,有效缓解了股市的剧烈波动可能对整个经济产生的影响。可以说,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股市的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大,金融系统有序运行,投资者的信心在逐渐恢复,影响下半年宏观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没有因为股市波动而发生大的变化。
看下半年走势
多数经济学家、企业家对下半年的经济走向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记者:下半年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怎样?
潘建成:从经济周期运行的角度看,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深度调整之中,没有呈现全面稳定的复苏趋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没有明显的改善迹象。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倡导共建“一带一路”,很多沿线国家积极响应,有望借此加强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共赢发展,同时一定程度上会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记者: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对下半年的预期怎样?
潘建成:二季度百名经济学家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二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与上季度基本持平,28%的经济学家预期下半年经济形势可望“好转”,57%预期“大致持平”,只有15%预期会“恶化”。这表明,经济学家对下半年的经济走向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工业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景气指数为118.5,虽比一季度回落5.8点,但仍高于景气临界值100,处于正常的景气区间。企业家对下半年的预期也是谨慎乐观,认为下半年经济形势“好”的比认为“差”的多近20个百分点。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