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全面+定向降”准首次使用传稳增长信号
- 发布时间:2015-02-09 17:21:07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孙业文
2014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愈加复杂多变之际,我国金融改革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2015年伊始,央行在立春时节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央行此次降准有何目的?对我国经济有何影响?2015年还有哪些降准预期?带着这些问题,人民金融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全面+定向”降准首次使用
央行决定,于2月5日开始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操作是继2012年降准后,央行首次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除普降0.5个百分点外,央行同时表示,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商行、非县域农商行额外降准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准4个百分点。
央行相关人士透露,具体来看,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档次中,国有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20%下调至19.5%,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非县城农商行、有关外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从18%下调至17.5%,农信社、村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14%下调至13.5%。同时,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18%下调至13.5%,共下调4.5个百分点。
“这种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相结合的方式近年来还是首次。”曾刚认为,这种调整方式,延续了过去一段时间定向宽松的思路。即在普遍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供给的同时,继续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对需要支持的产业、小微企业以及三农等相对薄弱但又是国家战略发展重点的领域,给予更多的支持。
降准是稳定实体经济和金融运行的需要
曾刚认为,综合起来,此次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稳定国内实体经济和金融运行的需要。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实体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逐渐加大,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一直维持在低位运行,近期还有恶化趋势。实体经济低迷,企业生存状况日益艰难,这导致了金融风险加速上升。根据公布的数据,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连续12个季度上升,而且在2014年下半年,同比增速还有不断攀升的态势。爆发局部和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正在有所加大。这种背景下,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稳定经济增长,并遏制金融风险的升级和扩散,是相当必要的举措;
二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过去一段时间中,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不确定性上升,外部资金流入的增速开始明显下降,并在最近几个月中出现了净减少(即资金流出)。由于长期以来,外汇占款都是我国基础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渠道,其增速下降甚至净减少,意味着该渠道在流动性投放方面的作用几近消失。为此,必须通过新的方式来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目前阶段,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最好的方式。
降准传递“稳增长”信号
专家分析认为,央行此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是“稳增长”的必然选择。
按上述比例计算,截至去年12月,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13.8万亿,统一下调准备金将释放流动性约5690亿;全部城市商业银行存款规模为11.8万亿,全部农村商业银行存款规模8.8万亿,城商行、农商行定向降准额外释放流动性1030亿;农业发展银行存款规模约3800亿元,额外释放流动性150亿,初步估算此次降准释放流动性规模约6870亿。
“短期内,降准将会向银行体系释放出较大规模的流动性,可带动资金价格下行,同时增加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预计可以对稳增长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曾刚如是说。
此外,曾刚表示,降准的举动,也发出了货币政策将积极稳增长的信号,这对稳定市场预期,扭转目前实体经济和金融下滑的趋势,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曾刚认为,“需要指出的是,货币政策放松的效果,在根本上要取决于银行、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反应,其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观察。”
同时曾刚表示,从目前的内部环境来看,实体经济和金融风险的恶化在短期内难有根本性扭转,稳增长的压力会在2015年持续存在,甚至还有可能延续到2016年。而在外部环境方面,美联储将在2015年启动加息进程,这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金外流压力。
“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而言,这无疑是相当大的挑战。” 曾刚说,有鉴于此,我们预计,在2015年中,货币政策将维持相对宽松的态势,继续适时、适度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利率。具体调整的幅度和频率,将视实体经济、金融运行的状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