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新闻 > 国内经济 > 正文

字号:  

中国改革坚持以服务民众为导向

  • 发布时间:2014-10-06 04:13:5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孙朋浩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就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问题,《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丹麦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江洋。他认为,只要中国政府的改革计划继续坚持以民众需求为基础、以为民众服务为导向,热衷于预测中国GDP增长率的外资机构没有必要再纠缠于具体增长数字;只要中国的改革能够一直走在正确的方向上,经济增长未来可能呈现“数字向下、质量向上”的局面。

  江洋说,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奥肯定律适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奥肯定律认为,GDP每增长2%,可将失业率降低1%),这就形成了一种观念:保增长就是保就业。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各方都认为将GDP增长保持在高位对经济和社会稳定十分重要,中国的GDP增速需要“保8”。而当中国经济增速从8%下降到7.5%之后,主要国际银行和国际机构开始不断提出种种预测数据,有些对中国经济持悲观判断。但是,中国的经济形势表明,高GDP增长数字已经不再是保证中国实现繁荣和稳定的利器。

  随着经济形势日益复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GDP增速和就业增速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江洋说,地方政府为了提高经济增速,往往采取吸引投资、出售土地开发房地产,要求本地银行放贷支持企业扩张等措施,最后不但积累了大量债务,无益于创造就业和增加社会福利,还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盲目追求GDP高增长率的情况下,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江洋说,中国政府宣布向污染开战,并且通过了一系列新的环境保护法规。同世界各国一样,推动环保工程,必然要限制某些企业的扩张态势,中国已经将环保纳入了结构性改革的日程中。

  江洋表示,中国政府的改革计划如果能够继续坚持以民众需求为基础、以为民众服务为导向,即使GDP增长速度向下,经济增长的质量也依旧是向上的。对GDP的关注度可以逐步让位于对发展质量的追求,以保证均衡失业率为目标更符合中国需要。与此同时,引入“幸福指数”来衡量中国经济发展程度也值得尝试。可以将就业率、消费价格指数、房价水平、社会福利、空气质量等和民众真实生活相关的数字汇编成“幸福指数”,以此衡量民众的福利水平。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