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新闻 > 国内经济 > 正文

字号:  

简政放权560天:总理的承诺与督办

  • 发布时间:2014-09-28 16:11:11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春 孙炎 万方  责任编辑:王斌

  

  重庆渝中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行政服务窗口,企业代表黄娟(右)在办理审批手续。新华社记者李健摄

  新一届政府履职560天以来,简政放权节奏加快,“放权”与“监管”协同推进。

  李克强总理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视作政府自我革命的“先手棋”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10多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两次电话会议中央地方总动员,7个批次快速推进,632项行政审批事项密集取消和下放。

  新一届政府用560天的时间近乎兑现简政放权五年计划目标。

  总理的承诺与决心

  2013年3月,李克强总理履职伊始表示,本届政府至少要取消和下放其中的1/3,即570余项,“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

  这是一个大国总理对公众的庄严承诺。

  新一届政府成立之初,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共1700余项。新一轮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在前面10年审改已经取消下放2000多项的基础上进行,一开始就进了改革深水区,越向纵深挺进,越要啃“硬骨头”、驱“拦路虎”。

  简政放权工作随即全面推开,2013年分三批取消和下放183项行政审批事项——4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取消和下放71项行政审批事项;5月6日再取消和下放62项行政审批事项;7月22日取消和下放50项行政审批项目。

  一年后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进一步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2014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并将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清单之外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简政放权的要义浮现——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在逐步向审批事项的“负面清单”管理迈进。

  一年多以来,李克强总理始终在简政放权的“前线”督战——亲赴基层政务大厅、“三顾”地方工商局,调研简政放权在中间环节是否畅通、放管是否到位,叮嘱各部门不仅要从“最先一公里”做起,还要打通中间环节和“最后一公里”,要防止各环节截留改革红利;多次主持召开企业座谈会,还专门邀请新拿到市场“入场券”的创业者们走进中南海,听取“市场主体”的声音,下决心打掉前进路上一个个“障碍栏”,决不让企业被各种不合理的制度规定捆住手脚,走不动,行不远。

  面对“放大不放小”、“上放下不放”等实践中遇到的“硬骨头”、“拦路虎”,李克强总理在8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提出,在政府角色转变的过程中,要重点解决“会批不会管”,“对审批迷恋、对监管迷茫”等问题。

  “开弓没有回头箭”,李克强总理“痛下决心”推行的“自我割肉”似的革命,不会因为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阻塞”而停止前进。

  这番“刮骨”,更是辩证的“刮骨”,一边减——减少职能职责、减少机构编制、减少管理环节和层级;一边加——加强监管,强化责任,建立规范。放与管结合,彰显出社会共治与政府善治的思维光芒。

  部委与地方的纵横联动

  上下接力,纵横联动,本轮简政放权呈现出全面性、协调性、持续性的新亮点。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共识高度凝聚,“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决心环环传递,“摸底核实、取消下放、严控新增、规范优化”的科学战术愈发明晰,每一“枪”紧紧围绕市场期盼、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关键环节打响,力求稳、准、狠。

  向“上”看,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各部门已取消和下放了632项行政审批事项。

  作为直接激发市场活力的前阵,工商总局牵头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成为急先锋。今年3月以来,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等系列举措接踵落地。今年以来,我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61%,出现“井喷式”增长,带动1000万人以上就业。

  为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在取消和下放投资项目核准方面,发改委2013年修订投资项目目录,取消、下放和转移49项核准权限,需报中央管理层面核准的项目数量减少约60%,并于今年再次提前修订核准目录。

  从人社部减少资质资格许可认定和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到财政部减少、整合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从税务总局推行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到农业部开展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从质检总局、公安部车检新政“脱钩利益”,到环保部加强、完善生态环保等事中事后监管……简政放权进度不断加快,力度不断加大,深度不断加强。

  往“下”看,地方政府充分发挥了与百姓更为贴近的优势,“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举措大胆、精细,为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积累了大量新鲜经验。

  浙江省推出行政权力清单、企业投资审核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政务服务网“三张清单一张网”,成为“将政府的权与钱装在透明笼子里”的典范。省、市、县三级政府开“政务淘宝”,网上审批,全程在线,探索治理绩效最优化。

  广东也用“三单”——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审批标准化清单、监管清单,来管理企业投资项目,并从今年5月起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省级收入部分,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20亿元以上。

  从天津首个清理完毕非行政许可,到上海首个发布价格(收费)管理权力清单;从江苏“三个一、两个四”组合拳,到深圳、珠海依托特区立法权对工商登记制度进行重构;从北京中关村改革检验检疫监管,到上海自贸区“税收一网通”、企业标准备案制度改革等先行先试;从辽宁首问首办责任制,到河南便民办税、为民服务12项举措……简政放权的广度不断扩大,创造性做法蓬勃涌现。

  上下统筹、纵横扩展、兼备勇气和智慧的“刮骨疗痛”,既为企业先期建设和经营争取了时间、降低了成本,促进了市场自主调节、公平竞争,也为政府现代治理打造了创新高地。

   督办的创新与效力

  简政放权是新一届政府庄严的承诺,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容不得走过场,容不得落入数字游戏的“圈套”,容不得“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

  为确保各项已出台政策的落实推进,今年6月国务院启动全面大督查,并在自查和实地督查基础上引入第三方评估。新一届政府决心用动真格的督查,挖掘出阻碍政策落实的“推诿扯皮、拖延应付”等庸政、懒政行为。

  过去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对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一般通过政府部门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或上级部门对下级检查,“政府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缺乏第三方评价。

  此次国务院特别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全国工商联、中科院等4个部门对简政放权、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棚户区改造、扶贫开发、农村饮水安全等改革、发展、民生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

  与前期的国务院督查组分成8个组分赴部委、地方“横向”督查19项政策相比,第三方评估采取纵向的方式,除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承担两项之外,其余3个部门各承担一项内容,分赴不同的部委和地区调研评估,工作方式主要是召开座谈会、访谈、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与会人员涉及不同领域或行业,力求听到各个阶层的呼声和评价。

  多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各部委或地方政府自身进行评估,往往会因为“自己评估自己”而多有部门本位,甚至不免择轻避重,曲为周旋。引入第三方评估,就是要发现一些“政府内部监督碰触不到、不敢公开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今年8月2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听了4家机构的第三方评估汇报,在场的很多部门领导感到,“听到了平常听不到的情况,看到了平常看不到的问题。”

  第三方评估作为此次国务院全面督查的创新之举,区别于由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进行的评估,形成了一种客观公正、科学有效的外部制衡机制。

  而在此次第三方评估之前,各地方、部门已于6月份完成自查,国务院6月底派出的8个督察组也已经向国务院反馈督查情况。

  8个督察组共100余人,分别对27个中央部委及16个地方省市展开了为期10天的督查,规模空前,规格“史无前例”。此次全面督察以“发现问题”为核心,力图打通国务院决策政策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确保兑现新一届政府“说到做到、不放空炮”的承诺。

  在6月25日之前,受督查部委和省市要求先认真深入开展自查,直面问题,查找症结,并形成自查报告递交督查组。督查组在审阅自查报告的基础上,进驻相关部委和省市进行实地督查。

  拉网式全面督察不仅树立了新一届政府“言必信、行必果”施政新风,更迈出了推进政府治理方式改革、打造现代政府的重要一步。

  国家统计局最近在河北、辽宁、浙江和甘肃四个省所做的调查显示,在感受到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影响的企业中,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表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达到39%和42.6%,这两个合计达到81.6%。

  不难看出,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挺进的路径已逐渐明晰,简政放权正步入从量到质、从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从“降低门槛”到触及垄断性资源配置权利的“深水区”。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