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国制造正告别廉价劣质并逆袭
- 发布时间:2015-12-21 18:48:51 来源:环球网 责任编辑:张少雷
“中国制造”长期重数量轻质量,靠低廉的价格取胜但很少呈现一流产品。
但是这一态势已开始转变。在经历数十年产品问题百出的暗淡破茧期之后,中国产品的质量正在悄然攀升。
从服装、器械设备到手机,中国大陆的产品正逐渐证明其牢靠性不输日本,并且在精细度上也可与台湾这样的新兴高科技中心相比肩。
正如同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从玩具制造做起,到80年代已成为节能汽车和电子消费品行业的佼佼者,中国也在缩短质量差距,而这种趋势带来的影响正外延至庞大的亚洲经济。
台湾数据存储卡制造商怡得公司的总裁约翰·元(音译,John Yen)在被问及大陆产品的质量时,压低了声音说“我跟你讲”——在当地这一话头意味着“是的,我们遇到了情况”。他说,“两件产品放一块”,大陆产品在质量上被秒杀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他们有更多资源、更多人才,市场也更大,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他说。
大陆产品质量正在提升在台湾越来越成为共识。
“在过去几年里,大陆品牌的识别度和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台湾凯基证券的经济学家安德鲁·蔡(音译,Andrew Tsai)说道:“台湾的品牌遭受了一定的市场损失,这其中必然包含来自中国的冲击。”
在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中国制造商普遍面临的巨大压力——扩大出口市场竞争力同时吸引更多国内买家。
分析人士认为,提高质量最通常的方法就是学习外国厂商。中国企业已经通过逆向工程和仿制国外机器获得产品质量的提升,这种方法的实现途径通常是设立中外合资公司,中国企业借此汲取外企的专长和科技。
以格兰仕为例,这家世界最大的微波炉制造商在上世纪90年代从日本购买了蓝图并开始借此生产微波炉。很快该公司说服了几家外国品牌利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其工厂设立生产线。格兰仕的工程师们悉心观察外企如何做事并进行模仿。不久之后,格兰仕就开始为国外品牌生产微波炉。
在设立中外合资企业时,外企的技术转移通常成为中国政府的一项准入条件。例如在核电领域,美国西屋电气和法国电力公司均为获得中国的订单而同意了部分技术转让要求。中国快速吸收了这些技术,如今以开始为英国建造核电厂。
此外,中国工厂里各个层级的工人都在持续发力赢得竞争。总部位于香港的联业制衣集团总裁罗杰·李(音译,Roger Lee)表示,该集团设在内地的工厂相较于设在马来西亚、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工厂,生产和管理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和学习速度都处于领先位置。
“每次改变款式,生产效率就会因工人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而下降,”李先生说道:“中国的纺织工人就学的非常好也非常快。”
与其他东亚邻国一样,中国在国内市场尚未充分开发的情况下就大力发展出口工业。面临全球市场持续的高质量要求,中国工厂需要在竞争中胜出,由此逐渐拉开了与印度等国家的差距,后者工业生产主要面向的是国内市场。
中国的海外投资从2006年的几十亿美元已增长至去年的1029亿美元。“没有人在乎商品是中国品牌还是国外品牌,”位于上海的中欧国际商务学院教授赵贤德指出:“它们都是中国制造的,在质量上两者确实没有什么差别。”
目前,台湾商界人士正寻找合适的生产线或方式同大陆企业合作,这意味着高端云计算系统或在大陆罕见的特制硬件将出现的新的增长点。
在韩国,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10年发布的一份深入报告中指出:“现在到了韩国转换思考方式并考虑同中国建立相互合作关系的时候了,而不是将中国视为不平等的合作伙伴。”
在台湾,领先大陆成了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台湾初创材料企业冠品化学在过去八年时间中在大陆研发一款为电影制作人特制的超薄手机。其市场价格仅仅是作为该公司最大竞技者的日本企业的1/5。
该公司如今正与一家中国承包商合作,其领导层已经看到大陆工厂生产质量的提升。因此台湾人现在明白他们必须很快适应这一现实。
“传统来说,台湾人会认为我们的产品比大陆的好,但是从我看到的而言并非如此。有些时候甚至是大陆的质量好过我们。” 冠品化学总裁陶德·叶(音译,Todd Yeh)说道。(作者:拉尔夫·詹宁斯 聂鲁彬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