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新闻 > 调查报告 > 正文

字号:  

阳光私募生存报告:10年逾三成遭淘汰

  • 发布时间:2014-08-29 09:1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胡平平  责任编辑:王斌

  公募派最顽强 民间派存活率最低

  日前《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发布,宣告着阳光私募行业告别了野蛮生长,正式步入正规军的行列。

  而回顾阳光私募10年发展历程,这个行业的淘汰率十分残酷,过去10年发行过公开产品的阳光私募管理机构存活率仅为68.46%。如何避过“地雷”选好私募机构,投资人得擦亮双眼。

  那些倒下的私募:规模小、高位成立、投资风格单一

  根据格上理财的数据,截至2014年8月21日,发行过公开产品的阳光私募管理机构共有1132家,其中就有357家已经告别私募行业停止运作,阳光私募机构存活率为68.46%。其中,停止运作私募机构的平均存续期为4.32年,而整个行业的平均存续期为5.44年。

  这些阳光私募“倒下”的原因都有哪些?

  “阳光私募规模太小生存压力大,一旦市场行情不好,超额收益部分有限,就很难存活下来。”格上理财分析师张彦对记者说。

  据统计,在停止运作的357家私募机构当中,绝大部分管理规模都很小,其中不少私募机构仅发行了一只产品,产品规模仅为几千万。而要运营一家阳光私募,几千万的产品规模远远不能覆盖运营成本。

  鼎锋资产总经理李霖君就曾经亲笔撰文描述了小型私募的生存困境。他指出,国外对冲基金收费基本都是2%和20%,降低固定管理费和后端收益罕见至极。而国内私募基金发行的时候,银行将固定管理费降低到匪夷所思的程度,更有大行“后端的20%,我们拿50%”。

  在这种生存环境之下,几千万级别的小型私募要靠固定管理费维持运营非常困难,而超额收益部分又要遭遇“被提成”,20%的提成拿到手可能就只剩下一半了。

  一只3000万的产品,如果当年业绩能增长20%,私募到手的提成收入可能只有60万,而60万要维持一家公司的运作简直是难上加难。况且,在A股牛短熊长的市场当中,能够维持年化收益20%的私募也并不多见,可见,规模小确实是阳光私募的第一大生存压力。

  反观一些管理规模超过10亿元以上的大型私募,虽然业绩也有起伏,但是仅靠固定管理费收入就已经可以轻松维持公司运营,对于这类大型阳光私募机构而言,由于没有生存压力,在投资上也能做到更加从容。

  当然,对阳光私募而言,业绩就是硬道理,绝大多数“倒下”的私募业绩都较差,而导致业绩差的原因有两方面,一个是产品成立时点不好,另一个则是私募的投资风格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根据格上理财的统计,357家停止运作的阳光私募机构当中,有71家成立在2009年市场反弹的高点之上,占比达19.89%;有65家成立在2006~2007年大牛市的高位上,占比达18.21%。

  “这些在高位发产品的私募,由于过往业绩不错,发行的时候受到渠道和客户的追捧,规模一下子做上去,但是这种情况下投资就很容易不理性,在遭遇市场回调之后,由于风控体系不规范,不舍得割肉,导致净值一路下跌,最终触及清盘线只能被动清盘。”张彦说。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也指出,高位发行产品的私募在下跌的时候遭遇到来自客户方面的压力很大,一个是客户不断赎回导致私募基金经理要被动斩仓,加速净值下跌;另一个就是客户和渠道的压力使得基金经理很难坚持自己的投资方式。

  此外,停止运作的私募机构中还有48家成立于2010年、55家成立于2011年。在这批私募当中,有不少是因为抓住了当时的中小板行情,成为业绩黑马并加速扩张。但是,张彦指出,这类私募过于依赖小市值股票的行情,但这种行情在后市中不可复制,一旦市场风格转向,这类私募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也容易受到业绩重创倒下。

  公募派最“顽强”,民间派存活率最低

  从派系的角度来看,私募机构存活率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数据显示,民间派私募机构停止运作比例最高,达到39.07%。而公募派私募机构最“顽强”,存活率最高,只有8.61%倒下。此外,券商派私募机构停止运作比例则为29.80%。

  为什么民间派私募机构存活率最低?

  对此,张彦表示,主要是由于民间派私募鱼龙混杂,其中有些私募投资手法虽然生猛但是市场适应性较差,在遭遇市场风格突变的时候,这类私募就很容易因为不适应市场而遭遇业绩滑铁卢。

  此外,很多民间派私募没有公司管理能力,一旦公司规模做大,投研团队各方面跟不上,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至于公募派,张彦指出,虽然公募基金备受诟病,但是公募派在投资圈当中体系还是最为完善的,公募出身的私募基金经理在团队建设、风控、合规等方面都会依样画葫芦,做成一家中等的私募公司问题不大。

  此外,公募派基金经理也都是“正规军”出身,投资能力不一定最强,但是有一套成型的投资理论和体系支持,业绩较少出现大起大落。

  “很多公募派私募机构之所以停止运作,主要是由于基金经理自己心态不好,对行业失去信心了。”张彦说。

  “此次别过,今世不再来。”王贵文当年作别私募行业的这句话就显得无限唏嘘。2008年,王贵文作别嘉实基金投身私募。作为昔日的明星基金经理,王贵文发行的几只私募产品都是“生不逢时”,成立伊始就随即遭遇大熊市重挫。2011年12月29日,隆圣方面主动提出清盘要求,旗下隆圣1号、隆圣2号、隆圣3号和隆圣4号的单位净值分别为0.7453元、0.6918元、0.6373元和0.6656元。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指出,王贵文旗下几只产品并未设置清盘线,业绩上看如果坚持下去也还有翻身的可能,他作别私募行业主要就是不想再操这份心了。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