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去理性”唱衰中国经济只会自乱阵脚
- 发布时间:2016-03-11 08:21:25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吴起龙
“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所谓的‘硬着陆’,我们要看到问题的一面,更要看到发展的希望。”连日来,许多代表委员在接受采访时纷纷批评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呼吁全面辩证地看待中国经济形势,坚定信念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经济增速放缓是客观现实,但为什么总会有人把放缓等同于衰退、把减速视作危机呢?
同样看到半杯水,乐观者会说:“还有半杯水呢!”悲观者则抱怨:“怎么只有半杯水?”同样事物,两种说法,折射的是心态的迥异。个体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与评价,不可避免会受到心理情绪的干扰影响。看待统计数据的起起落落、经济现象的纷繁芜杂,普通人也往往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杯水焦虑”中。
比如,有媒体看到个别行业农民工紧缺,便声称“民工荒”来了;有人调研发现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存在局部裁员现象,便惊呼“下岗潮”到了,而真相却是就业总体上保持了稳定。之所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其素养与能力的局限性,也存在“选择性失明”,让理性跌倒在口口相传的恐慌面前。所以,适应新常态必须调试“心状态”,加强对经济分析的“情绪管理”。
新常态的“新”,关键在与以往发展方式彻底“相揖别”。增长从两位数转为中高速,经济动力从外部转向内生,改革焦点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这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大势。有些人之所以忧虑,原因就在于思维拘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定势上,经济速度降下来就难以接受。实际上,对经济增速作无谓的纠结没有任何意义,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施展作为,方有新的发展境界。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心理效应:对人们传递积极的期望,会使他们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平添烦恼,甚至使人自暴自弃。经济活动中也存在类似的规律,积极、耐心的理性评判会让经营风险更可控、商业周期更平顺。相反,凭空夸大负面消息、过分渲染悲观情绪,常常庸人自扰、适得其反。
心态上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过去重点考核GDP增速,现在不仅要求速度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效益也必须有所增进。以往抓经济常常靠“土政策”,当前力倡简政放权、营造法治“软环境”。过去高速增长掩盖了一些发展矛盾,如今“水落礁石出”,增收入与稳物价、稳定就业与化解产能等都是棘手关系,需要妥善处理。一道道新命题,考验的是发展智慧,也考验着我们能否加速度完成心理调适,以好心态迎接“不那么顺手”的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引领新常态离不开“情绪管理”,也离不开各级领导干部以深刻的辩证思维和渊博的经济知识储备,透过纷纷扰扰的经济波动表象,把握真实的市场运行机理。辩证看待、更新观念、平稳心态,分清大势向好的主流,也决定着我们能否抓住改革攻坚、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大展作为。
定力、定力,先淡定下来,才能有力量。听风就是雨,只会自乱阵脚。先不畏浮云,才能去拨云见日。收拾好心情、调整好心态,为新常态注入正能量、提振精气神,便是柳暗花明的大好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