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新闻 > 财经评论 > 正文

字号: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创新”

  • 发布时间:2015-12-21 09:3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无论是在推进改革中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还是在经济转型中提出“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在习近平的执政思路中,“创新”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中央党校报刊社副总编杨英杰为中国经济网撰文指出,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创新”是其核心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全文如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济思想体系和理论架构。习近平经济思想所展现的开放视野、战略前瞻、实践路径和价值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创新”是其核心理念。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再次强调,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理论创新是引领

  经济发展需要经济学理论在不断创新中指引前行的方向,同时,经济实践也是经济理论创新的源泉。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必然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习近平强调要重视理论创新,重视理论创新的引领作用,强调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际。他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要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亟需以创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我们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制度创新是根本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的一项大课题,一篇大文章。

  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关于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对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了深入的阐释。习近平明确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他强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习近平同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因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更加强调坚定不移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谈到如何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时,把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作为建立现代金融监管框架的前提要求。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推进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特别是,在今年访美期间的演讲中,习近平曾对中国发展的出路、改革的方向、改革的目标做了极其清晰深刻的阐述。他指出,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我们坚定不移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将继续在市场、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对外开放、民生等领域集中推出一些力度大、措施实的改革方案。

  制度创新的根本指向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习近平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逐步调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比重不断变化,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习近平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维度对此做了确定不移的阐释和回答。

   科技创新是核心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关于如何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习近平提出五个方面的任务和要求。一是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加强支持和协调,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二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当务之急是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三是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国工作。四是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五是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企业创新是主体

  习近平多次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从文化创新角度看,需要形成一种新的激励文化氛围。习近平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活力,就是要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我们十分需要习近平所强调的企业家精神,需要在社会上形成尊重企业家首创精神和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需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创新,特别是“创造性破坏”的主体是企业(家)。“创造性破坏”一词,由德国社会学家沃纳·桑巴特提出并经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深入阐释而广为人知。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动机运动的根本推动力既不来自于战争、革命,也不来自于人口、资本和货币制度的变化,虽然这些因素在改变经济增长方面也有一定作用;开动和保持经济发动机的根本推动力来自企业创造的新消费品、新生产方法或运输方法、新市场以及新产业组织形式。这些创新不断地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不断地从内部使经济结构革命化。熊彼特将这一破旧立新的过程称为“创造性破坏”,并认为“创造性破坏”和经济对“创造性破坏”结果的吸收,共同构成了经济周期的过程。简言之,企业(家)的创新决定了经济周期。

  “创造性破坏”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性力量,这一力量的成长,除了需要政府提供的强制性制度供给,必然也有赖于社会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养成,特别是要有对于企业家创新的宽容、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尊重以及对企业家创新能力的社会报酬结构的制度性保障。

  (作者:杨英杰,中央党校报刊社副总编,经济学博士。)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