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新闻 > 财经评论 > 正文

字号:  

IBM:风口浪尖 去留两煎熬

  • 发布时间:2014-12-24 12:46:48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曹慧敏

  2014年11月11日,IBM在北京低调地达成了一项合作,向中国IT厂商华胜天成提供高端计算领域相关产品的知识产权授权及技术支持。

  这是短短半个月里,IBM与中国IT厂商达成的第三个重要合作。

  这一轮合作对技术输出限制的突破,足以载入IBM公司史册。入华20年来,IBM一直在塑造“技术布道者”形象,但和其他国际科技巨头一样,“输出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从来都是IBM的禁区。

  如今,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中国IT产业国产化大潮的背景下,IBM迫不得已作出了新的抉择。

  边缘化危机

  11月不是一个跳槽的好时节,张锦鹏(化名)这种在IBM已经奋斗到中层的“准高管”更是如此。但换工作的念头,还是频繁地从他脑海里冒出来。

  今年2月底,张锦鹏一度离跳槽很近。彼时,IBM正在全球启动新一轮的大规模裁员,但厄运最终没有降临到他头上。

  送走离职的同事后,张锦鹏所在的团队被整合到了另外一个部门,随之而来的是更苛刻的绩效考核指标。

  这并不是张锦鹏考虑跳槽的主要原因。从2008年底进入IBM开始,6年的摸爬滚打,足以让张锦鹏适应这家外企对业绩近乎极端的要求。真正的问题在于,张锦鹏发现,IBM乃至所有的跨国巨头,都正在中国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

  张锦鹏进入IBM时,恰逢一个概念的兴起。“智慧地球”,这个由时任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的新理念,寄希望于通过遍布全球的传感器,实现物物相连,并与现有的互联网连接,实现人类社会与数字世界的整合。

  对于IBM而言,这个时髦的概念也是IBM打通从服务器、数据库、中间件一直到应用层的产业链,顺便带动底层硬件产品销售的最佳载体。

  不过,“智慧地球”的应用产品需要介入城市甚至国家在公共安全、能源、交通、医疗卫生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数据,由此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让中国城市管理者们极为谨慎。

  数年来,IBM的“智慧地球”项目在中国市场几乎没有一张实质性落地的订单。

  相反,神州数码、华为、中兴、方正、清华同方等中国本土的IT解决方案提供商,却借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春风顺势而起四处开花结果。

  到了2014年,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随着“去IOE”的争论愈演愈烈。

  微妙的市场变化

  “去IOE”是一个发端于技术架构层面的争论。“去IOE”中,IBM代表服务器提供商,Oracle(甲骨文)代表数据库提供商,EMC则代表存储设备提供商,三者构成了一个传统的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IT系统架构。

  “去IOE”最早由阿里巴巴2010年发起,按照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王坚的解释,阿里巴巴的初衷并非针对这3家国际企业,而是在技术层面上,将可以IOE为代表的需要不断升级硬件的纵向扩展IT系统架构,转化成低成本、开源、开放的横向扩展架构。对于追求灵活、高效的互联网公司而言,这是相当理性的选择。

  但随着2013年“棱镜门”事件的爆发和发酵,“去IOE”被行业内一些科技企业赋予了新的内涵,逐渐脱离技术层面的争论,上升到“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高度。中国IT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微妙变化。

  多年以前,全球IT领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律,在其他区域市场陷入“寒冬”时,中国市场将成为熬过冬天的最后一件棉衣。中国大型企业和政府部门最大笔的IT采购合同,大多数时候也会为国际品牌保留。

  如今,国际科技巨头们发现,这条规律不再奏效。中国本土IT厂商的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开始成为中国IT技术主管们的考虑对象甚至是优先考虑对象。

  作为接近一线的IBM员工,张锦鹏能感受到变化悄然发生:一家银行老客户的招投标说明会,委婉拒绝了外企团队参加;一位大学IT设施采购专员直言,校方领导已下达通知,今后学校的服务器采购只考虑浪潮、曙光、华为等中国本土品牌;带队去某政府部门谈合作,他还没开口,就先被上了半小时的信息安全“政治课”。

  更让他哭笑不得的是,在某个商业论坛上,一位私交甚好的浪潮区域销售经理居然跟他“抱怨”,最近订单太多,人手严重不足。

  虽然只是开玩笑,但这位销售经理显然比以往更有开玩笑的底气。

  在2014年第一季度的全球服务器出货量厂商排名中,浪潮挤进前五,并且以288.7%的夸张增幅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厂商,相反,IBM、惠普、戴尔等国际厂商,则分别出现7.9%到27.8%不等的下滑。

  去留两煎熬

  尽管从整体市场份额来看,IBM在金融、商业IT领域依旧强势,但中国IT市场发生的变化,已经让IBM不得不在去与留的战略上作出决定。

  虽然“去IOE”带来了中国本土国产化需求的增长,也让大量国内IT厂商尝到了甜头,但真正深入到精细领域,政府决策者和中国IT厂商们发现,要实现“去IOE”,国内IT产业的技术积累远远达不到要求。

  深耕中国市场20年的IBM,自然不会放过这种良机,而且如果运作得当,IBM甚至能挪移乾坤,以此布下走出经济泥潭的胜负手。

  以IBM向中国厂商开放的POWER系统为例,这套为IBM在服务器市场攻城略地的架构,如今已被英特尔的x86架构服务器抢去98%的市场份额。

  绝对劣势之下,如果效法移动芯片领域风生水起的ARM,开放POWER授权,反而有希望盘活POWER系统,建立起一个更具竞争力的POWER产业生态圈。

  作为美国本土以外,唯一一个具有完整服务器上下游产业链的国家,中国正在承接全球服务器产业东迁。

  同时,中国服务器企业的高速增长,以及互联网公司对超大型数据中心的需求增长,都是IBM快速扩散并壮大POWER生态圈的绝佳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向中国开放部分技术,既可以缓和与中国市场的矛盾,也有望重整POWER系统旗鼓,绝处逢生。

  只不过,在自主可控愿景与高替代风险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下,中国IT产业界与IBM的关系同样已经变得十分微妙:中国IT业界希望获得发展自主可控信息技术的能力,又不想重蹈被IBM绑架市场的覆辙;IBM具备技术和能力,却不希望在协助中国IT产业崛起进程中被扫地出门。

  去或留、用或不用,这样的选择,不仅煎熬着IBM这样的国际科技巨头,更考验着中国IT厂商、IT系统用户,以及张锦鹏这样的每一个局中人。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