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跑马圈地”终有头 精耕细作方能发展
- 发布时间:2014-12-23 17:05:18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曹慧敏
近日,中国工商银行高调宣布信用卡突破一亿张,成为全球第三家破亿的银行,折射出我国信用卡业的飞速发展。不过,在这光鲜的背后,国内信用卡业却留下了“跑马圈地”时造成的重重诟病,如何精耕细作谋求转型发展成为当下银行思考的重要问题。
工行信用卡经历的飞跃也是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缩影。自2003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就狂奔在“跑马圈地”的路上,摆满礼品的开卡摊位和销售人员不停地游说成为那时深刻的记忆。
但随着银行发卡规模不断攀升,大量的“睡眠卡”导致管理成本和各项费用的上升,银行距离盈利越来越远;与此同时,不少银行客户持卡重叠度高,授信管理不严,银行信用卡坏账风险一度飙升。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坦言,“中国信用卡产业已经经过规模塑形期,需要进入质量并重、精耕细作的新阶段。”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我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4.36亿张。尽管我国内信用发卡量不断赶超国际同业,但在产品创新、客户体验、服务口碑等多个方面,较国外还有较大差距。
“不少银行还是难改以产品为导向的观念,对存量客户细分不足,没有深入挖掘客户的需求。”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赵庆明认为,由于没有做好市场切分,导致管理薄弱,风险难度相应增加。
头几年,银行市场细分大多还停留在对性别的划分上。例如,农行、中信、华夏、光大等多家银行推出女性信用卡,将营销方向放在都市女性客户群体;招行、工行则推出了针对男性客户的信用卡,关注男性消费群体。
不过,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的兴起,为银行深挖客户需求、创新服务带来了便利和新的机遇。
近期,工行尝试利用大数据分析,选取了9944万名活跃的客户实行专项营销,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发卡100万张,动卡率达到80%。
“能否成功驾驭大数据,已经成为决定未来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工行拥有海量的数据,但对数据怎样挖掘、挖掘什么,研究和运用得还远远不够。”工行产品创新部总经理薛鸿健说。
赵庆明表示,“互联网金融是信用卡发展的新机遇,也是新挑战,因为线上的支付机构不再只限于银行,这迫使银行要积极转变心态,以深挖客户需求为目标。”
与国外相比,国内信用卡在惠民服务方面还有所欠缺,支付环境也稍显逊色。消费者期待在餐饮、购物、旅游、交通等各个领域搭建起更为稳定安全、高效便利的支付网络。
为此,工、农、中、建等几大国有大行纷纷广布POS等线下刷单机具,既覆盖大酒店、大百货、大卖场这样的“大动脉”,又纵横延伸至便利店、礼品店、咖啡厅这样的“毛细血管”。
尽管“硬件”不断在改进,但银行信用卡“软件”服务方面却仍欠了“一屁股账”。睡眠卡收费、办卡容易销卡难、部分欠款却按全额罚息等问题多被诟病。
意识到服务缺失,不少银行也在着手改进。工行率先取消了全额罚息,建行、中行、招商、浦发等银行推出容时容差服务等。
“信用卡业务是银行未来发展的加速器、转型的助推器、收入的稳定器,只有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更贴合客户需求,才能更具有竞争力。”姜建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