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9日 星期天

财经 > 新闻 > 财经评论 > 正文

字号:  

短评:正视水安全“新常态”

  • 发布时间:2014-11-19 09:05: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闫祥岭 王敏 谭畅  责任编辑:王斌

  近年来,我国水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大旱、水污染、“水窝子里没水喝”等涉水“痛点”时常发作。然而,不少江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水平,与全新的水情形势严重脱节,不利于保障水安全。正视水安全“新常态”,规划推进新水情形势下的治水工作已是燃眉之急。

  古人云,善治国者,必重水利。水利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是发展的基本保障,是涉及民生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治理河道、修建水库等众多水利工程设施,对减少水患、增加灌溉面积、推动农业生产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取得显著成效,更体现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一些设施至今还在发挥积极作用。

  然而,在不少地区水情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如海河流域,不仅曾经通航的大运河已经基本无水,其余多条天然河流也长期断流,导致以往多条为消除水患而修建的工程设施使用率不高;在京津冀地区,人均水资源仅286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在洞庭湖区,一些市县“水窝子里没水喝”的尴尬局面已持续很久。可以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甚至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各地严峻的水安全形势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新常态”。相关部门应时刻紧绷保障水安全这根弦,彻底摸清我国河、湖、地下水等水资源新情况新变化,从长远着眼,在科学调研、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及时启动相关水利工程设施建设。

  水安全“新常态”对相关应对措施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要求。这要求决策者需要依据最新水情,结合区域内城市发展、人口分布等生产生活需求,及时规划、调整水利工程设施,推动区域内水资源分布空间均衡,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融入科学治水思维,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高屋建瓴地指出如何应对水安全“新常态”。各级政府部门应按照这一战略要求,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扩大投入力度,提高水治理能力,用科学方法和思维保障饮水安全,呵护我们共同的生命载体。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