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稳定住房消费:保障房建设符合楼市长效发展
- 发布时间:2014-11-06 07:0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王斌
住房消费是加速我国消费增长的重中之重,在今年房地产市场下滑之际,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重提“稳定住房消费”,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市场下滑趋势,防止由于房地产市场下滑对消费增长产生较大的波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要求重点推进六大领域消费。其中第三点要求,稳定住房消费,加强保障房建设,放宽提取公积金支付房租条件。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向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保障房建设是楼市供应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各类政策出台几乎都会提及,符合未来楼市长效发展机制的基本要求。
“保障房市场领域中最大的组成部分是公租房,未来对于公租房的供给、土地、融资、分配、商业模式等方面都会有新的动作。如果保障房发展得好,那么市场未来的波动性就会比较小,同时也能够解决支付能力差的购房者入市。”严跃进分析认为。
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表示,保障房建设的核心是城市更新改造的需要,目前全国各城市中至少有15——25%的住房属于上个世纪80年代及之前的住房,寿命已超过30年,也达不到现在钢筋混凝土高层住房的建筑设计寿命,是必须要在未来十几年中全部拆除的,“这些住房笼统估计至少有数十亿平方米,这就是保障房与棚户区改造的真实内涵。”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720万套,基本建成470万套,分别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103%和98%,完成投资10700亿元。也就是说,今年已经提前3个月完成了年度目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闻发言人倪虹透露,到2014年9月底,通过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等实物方式及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方式,我国已累计解决了4000多万户城镇家庭的住房困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形成,针对不同收入人群的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障方式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贴近被保障家庭的实际需求。中央财政补贴从2007年的72亿元增加到今年的1980亿元,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大幅提高。
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加强保障房建设”属于常规动作,政府始终会把解决城镇低保家庭等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作为重点优先保障。
-总理语录
2011年7月
“保障房是专门面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托底房”,是社会保障“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尤其是加快棚户区改造,大力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着力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
2011年11月
“保障房绝不是低质房,绝不允许出现质量问题。对施工企业来说,保障房质量好就是“光荣榜”,质量差就是“耻辱柱”。要抓住建材质量、房屋设计、建筑施工、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重点环节,全过程加强管理。
2012年6月
“确保公平分配是关系保障性安居工程成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保障公平分配,一是要提供小户型、齐功能、质量可靠的保障房和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二是对准入、审核、轮候、分配、退出等各方面程序严格规范,完善纠错机制,同时又要让各类程序尽可能简便;三是要公开过程,接受全方位公开。”
2012年12月
“建保障房有利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防止抬高城镇化门槛,这样农民变巿民才有希望。”
2013年2月
“棚改等保障性安居工程为的是扶贫济困,建设资金不得挪用,房源不得侵占,这是不能碰的“高压线”。”
2013年9月
“确保完成年初确定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这是各级政府的‘硬任务’,是必须向人民兑现的‘硬承诺’。”
2014年3月
“政府还是要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力度来解决好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城镇集中连片的棚户区还居住着上亿人,可以说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几百个人一个旱厕,特别是北方,到了冬天居民入睡要戴着棉帽、穿着棉衣,这可以说是政府心头之痛。所以今年我们要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的力度,至少要再改造470万套以上。”
“我们也要推进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并且实行公平分配,让新就业的年轻人和长期进城务工的人员缓解住房困难。在这方面,我认为干一寸胜过说一尺。”
2014年9月
“要科学规划,创新保障房投融资机制和土地使用政策,更多吸引社会资金,加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促进约1亿人居住的各类棚户区和城中村加快改造,让困难群众早日“出棚进楼”、安居乐业。”
2014年10月
“稳定住房消费,加强保障房建设,放宽提取公积金支付房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