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新闻 > 财经评论 > 正文

字号:  

经济放缓是各国经济新常态

  • 发布时间:2014-10-22 00:32:0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斌

  自习总提出新常态之后,这一新词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经济的代名词,甚至漂洋过海,成了描绘世界经济现状的热词。百度搜索新常态的结果已经接近300万个!

  但是,多少让人有点尴尬的是,新常态很大程度上又与经济放缓联系在了一起。或者,干脆说的就是同一件事。换成定理就是,经济放缓并不可怕,这只是一种新常态。你接受也罢,不接受也罢,总之,它迟早要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人说,经济放缓是因为国企改革不到位,民企没有替代国企成为增长的发动机。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大家似乎都能赚钱,但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时,才发现国企“大佬”成不了市场栋梁,民营企业也形不成足够的支撑。这种把经济放缓解释成所有制问题的说法并不令人信服。国企民企之所以都不能顶住经济放缓的压力,原因不在企业,而在于更为重要的宏观环境,或者说就是经济规律。对此,我们除了主观上积极努力应对之外,只有坦然面对经济放缓的新常态。

  从国际来看,美国经济刚刚度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量化宽松也才刚刚刀枪入库,就在上周,美国国债收益率在短短几分钟内无理由地暴跌35个基点,恍然2010年“闪电崩盘”再现,如果不是人们对全球经济健康深感不安,收益率不可能下跌这么多。的确,世界经济也让人难展笑颜。如布伦特原油价格就已自6月份以来下跌了27%,世界大宗商品的晴雨表铁矿石价格也已濒临崩盘。欧洲在2010年危机之后,似乎还没有爬出泥沼,欧元区经济主力军德国经济增长也在下滑,即使李总理非常希望再现马可波罗时代的中欧关系,铺设一条中欧之间的新丝绸之路,也不太可能代替当年的马歇尔先生再来一次“英雄救欧”的新马歇尔计划,因为,中国经济自己也已进入新常态。

  一场新的经济危机也许已经等在这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门口,以致他们的经济学家“最担心的是我们不清楚下一步将发生什么”。原来虎虎有生气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近来也变得像只病猫。俄罗斯已经自顾不暇,巴西也好不到哪里去。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已经敲响了警钟,“巴西和俄罗斯等国家显然在出现严重放缓”,她提醒,量化宽松政策结束的冲击波将震荡新兴经济体。“我们将继续告诫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准备好迎接稍稍大一些的波动性——相比我们在过去几个月里观察到的情况。”19个大型新兴经济体的数据显示,8月工业产出和第二季度消费者支出双双跌至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出口增长也大幅下滑。这些趋势正在强化人们的一种感觉,即较慢的增长正成为全球一些最具活力经济体的长期特征。“这是新的常态。”凯投宏观首席新兴市场经济学家尼尔·希林表示,“就本10年剩余时间而言,只能这样了。这是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

  看来,全球经济都出现了“4万亿元现象”,不独中国如此。不过,中国的情况尤其复杂。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是经济学家所称的增速换挡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三期叠加”。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2013年间,中国已经取得了连续35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长率,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所不曾有过的奇迹。但这个奇迹已经难再续,中国经济不会再有高速增长的旧常态,要准备忍受中速乃至低速的新常态。用李克强的话来说,经济发展将从比拼速度变成看耐力和后劲,这就必须在换挡的同时转弯。

  根据亚当·斯密的理论,经济增长表现为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上,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靠的是技术创新使工人在现有产品生产上更有效率,或是将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到附加值更高的部门从而实现产业升级。这就意味着不仅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的“三高经济”要转型,出口导向型经济要向内需启动型转型,房地产等产业支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无论国企,还是民企,无一例外。因此,新常态要有新心态,谁也别再指望有“4万亿元”。但谁也不能吃偏食,改革攻坚势所必然,其中之一就是打破公有私有壁垒,调制公私混合的“鸡尾酒经济”。

  用新常态面对经济放缓,必将成为新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任由经济硬着陆。面对神情凝重的欧洲伙伴,李克强还是给他们打了一针强心剂: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有条件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中国没有马歇尔计划,但中国经济仍将是带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阴影的带头马。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