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新闻 > 财经评论 > 正文

字号:  

“洋医院”扎根中国还要迈过几道坎?

  • 发布时间:2014-08-29 10:37:45  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斌

  国家卫生计生委、商务部近日发出通知,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设立外资独资医院。

  业界认为,此次试点标志着医疗市场进一步开放。“洋医院”能否在中国顺利地生根开花?能否推进优质医疗资源的“蛋糕”做大?能否成为一条“鲇鱼”,刺激公立医院加快革新的步伐?

  “洋医院”是否定位“高大上”?

  在记者采访中,老百姓对“洋医院”的期待,主要包括“能在家门口看上高水平洋医生”“排队时间短一点,服务态度好一些,看病价格合理一点”,以及“与公立医院形成竞争,治治大医院的‘傲慢病’”。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说,外资独资医院一般在资金、规格、服务质量等方面优于本土民营医院,其进入将提升我国现有民营医院整体水平,也会对公立医院产生外部竞争压力,对老百姓是好事情。

  不过,在很多人看来,“洋医院”意味着高昂的价格。其定位是否要走“高大上”路线?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表示,外资独资医院在我国医疗体系中承担的是“补充”的角色,在中国整体就医市场规模中不会太大。一位业界人士表示,“洋医院”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两类:在华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以及国内的高收入人群。

  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钟东波说,外国资本来北京市投资医院,一般青睐走高端路线,正可改变北京市高端医疗机构缺乏的现状。“洋医院”面临医保、人才、药品设备三道坎儿

  记者从国家卫生计生委了解到,目前,我国境外资本独资医院仅有两家,分别是台资独资的上海禾新医院,以及港资独资的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

  据“过来人”总结,外资独资医院最难跨过的坎儿,是医保、人才以及药品设备等三大难题。

  医保:如果没有医疗保险,一般百姓看不起“洋医生”。

  2002年创建的上海禾新医院是所著名的“洋医院”。一位上海市民说,禾新医院就诊环境和服务态度都很好,但是看病不能医保报销,“那里更适合有钱人看病。”

  未被纳入医保,是禾新医院门诊量不高的重要原因。院长张焕祯介绍,该院每天可接诊800人至1000人,然而实际日接诊量仅三四百人。

  被纳入医保的“洋医院”,更容易受到患者青睐。由香港知名眼科医生林顺潮创立的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自去年3月开业以来,一直将挂号费、诊疗费、基本检查费等打包收费,内地医生门诊打包收取150元一次,外籍医生分别为300元、500元和800元一次,不少患者觉得有点贵。

  今年7月25日,该医院被纳入医保,随即调整了收费系统和标准。对于综合医保患者,该院5名内地医生全部按照深圳二级医院标准收取诊金,一名被纳入医保的外籍医生看病还需自费支付150元的特殊专家服务费;其他外籍医生和自费病人则沿袭原有收费模式。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梁鸿说,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实施市场化定价,应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减轻基本医保和个人支付压力。

  人才:外国医师一次注册不能超过一年,公立医院人员流动受限。

  德国阿特蒙集团创始人赖纳表示,根据《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外籍医师在华只能从事不超过一年期限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业务活动。注册期满需要延期的,必须重新办理注册。这对医护人员的聘用将是一大考验。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孟庆跃建议,简化国外医师执业手续,如在北京国际医疗服务区内执业的外国医生采取备案制。

  创办南京明基医院的台湾明基友达集团董事长李焜耀表示,很希望利用大陆现有的公立医院人才组建医师队伍,“可是这很难,某些体制问题限制了公立医院人员的流动。我们希望中国的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可以早点落实。”

  药械设备:进口审批环节多,急需药品用不了。

  “迄今为止,国内的外资医疗机构大部分为中外合资,纯粹独资的医院发展脚步较缓,原因很简单:虽然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的意见有了,但缺乏落实的细则。”庄一强说。

  在药械设备方面,林顺潮建议,对经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批准,但尚未获得我国药监部门审批的少量特效药、急用药品、器械等,在审批环节要给予支持。他说,以眼科移植用的角膜为例,其进口需要从省到市层层审批,对保存期只有几天的角膜来说,根本等不及。

  张焕祯说,从政策上看,对社会资本办医是“鼓励和引导”,对于境外资本办医则是“允许”,很多政策看得到却用不上。例如,外资医院很难享受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也不可能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经营成本压力较大。

  据悉,天津市已提出在滨海新区开展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对社会办医建设导向、规划管理、准入管理、土地、医保、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执业监管等方面明确了支持政策。上个月,德国阿特蒙集团等公司机构就设立“中国上海自贸区阿特蒙医院”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