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新闻 > 正文

字号:  

经济基本面较好 货币政策仍会定向降准降息

  • 发布时间:2014-09-10 07:22:1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孙业文

  近日,欧洲央行出乎意料地降息搅动着全球资本市场。中国货币政策是否应该随之全面宽松?市场上对此争论的分贝也随之加大。专家指出,中国目前尚难以全面降准降息,“稳健”、“定向”的货币政策基调仍将是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的恰当选择。

  尚难全面降准降息

  欧洲央行(EBC)向全世界公布了最新的降息决定,将所有利率全部降低10个基点,同时出台了一揽子资产购买计划。由于此次降息力度超出此前市场预期,欧元兑美元汇率一路跌至1.29以下。

  在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出口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欧洲央行此次降息又一次引来中国降准降息的呼声,有观点认为,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应使用“降税、降息、降准”的办法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有市场人士表示,美日欧三大经济体接连放松货币将冲击中国的金融稳定,宜采取相似手段加以缓冲;也有金融机构预测,随着稳增长预期的强化,全面降准降息将被提上日程。

  中国是否会全面降准降息?“一方面,货币政策的制定要与本国经济环境相适应;另一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财税体制、增长动力、金融市场机制等经济环境要素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相比又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的总基调,不会出现全面性、大幅度的降准或降息。”广东省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品安对本报记者表示。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认为,当前的货币政策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做了较好的权衡,全局性宽松不利于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下半年“定向支持”及“结构性放松”仍是主旋律。

  货币“大开闸”不会出现

  据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国内广义货币余额(M2)达11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852亿元。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国内资金存量巨大、增量适中,货币政策“大开闸”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不会出现激进的货币政策,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西方失业率高企,部分欧洲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而中国经济增速虽有回落,但基本面仍然较好;其次,我国的货币存量、增量、存贷款总额、投融资增长等关键指标均处于适中位置,货币政策不宜大幅波动;最后,政府总结了过去货币政策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定向宽松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意图十分明显。”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彭兴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专家普遍认为,调整经济结构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全面深化改革远比全面“放水”货币来得有效。货币政策的选择应该服从于这样的形势。

  “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定向发力,最终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才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应有的表现。”彭兴韵说。

  货币政策仍将定向发力

  央行日前发布公告称,将对部分分支行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200亿元,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促进降低“三农”融资成本。

  在分析人士看来,这一决定不仅是定向降准降息政策的最新体现,更是对货币政策依然“稳健”的一种预示。

  “应该看到,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渐恢复,贸易顺差强劲增长,企业经营利润有所修复,这些都表明我国整体经济依然处于良性增长状态,不存在明显的经济下滑和通缩预期。因此,欧美那种强烈的积极货币政策在我国实施的基础并不存在。”南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教授刘程对本报记者说。

  刘程认为,中国当前的任务是调整经济结构,既要淘汰落后产能,又要扶持新兴产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它们代表着经济未来的发展潜力,同时还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力军,所以适度、定向的货币投放是十分恰当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全面宽松带来的资本过度集中,才能将资源导向新兴部门和中小微企业。

  货币政策定向发力将把钱用在刀刃上。专家指出,定向降准降息的实践证明,资金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流向了真正需要的地方,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