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太立IPO:最大客户或将流失 曾严重污染母亲河
- 发布时间:2014-08-11 09:35:45 来源:中国网财经 责任编辑:毛舒
中国网财经8月11日讯(王颖)浙江司太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司太立制药”)于近期出现在证监会预披露企业名单之列,拟上交所上市,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3000万股。
司太立制药主要从事X射线造影剂、喹诺酮类抗菌药等药物的原料药及中间体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中国网财经记者发现,司太立制药与其第一大客户扬子江药业供货协议已经到期,司太立制药或面临第一大客户流失风险。此外,曾在台州引起了广泛关注的母亲河遭污染一事,地处该河河畔的司太立制药对此或许难辞其咎。
第一大客户或将流失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扬子江药业与司太立制药保持着较为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最近三年,司太立制药对第一大客户扬子江药业的销售额占司太立制药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3.11%、26.14%和45.79%;对扬子江药业的碘海醇原料药销售额占司太立制药碘海醇原料药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64.42%、46.27%和66.19%。
值得注意的是,司太立制药在今年面临流失该第一大客户的风险。由于扬子江药业拥有碘海醇注射液的单独定价权,为保证优质优价,扬子江药业与司太立制药签署了长期供货协议。然而,该协议却在今年3月到期终止。招股书显示,截至招股书签署日(今年4月15日),司太立制药尚未与扬子江药业就上述长期供货协议签署任何展期或补充协议。
而当中国网财经记者试图了解该事件进展之时,司太立制药以“受证监会信息披露规则限制”为由,并未给出答案。
司太立制药在招股书中坦言,若公司与扬子江药业不再签署长期固定价格供货协议,或双方约定参照市场价格进行浮动定价,或扬子江药业停止从本公司采购碘海醇原料药,司太立制药可能面临销售不稳定或因对扬子江药业销售价格下降而导致的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
事实上,扬子江药业对司太立制药盈利能力的影响,从招股书披露的销售单价变化中可见一斑。
报告期内,司太立制药产品碘海醇平均单价较为稳定,分别为93.86万元/吨、91.60万元/吨及94.17万元。然而,中国网财经记者发现,今年1-2月该产品平均单价却大幅度下滑至78.68万元。
司太立制药表示,原因之一为当时扬子江药业碘海醇制剂新生产线GMP正在进行认证,在此期间扬子江药业未向司太立采购碘海醇原料药。
有分析人士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三年的合同到期后没能即时续签,两家公司合作或许已经出现问题。如果司太立制药没能采取有效措施,或许将会失去第一大客户。
或曾污染母亲河
除了第一大客户或流失对司太立制药盈利能力造成威胁之外,该公司在环保方面也曾备受质疑。
被誉为“台州仙居母亲河”的永安溪为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灵江-椒江的源头,西起安岭,东下为灵江直至椒江流入东海,横贯仙居全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评审的专家们曾高度评价“山谷溪流,清澈见底,终年不枯,据水质分析,可达一级饮用水标准”。
然而就是这样一条享负盛誉的母亲河,却曾经饱受污染之痛。据《台州晚报》2011年1月11日报道,司太立制药于当月8 日将生产废水及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当地永安溪,导致溪水呈现红色,被严重污染。在该报道中,记者用“触目惊心”四个字来形容其在暗访时在永安溪畔看到的景象:“靠近溪坝两百多米的区域内,河滩的石头被染成一片红色,溪水在阳光的照耀下,也红得发亮!”
针对该报道所提及的污染问题,司太立制药致中国网财经记者的采访回函中表示“已得到报道媒体澄清”。司太立制药所说的“澄清”,指的是当月13日《台州晚报》发布的一篇后续报道。
事情要追溯到三个月前。2010年10月9日台州市环境保护局对司太立制药环保设施进行现场检查。针对该次环保检查,台州市环境保护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司太立制药“车间清污分流不彻底,部分生产废水通过雨水管道排入河道;向环境排放的水污染物浓度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并处罚款8万元。
司太立制药指出,上述媒体报道是在整改过程中发生的。据2011年1月13日《台州晚报》相关报道显示,2010年12月中旬,根据省、市环保部门意见,为防止冷却水渗漏,司太立制药对调节用的水池进行改造,在施工期的20天内,冷却水需要通过雨水管道直接外排。而之所以当日司太立雨水管道排放的液体呈现棕红色,则是因为“当抽到冷却水池池底时,由于水位较低,池内沉积的铁锈色泥浆也被夹带抽出,造成排放水水质浑浊”。随后,该报记者对司太立制药的雨水管道进行观察,发现“暂时排放的冷却水,已经没有红色,也基本没有臭味”。
司太立制药在招股书中表示,司太立制药已严格按照有关环保法规及相应标准对污染物排放进行了有效治理,但随着我国政府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政府部门可能在未来出台更多的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标准,造成司太立制药环保费用的支出相应增加;此外,如果未来发生比较重大的环保污染事故,会对司太立制药业绩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可能面临停业整改的风险。
上述分析人士对中国网财经记者指出:“现在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公众层面,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视。如果企业环保方面出了问题,即使通过了环保核查,上了市,也会对企业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