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挣快钱时代不再 转型靠扩大开放和竞争
- 发布时间:2014-10-20 07:34: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张明江
“金融业挣大钱、多钱、快钱时代,或已结束。”在10月18~19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西部金融论坛产业与金融专题论坛期间,不少与会专家都表达了类似观点。
在专家们看来,过往金融业的资金更多流向了房地产、矿业,乃至股票市场等高风险领域,也获得了高、快、多的回报。但如今,这样的时代或已结束。
从高风险行业获得高回报或难继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丁一凡就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整个金融业应更多转向支持经济“两端”——顶端的高新科技,以及底端的个体创业,乃至中小微企业。
中央党校副校长赵长茂则给予了转型的一些新路径:比如扩大开放,“过往国内金融开放相对滞后”,“包括放开民营银行的对内开放,以及对外开放,如何汇率市场化,金融走出去”等。
金融业快钱时代终结
“我们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现在实体经济很困难。我们(金融)不能挣快钱、挣大钱和挣多钱,这样实体经济承受不了。”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外交部国际经济金融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张燕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过往,金融业的资金更多投向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实体经济的环境变得恶劣。但现在国内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金融业追求高利润和回报快的观念也需要转变。“现有体制在变,金融业若继续过往模式、走高风险,也容易死掉。”张燕生认为。
如今,国内经济走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被喻为社会经济发展“血液”的金融产业,转型升级也毋庸置疑。金融业过往的高回报、挣快钱的时代或面临结束。会议期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外交部国际经济金融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员丁一凡也表达了类似看法。
过去,国内金融业被视为暴利行业的代表。金融业的相对垄断性,直接导致金融业的暴利。据悉,在申银万国的行业分类中,金融业上市公司过去十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高达14.46%。
过分追求暴利的金融业,反倒给国内经济环境带来了一些危害。“现在实体经济很困难,而金融业过往却希望挣大钱、快钱等,所以投向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这反倒使得实体经济的环境变得恶劣。”张燕生认为。
金融转型新路径
对于金融业的发展,中央党校副校长、教授赵长茂则认为,相对国内经济的开放发展,过去金融开放还“相对滞后”,“尽管我们国家这30多年开放的力度很大。但是在金融开放方面,还相对滞后。所以在金融设计方面,需要更大得放开。”
赵长茂提出,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开放、竞争、创新这三点未来仍应加以重视和强调”。对内比如民间金融的开放和突破,以及加强行业的竞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卢中原则建议,金融创新需要加强与先进制造业的结合。卢中原表示,在国内传统产业升级,以及战略新兴性产业发展时,“金融创新应该找到着力点,无论是放开我们的民营银行管制,还是健全金融机构的市场和助推机制等,思考金融怎样为中国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
以民营银行为代表的民间金融发展,已经迎来了历史性新机遇。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金融“国十条”中就曾明确提出“将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风险自担的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共有67家民营银行的名称获预核准。
一个多月前的9月29日,银监会发文,批准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银行筹建,至此首批五家民营银行试点全部获批。
如今,国内大力发展民间金融,乃至互联网金融也得以快速发展。张燕生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而政府需“做好宏观调控、避免市场失灵”。
不过,对于正逐步起步的民营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等而言,亦同时面临着一些挑战。卢中原重点提及,互联网金融应更加注重“金融”的特性。”他指出,互联网金融“一定要懂金融,而不能照搬互联网那套规律,或是管理经验,首先必须懂得金融的规则和规律、走势,风险最大的地方在哪里。”
针对民间金融,乃至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对此的监管需要把握一个度。
张宇燕指出,实际上,监管制度的确立,往往会根据过去历史经验来判定和制定,历史并不代表未来,因此会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等问题,“不能过度监管,监管要有效和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