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理财 > 职场 > 正文

字号:  

西部青年返乡创业“水土不服” 需更接地气政策

  • 发布时间:2015-07-06 07:2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马富春  责任编辑:胡爱善

  编者按

  “孔雀西北飞”,大众创业的浪潮以及西部发展的机遇,牵动着西部青年返乡创业的激情与梦想,然而一些年轻人却在家乡遭遇了“水土不服”,环境的落差以及创业门槛的高企成为他们的烦恼。

  6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返乡创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广袤乡镇百业兴旺,可以促就业、增收入,打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新局面。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出了五项鼓励返乡创业的措施。

  毫无疑问,返乡创业的青年是西部发展最宝贵的财富,西部地区的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也在优化创业环境上煞费苦心。然而有不少年轻人反映,当地的优惠政策并没有抓住青年创业发展的痛点,只是“锦上添花,却非雪中送炭”。显然优化创业创新环境,让西北飞的“孔雀”不再孤单,找到大显身手的舞台,需要地方政府沉下心去,用心调查体会,这样出台的政策才能更接地气。

  ---------------------------------------------------------------------

  从北京回到银川创业的这两年,今年26岁的小伙子张洋一直在克服“水土不服”。有同样困惑的,还有和他一样回乡创业的马海龙、陈晓燕等一批年轻人。

  去年9月,这几个年轻人共同筹划,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组织——“银川市金凤区青年创业协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是一个返乡创业者的精神家园。大家在这里聊各种想法,分享创业信息。同时也是球场上的队友、登山时的同伴。

  两年前,怀着满腔热血,甘肃静宁青年李浩田从南国深圳打道回府,径直回到了位于静宁县余湾乡的山村老家。静宁盛产优质苹果,李浩田在深圳推销一番后发现,自己要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解决苹果好、巷子深的问题”。

  一年后,李浩田和5个回乡创业的同伴组建“兄弟农场”,希望依托互联网技术和营销,让静宁苹果出现在千家万户的果盘中。可这个看似“简单”的想法背后,随着创业的进展,不断有新的烦恼走进他的生活。

  缺少创业朋友圈,回乡却感孤掌难鸣

  7年前,从北京一家职业学院读完企业管理大专毕业,银川男孩张洋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趁年轻闯一闯”。他没有回家,而是留在了实习的北京现代集团总部,从事企业管理方面的辅助工作;后来,他又去了上海,在一家企业管理技术服务公司担任老总助理,参与各种商业洽谈。

  闯荡3年后,面临成家立业,张洋还是回到了银川。除了魂牵梦绕的浓浓乡情,张洋听说,家乡银川正在打造创业城市,创业环境在不断改善。2013年年底,辞去上海的高薪工作,他只身返乡。

  在张洋打道回府时,回族小伙儿马海龙也从北京中关村回到了银川。此前在中关村一家大型科技公司供职,但马海龙一直密切关注家乡的发展。他发现,宁夏电子商务业态单一,“处在初级阶段,大有可为”。

  这一年,宁夏西吉青年王普访也从北京回到了银川,这位书法爱好者在北京接受专业书法训练后,谢绝了老师的一再挽留,“回去开垦书法市场的处女地,让更多青少年了解书法,喜欢书法”。

  怀着一腔热血,张洋、马海龙和王普访回到银川,准备大干一场。张洋的想法是引入最新的企业管理技术,提升宁夏企业的管理水平。马海龙的愿景也既接地气,又显得“高大上”,他观察发现,宁夏正处在消费汽车的高峰期,但当前的汽车销售还是在传统实体店里,店面及人员费用推高了车价,这些都又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如果通过互联网平台创新,线上线下结合营销汽车,则既可以降低成本,又能保证品质、优化服务。

  王普访考察了银川书法市场发现,正规的书法学习班屈指可数,且品质层次不齐,但人们对学习书法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他一心想开办书法研习班,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让书法走进人们生活。

  可他们逐渐发现,创业之路并不平坦,有时甚至感觉有些“孤苦伶仃”。

  创业不是一个人的舞蹈,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奋斗。在北京、上海,张洋他们都有自己行业的社交圈,也能接触到各种圈外资源,在各种创业沙龙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中关村的马海龙更是经常出入各种形式的创业者聚会。

  初到银川,他们也以为只要有好的创业项目,不愁没人加入创业团队,更不缺少市场需求。可很快,他们就知道,这些想法是一厢情愿。“不知道创业青年在哪里,如何去接触。”张洋说。

  有时,张洋和马海龙感觉自己就像是弃儿。在银川,身边喝酒侃大山的人多,志同道合可以一起做事的朋友很少;他们的创业项目,很多人不太感兴趣;王普访也发现,仅凭自己,很难办起学校,专业师资力量成了最大问题。

  他们也尝试接触一些创业组织,可很快发现,虽然有一些企业家协会,但很多机构只有名头,并无实质性活动内容,还有一些是高大上的企业家俱乐部,他们戏称里面是“一些土豪在搞名声”。

  回到家乡,尽管心怀各种创业想法,但张洋他们却困于找不到可以共鸣的圈子,“深感无助又无力”。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洋和马海龙在一个论坛上相识了,两个年轻人很投缘。后来,他们又认识了很多有想法的年轻人,大伙儿都感觉,银川缺少一个“车库咖啡那样、青年敞开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

  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决定创建创业者协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银川市金凤区青年创业协会应运而生,张洋担任首任会长。“成立协会,可以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互通有无的平台;同时,可以抱团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他说。

  协会成立半年来,先后组织会员前往青岛、北京和上海等地进行商务考察交流,观摩学习最新商业模式;同时,引进风险投资投资协会成员创业项目。此外,一家金融机构和他们达成协议,为协会成员创业提供优质贷款。

  融资难、贷款难仍是创业拦路虎

  2014年年底,王普访与人合作,成立了书法工作室。

  王普访书法工作室实行“一对一”教学,招收学生学费创下银川书法班最高,生均达6000多元。即使这样,也有很多人慕名而来,相继有20多人报名参加学习班。除了银川,周边石嘴山、吴忠等地的书法爱好者也来工作室学习书法。

  初试牛刀,王普访看到了文化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他进一步考察发现,银川有各种书法、绘画、音乐等门类的辅导班,但大都办学不正规,家庭作坊居多,且分散在一个个小区,学生周末报班学习,往往疲于赶路。

  为何不将这些文化艺术学习班集中到一个大平台,建一个青少年才艺培训中心,这里不仅培训孩子,也为家长提供文体活动。如此,节假日家长孩子一起来,参加培训、娱乐,再也不用四处奔波。王普访觉得,把各种培训班集中到一个大平台,既能汇聚人气,又能形成规模效应,打造品牌。

  今年以来,王普访着手搭建平台,可万事俱备,就欠资金。他大致估算了一下,要运营这样一个平台,需要租一个写字楼,并进行适当装修,大致需要数百万元,而他联系多家银行,最多只能贷款10多万元。

  “钱成了下一步发展最大的拦路虎。”从小在西吉农村长大,王普访在银川认识的人不多,很难通过关系去争取更多贷款。去年,经过团组织协调,也只贷到了15万元,全部用在工作室中。

  和王普访一样,从深圳回到甘肃静宁老家卖苹果的,李浩田也面临资金短缺。

  李浩田和5个同学筹建了“兄弟农场”互联网销售公司,网店开门不到两个月,即销售苹果上万斤,村里的苹果全部售罄。本来“兄弟农场”还可以从邻村购进苹果,囤货后在春节前后集中销售,可由于资金短缺,只能作罢。

  除了线上销售,“兄弟农场”还准备开辟线下实体销售,在兰州等周边城市布局实体店,同时,在夏秋季节,在静宁苹果产区开拓乡村体验旅游。“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前期投资,可在静宁县,只有一家农业银行,贷款需要很多手续和公职人员的担保。”李浩田说,这些贷款条件是硬杠杠,必须得具备,这对创业初期的农家子弟而言,确实是一道坎儿。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可真是万万不能。”李浩田和同伴们感到了无奈。

  同样因资金问题影响事业发展的,还有宁夏惠农区燕子墩乡做枸杞外贸生意的女孩陈晓燕。

  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在天津一家高职学习外贸,毕业后进入外贸公司从事销售、通关等业务,在外贸行业摸爬滚打3年后,陈晓燕回到家乡惠农,做起了枸杞外贸生意。

  惠农枸杞品质好,陈晓燕做外贸又轻车熟路,很快,就打开了欧美枸杞市场,所产枸杞销往美、德、法等国。今年,她又借助电视购物开拓市场,同时产品进入智慧社区超市,市场前景广阔。

  可资金的困难还是让她错过了商机。通过扩大销售渠道,枸杞潜在销量大增,每个月有4万箱,60吨枸杞的市场需求,但因为生产能力有限,又没有资金扩大产能,最终只能每个月供货1万箱,15吨枸杞。

  当地妇联也有小额贷款,可10多万元的贷款额度对陈晓燕意义不大,而一次次去找银行,都因为门槛太高而作罢,如今,她“看着能挣到的钱却无计可施”。

  银行贷款门槛高,够不着,无奈之际,张洋和创业协会的会员们曾和宁夏的一些小贷公司联系,以期获得创业投资。可他们发现,“许多小贷公司其实就是高利贷,利息很高,创业者很难承受”。

  今年年初,他们的融资难终于有了解决之道。协会与北上广的一些风险投资机构取得了联系,会员的创业项目,通过风险投资机构的综合评估后,即可获得资金。

  “较之东部发达地区,宁夏最缺的是新型的商业模式和风险投资。”张洋说,东部发达地区,大量社会资金通过风险投资进入优质创业项目,既促进了新型产业发展,也可获得高回报。而在宁夏,一些有钱人还是想通过放高利贷获得高回报。

  张洋计划以创业协会为依托,在宁夏范围内举行青年创业大赛,引入风险投资机构对创业项目进行评估,优质项目即可获得资金投入及创业全程指导。“以往创业大赛只能颁个奖,给点奖金,让外面的投资机构参与进来,可以得到实质性帮助,当下最需要这个。”

  青年创业更需“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近年来,银川提出“打造西北一流创业环境,建设西北最适宜创业城市”的发展规划。早在2006年,银川就通过了 《关于建设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决定》。从2008年起,银川市级和各县(市)区更是按上年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2%安排创业发展专项资金。

  回去之前,张洋和小伙伴们就曾听说,银川正在创建创业型城市,对青年创业者提供各种支持。回到银川,他们也试图从政府部门获得创业支持,可发现要取得支持须具备多种条件。

  按照银川市《关于鼓励和扶持青年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若干意见(试行)》的规定,对在本市创业的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或毕业5年之内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正常营业一年以上的,经市创业办认定,给予一次性4000元创业补贴。由于张洋、马海龙等人在外闯荡多年,大都已毕业超过5年,因此,就不可能享受此项补贴。

  而根据《银川市青年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操作细则》,青年创业者要获得政府贴息创业贷款,借款人为个人的须有本市户籍的国家公职人员及其他具有稳定收入的个人(亲属)提供担保;借款人为企业的须由在本市依法注册的、经营一年以上且稳定发展的企业提供担保;借款人还可提供经银行认定有效的抵/质押物提供抵/质押担保。

  而现实中,创业青年相当一部分是农家弟子或外地来银川上学的大学生,这些人社会资源简单,很难找到公职人员出面为其贷款担保,因此,很多创业项目都因拿不到贷款而影响进程甚至夭折。

  最近,西吉青年王普访正在找关系,希望打通贷款门路,获取更大额度的贷款。更多创业青年在一次次努力后,因达不到各种条件作罢,政策可望而不可及。据银川市创业办工作人员介绍,在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时,有一大批青年不符合相关条件,创业贷款确实存在找不到符合发放条件的对象,不能及时发放的情况。

  “除了制度设计不接地气,还有利好政策难以及时落地的问题。”张洋说,现在每出台政策,都是自上而下在职能部门之间传达,尤其是青年就业创业方面的最新政策,很多青年并不了解。

  以金凤区青年创业协会为例,协会在筹建时,曾找银川市创业办做挂靠单位,但该办以属地管理为由,让他们去联系金凤区就业局,就业局则以这是青年的组织为由,又让他们去找金凤区团委,最后,在团委的支持下才得以建立。

  如今,金凤区团委成了创业协会的娘家人,团组织有支持创业的政策,都会第一时间告知创业协会成员。但由于部门之间信息互通不畅,团组织对就业部门的最新政策并不了解,往往无法及时向创业青年传达政府最新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

  “听不到、看不到,也感受不到。”在张洋看来,很多创业促进政策,大部分青年并不知晓。耗不起和政府相关部门打交道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创业青年就通过自发组建的创业协会出面,和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商直接进行对接,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与此同时,张洋和小伙伴们还发现一个怪现象,在创业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很多创业者寻求享受政府扶持政策时,总会以各种条件不具备的原因被打发掉,而一旦他们事业有成,想获得政府的各种支持就容易很多,甚至一些部门会不请自来。

  “其实,我们青年创业,更需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张洋说。

  如今,一有上级检查工作,张洋往往会被一些部门请去,参加各种汇报会、座谈会,让他介绍创业路上政府的支持。刚开始,他还积极参加,如今,他隐隐发现,“自己是被需要而已,其实就是一个道具,能不去的就不去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