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财经 > 理财 > 职场 > 正文

字号:  

2014:中国草根创业时代来临

  • 发布时间:2014-12-29 07:54: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白雪 彭博 王林  责任编辑:胡爱善

  25岁的李卉跌跌撞撞地冲进了创业的浪潮。幸运的是,中国正期盼着这种“冲”劲儿。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的CEO,今年圣诞节当晚,李卉正在成都郊区查看一个项目的进度,回到家已是夜半时分。这个晚上,2000多公里外,北京的车库咖啡,能容纳130多个“工位”的大厅,一群年轻人还在埋头工作。这些年轻人没有“加班”的概念,也不是被老板催工,他们是自己的“老板”。

  这一年,李卉和无数创业者一起感觉到了变化,那是一种日渐浓厚的创业氛围,那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对年轻人的召唤。

  “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天津举办的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说。12月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他进一步表示, “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向中高端迈进,关键是要发挥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智慧,把‘人’的积极性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

  “这真是(创业者)无与伦比的美好时代。”真格基金创始人之一徐小平说。

  在他看来,2014年是中国的“创业元年”,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人才,所有的投资基金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创业热浪,创业者们走到了前台。

  年轻创业者的“牛劲儿”

  李卉公司的产品麦客CRM是一款客户信息管理工具,目前有5万名企业客户,其中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国移动这样的“大块头”。过去的这一年,麦客用户数翻了10倍,日均PV翻了15倍。

  这个去年刚离开大学校园的年轻女孩会戴上粉色的毛线帽,穿着球鞋去上班,会因为“看到自己能力的上限”而沮丧。但她的勇气和她的年轻成正比。她选择创业的原因很简单,“我们有实力,有想法,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开始做些事情,而这台电脑已经有了——那为什么不开始干呢?”

  “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创业者的这股“牛劲儿”正是中国需要的。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副局长白津夫认为,中国到了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其对创新的渴求前所未有地迫切。

  回顾今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可以发现,改革与创新是高频出现的词汇。重大改革举措接连出台,证明了二者在政府工作中的分量。按照李克强总理的算法,这是用政府放权让利的“减法”,调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的“乘法”。

  最引人注目的是3月1日起实施的注册登记制度改革。从那时起,全国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1.04万户。截止到年底,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286.62万户,注册资本金14.8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99%、92.61%。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2.46亿人,比2013年底增加2754.12万人。

  数字背后是人心的变化。两年前,在校研究生李卉第一次创业。她认真研究了“在民居注册公司”的政策,跟一个同学家里说好,以他们家的房子作为注册地址。然后,她和合伙人跨越整个北京城找街道办。从清早磨到下午3点:找主任,主任不在,等,主任很忙,再等……最后,对方和颜悦色地递过来一张A4纸,告知需要一栋楼里全部房东的签名,然后公示一个月,“就行了”——那栋楼每层8户人,总共30层。

  现在,创业者的激情很少再被这些琐事消磨。各项事务的电子化,取消年检制度,月营业额2万元以下免营业税等政策,正在给创业松绑。

  政府“往后退一步”

  位于北京的中关村,在这方面走得更远。26岁的小闫正在申请注册一家公司,地址是海淀西大街70号3-68——这是他们在一家名为3W咖啡馆租用工位的编号。仅凭一个工位就可以注册公司,而不必非要有办公室,这是中关村为扶持创业而出台的政策。政策自2013年2月在海淀园试点,不久后在中关村一区16园全面推广实施。

  离梦想越近,越难以放松。过去一个多月,小闫一周工作七天,从上午10点忙到晚上八九点钟,一分钱薪水也没有——中关村创业大街上,这种状态,是很多创业者的生活“常态”。

  在这条南北走向的马路上,似乎有一种“力场”。冬日的寒风中,人们加快脚步钻进一个个咖啡馆。在中关村管委会的牵头下,23个创新型孵化器入驻其中,每家特色不同。创新工场提供精英创业的孵化服务;车库咖啡是草根创业聚集平台和创业者互助网络;清华大学X-Lab是大学创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中关村的管理者们看来,政府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往后退一步”,在这些社会组织里,说得上话的是市场规律。

  今年,美国《商业周刊》中文版评估了上千家企业的创新表现,以拥有伟大想法和强烈愿景为标准,选出了2014年中国50家最佳创新公司,其中21家总部在北京,入选企业包括小米、奇虎360、融360等等。

  作为整个中国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区域,中关村成了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讨论的主角。按照部署,国家要推广以中关村为代表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包括股权融资、股权激励、科研经费管理、税收优惠等十项政策,四项在国家自主创新区推广,六项在全国推广。此外,天津、长株潭等地将再建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改革开放之初,中关村只是一小步的改革尝试,就催生了今天的联想集团;在更大范围推广中关村试点政策,意义绝不仅仅是优惠那么点税收,更主要的是创新体制机制。”在李克强总理看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过程,本身是中央政府放权、让利的过程, “中央放下来的权,决不能截留在高新区里,要真正落在企业、落在个人头上。”

  当其他高新园区开始向中关村“取经”的时候,中关村的尝试还在继续。12月23日,中关村忙着协调一系列包括外籍人才留居、人才机构建设等新的举措。在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看来,创新要通过创业来驱动。“硅谷被誉为全球创新中心,但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是硅谷自主创新出来的。欧洲、以色列都在研发跨时代的技术,但为什么它们没有被称为全球创新中心?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创新中心,不在创新而在于创业。因为创业往往是新技术、新模式包括商业模式的有机结合,能够催生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想成为全球创新中心,首先必须成为全球创业中心。”郭洪说。

  十多年前,再高超的预言家也写不出今天中国的创业场景。

  2000年,时任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考察硅谷,深受震撼。

  在3COM公司的流水线上,他看见小块的集成电路如何诞生,“做完了就装配,小盒子装进大盒子,大盒子装进车,然后运往全世界。”他知道,那是网络用的路由器、互联网的根儿。他去硅谷的Tusman街,车驶过这条被称为思科路的两英里长马路,路边全是二三层的小楼,一共有60栋。每一栋里都有人,都在做科技创新。

  “(这些东西当年)我们没有。我们中关村没有,我们国家没有。我们没有一个企业能做到这样。”夏颖奇说。

  现在,带着外国人看中关村,是他最喜欢干的事情之一。

  站在北京北部的一栋写字楼里,夏颖奇告诉参观者们:五年以前,我们所在的这个位置是农田,是草坪。五年前我们来看地的时候,这里没有路也没有公交车,踩了一脚泥。打开窗户,对面那栋楼刚建成两年,那栋楼正在建设之中,“政府很快地规划、建设,然后企业就住满了。”

  夏颖奇让这些人在楼里自由参观。每一个企业都可以随时开门,每个人面前至少一台电脑,都在做科技创新。他让他们看见,中国的企业是怎样长大,个人是如何富裕,变化是如何一点点实现的。

  有过外交官工作经验的夏颖奇发现,外国人看中国的眼神变了,“看见中关村的时候,他们的眼睛里不再有傲慢。”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