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财经 > 保险 > 保险要闻 > 正文

字号:  

车险业务持续赔钱 外资险企进退两难

  • 发布时间:2015-09-17 07:3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郭伟莹

  与2012年交强险初向外资险企开放时的热情相比,随着车险业务经营时间的拉长,不少外资险企逐渐认识到现实的残酷:市场巨大的想象空间不一定能形成有效转化,在多重因素制约下,外资险企车险业务无法摆脱亏损魔咒。更让人吃惊的是,部分外资险企已经在车险领域萌生退意,并在公司内部已经多次讨论,不过,目前尚未作出最终的决定。

  心态纠结

  说到经营车险的心态,某外资财险公司内部人士用了两个字来形容:纠结。

  2012年,交强险业务正式向外资险企开闸,这解决了以前外资险企只能经营商业车险、交强险还得与中资险企合作的“割裂”问题,此后,一批外资险企迅速申请交强险经营牌照,到目前为止,约有一半的外资险企经营交强险和商业车险业务。

  在车险全面向外资险企开放之初,业内人士的担心颇多,尤其是担心对中资险企的市场冲击。不过,现实情况却是外资险企尚未摆脱烦恼,甚至有公司已经萌生退意。

  投入大,产出少,亏损严重,是外资险企萌生退意的主要原因。从2014年年报可以看出,有车险保费数据可查的外资险企共有12家,而其承保利润无一例外均为亏损。其中,安盛天平车险承保亏损3.06亿元,利宝保险亏损1.95亿元,三星财产(中国)亏损1.2亿元。不过,大部分公司的亏损额低于保费收入,但个别公司的亏损额远高于保费收入。例如,2014年某外资财险公司的机动车辆及第三者责任险保费收入约为641万元,赔款支出为182.8万元,承保亏损为7085万元,亏损额约为保费收入的11倍。

  “业务投入大,经营效益不好,成为拖累公司整体业绩的一大因素,因此公司很纠结,内部讨论过多次是否要退出车险业务。”该财险公司一位内部人士对记者称。目前,该公司在上海和广州两地经营车险业务,由于业绩欠佳,不能也不敢进一步扩张规模。他表示,实际上该公司面临的车险困境并非个案,而是外资险企车险经营整体困境的折射。

  尽管心生退意,但该公司并未作出最终的决定。记者了解到,目前其车险销售主要渠道是网销和电话销售,而经纪代理渠道已经萎缩甚至退出。尽管业务规模小,亏损严重,但从现实行动上,该公司还在努力,希望通过提升服务在今年下半年扭转局面。

  记者了解到,另一外资险企也早在关注中国车险市场,但一直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还是担心外资险企在该领域难以取得突破导致投资打水漂。”该公司内部人士称,而近几年外资险企车险的经营状况更加让他们犹豫:“短期内估计还不会考虑涉足车险市场。”他表示。

  困境待破

  车险承保亏损其实并非仅存在于外资险企,中资险企同样面临类似问题,但中资险企“靠保费冲规模,靠投资补亏损”的模式对外资险企而言并不容易实现。

  “一方面,大部分外资险企车险业务规模小,靠投资收益弥补承保亏损不容易;另一方面,即使外资险企有意做大业务规模,也很难实现。”某外资险企负责人表示。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外资险企比较乐意称道的是他们优秀的服务,而市场竞争的焦点往往并非服务而是价格。

  “我们的调研报告显示,价格因素是消费者进行投保选择时的第一参考因素,其次才是服务。”某大型财险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然而,在价格方面,大部分外资险企竞争力不强。“如果走经代渠道或车商渠道,由于其业务量小,渠道代理的手续费就很高,不然渠道缺乏代理积极性;在电销渠道若是依赖第三方平台也有类似问题。”该人士表示,因此,部分外资险企将目标客户群锁定对车险价格因素不太敏感的中高层人群,但这也限制了其客户规模。

  “提升服务来增强车险产品的竞争力。”这是不少险企美好的想法,但现实情况表明,良好的服务利于增强老客户黏性,提高续保率,而在新客户开拓方面作用不大,反而是价格、礼品这些因素左右着消费者的选择。“车险市场发展到现在,险企的服务在持续提升,很多方面已经有较大进步,中资和外资保险公司之间的差距也在缩小。”一位业内人士评价道,保监会对消费者投诉情况的统计也显示出,投诉量居前的险企中,外资险企仅略少于中资险企。

  从理论上说,外资险企进入中国车险市场有较大的想象空间,甚至会改变车险业竞争格局,但从现阶段的现实情况看,两道难题横亘在外资险企面前:规模难做大,亏损止不住。如何在中国市场找到突破瓶颈的办法,还有待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目前,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在六地试点,随着试点的推进及铺开,今后车险定价模式将更加精准,外资险企能否发挥其在精准定价、精准营销方面的优势,或将成为其能够突破瓶颈的关键。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