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保险 > 保险要闻 > 正文

字号:  

保险"换脸"再战双12 保障类产品成主角却少人问津

  • 发布时间:2014-12-11 07:33:59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孙朋浩

  保障类产品成为主角却少人问津 高收益万能险退保要收费

  “双十二”将至,不少缺席“双十一”盛宴的保险公司开始摩拳擦掌备战。多家保险公司在公司官网上推出类似高收益的产品;各类保障类的产品已成为理财大战的主角。

  记者了解到,随着监管层对险企“解封”高收益理财险,近日部分理财类保险重返“双十二”战场。多家保险公司更在公司官网上推出类似高收益的产品。此外,各类保障类的产品成为“主角”,定期寿险、防癌险、住院津贴至少占据半壁江山。

  记者发现,上述不少保障类的产品大多“似曾相识”,“之前缺乏宣传噱头,不少保障产品销售遇冷,想在‘双十二’搏一搏。”

  理财人士指出,高收益理财产品的降温可让消费者更多关注保障,而且当前股市行情大涨,资金大量涌入股市,保险产品的保障价值更为突出。“但投保此类产品不能只看收益,仍需要注意产品的退保费用和投保期限,避免不必要的本金损失。”

  平安证券分析师缴文超认为,2013年以来高现值保单的销售模式将不得持续,因此保险回归保障成必然趋势,2015年高现值保单增速会呈现缩窄趋势。

  现象一:保障型产品少人问津

  记者上网查看发现,活跃在一线的多是保障类的产品,例如各类定期寿险、防癌险、住院津贴等等,16款上线保险产品里,健康、意外、车险等保障性产品与其他创新险种就占14席。

  其中,多款产品在“双十一”大战中也曾出现过。业内人士表示,“不排除由于‘双十一’营销中,不少保障产品销售遇冷,所以很多险企想再利用‘双十二’搏一搏。”

  不过,记者看到,似乎此次“双十二”营销,不少险企或许仍将空欢喜一场。以某款母婴疾病保险为例,网页显示真正感兴趣的消费者仅17人;另一款“似曾相识”的定期寿险,其官方旗舰店累计至今仅销售出19份,而感兴趣的消费者仅200多人。

  上述业内人士坦言,“少了高收益产品的刺激,消费者对网上的保障类产品兴趣有限。多家险企都是采用抽奖送手机、保单打折等营销手段。”

  此外,临近年底,车险价格大战也转战线上。多家险企借助道路救援、免费拖车、免费加油、免费换胎、免费送水等优惠引客。

  提醒:切忌为噱头盲目续保

  业内人士指出,相较此前互联网高收益保险的火爆,如今的互联网高收益产品难寻身影,“在保障类产品举大旗的情况下,不少产品反复出现在促销平台上,让人不免感慨其盛况不再。”

  “而保障类的产品中,不少是打着低价保险的旗号,几毛钱的保费甚至1元保费的保险产品大量存在。”专家提醒,此类低价保险产品往往是超短期、保额较低,需谨慎购买。

  对于多家险企年底打出的车险续保优惠服务,理财专家表示,其实很多优惠促销都是险企营销噱头,在实际续保当中,很多优惠其实车主都能享受,大可不必为了优惠噱头盲目赶着续保。

  现象二:产品厚官网薄第三方平台

  随着监管层对于高收益理财险的解封,不少高收益保险产品重回网销平台。记者初步统计发现,目前平台在售或将售理财险类产品9款,仅有两款参与双十二活动,其中,预期年化收益率6%以上两款万能险产品,累计售出数十万份。但是部分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3%~5.9%的万能险产品销售平平。

  有意思的是,随着理财型的回归,其宣传的预期收益率也发生分化,某险企在其官网上销售的保障管理产品宣传的预期收益率可达到7%,而在第三方平台销售的理财险宣传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6%~6.5%,其他产品均低于6%。无独有偶,京东金融上的一款万能险预期收益为6.5%。

  不过,记者发现宣传的高收益产品其投保期限也会更长,3年期投保的产品收益率明显高于1年期产品,以某平台上的两款理财型为例,产品期限为1年,宣传的预期收益为6.3%;而产品期限3年,则其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可达到6.88%。

  提醒:“高收益”保险理财收益率不能保证

  保险专家指出,事实上,网销万能险一度因为投资期限短、收益高而受到追捧,但其聚集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值得注意的是,“高收益”的保险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多是不能保证的。

  不仅如此,互联网销售的保险理财产品多数资金门槛比较低,风险提示不足,消费者应避免盲目追风购买。

  此外,计划下手买理财型产品的投保人要特别注意产品的期限。提前退保将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有险企对万能险费率要求“三年内退保,险企将收取一定比例的退保费用,其中第1保单年度5%,第2保单年度4%,第3保单年度3%,3年后无退保费用”。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