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盘魔咒+成本陡增 新私募临生死考验
- 发布时间:2016-03-14 08:35: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田燕
3月以来A股出现了一波反弹行情,但对于之前亏损严重的部分私募产品,清盘魔咒并未消除。这些在清盘线上苦苦挣扎的不乏部分明星私募产品,而对于一些新成立的小私募来说,清盘很可能意味着生死考验。
事实上,对于一些“保命”的新私募来说,考验远不止于此。由于旗下产品濒临清盘,没有超额业绩提成,加上基金业协会的新规致其运营成本急剧上涨;此外处于亏损边缘的新私募,人员流失也较为严重,其运营进一步举步维艰。更为严重的是,前期亏损严重的新私募,想发行新产品也比较困难。一时间,已是四面楚歌。
617只产品濒临清盘
火山财富查阅私募排排网数据统计,净值更新至2月26日的2904只私募产品中,有617只产品净值仍低于0.8元,占比近21.24%,其中新私募的产品就占了六成;此外,268只产品净值处于0.7元以下,最低的甚至打了四折。私募基金产品的清盘线通常设置在0.7~0.8元,据此测算,目前仍有约两成私募产品处于清盘红线以内。
格上理财研究数据显示,牛市行情在助推私募发行的同时,也间接成为新一轮竞争的开端。如2009年小牛行情启动后,追逐市场热情的私募尚未高歌猛进,便遭遇2011年后持续三年的慢熊,逐渐被消耗殆尽。其中在已经停止运作的私募机构中,成立于2009~2011年的数量占比高达59.32%。
历经2015年市场的火热与巨幅波动后,阳光私募机构存活率为84.87%,其中运行满三年的私募机构存活率更降至69.60%。停止运作的私募机构平均存续期为5.8年,管理规模低于10亿的机构占比高达92.74%。成立时间久或规模较大的私募机构生存压力较小,他们大多经历市场的多次考验,具备成熟的投资理念、风控体系和稳定的核心投资团队,抗风险能力较强。
据格上理财统计,2015年证券类私募基金共发行10925只,清盘数达1686只,清盘比例达到15.43%,其中提前清盘的私募基金又占清盘总量的43%。与2014年的存活率(68.46%)相比,阳光私募在2015年的存活率有所上升。一方面源于2015年私募机构的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源于自2015年6月股市下行至今不足一年,加之之前牛市积攒的安全垫,大比例消减了基金回撤给私募机构带来的冲击。倘若低迷行情进一步延续,中小私募的抗风险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存活率存在进一步下降的可能。
火山财富了解到,多数新成立的私募产品发行于去年4、5月的高位,在市场的跌宕起伏中艰难行走。深圳一家小型私募老总告诉火山财富:“去年4月发行了一只阳光私募产品,本来运行得不错,但市场的快速重挫,导致该产品击穿了清盘线。而公司认为有可能割在底部,经过和客户沟通,决定将清盘线下划到0.7元,并且把仓位控制在半仓之下。尽管目前行情有所转暖,但仍不敢提高仓位,三次大跌已经消耗掉了太多前期积累的盈利安全垫,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成本骤增 新私募举步维艰
火山财富注意到,随着私募备案新规的提出,意味着私募的运营成本也将走高,尤其对于部分之前亏损严重的私募。而且对于想要继续走合格私募基金管理人之路的新晋成员,需要应对的开支也不小。
除开原来就需要的场地租赁费、人员工资等,按照新规,首先人员配备就要多出不少专门岗位,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所有高管都要取得基金从业资格;非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中至少2名高管要取得从业资格;取得从业资格的高管,每年还要完成15学时后续培训以维持资格。
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老总告诉火山财富,协会的新规增加了一些新私募的运营成本,比如目前较为热门的风控管理岗,之前很多私募都没有设立相应的风控总监一职,投资总监和风控总监都是一人兼任,导致新私募在市场大跌中吃了不少亏。而配备一名风控总监,对于刚成立的私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此外,协会要求私募出具法律意见书,那么长期的律师费也少不了,比如要做重大事项变更都需出具意见书,按照市场报价,法律意见书多为3万~8万元。此外,券商的托管外包服务费、年度审计报告等费用,成本也增加不少。
广州一家小型私募表示,基金业协会加大私募基金管理人、产品的规范化管理及监管力度,导致运营成本骤增,新规后增加了无形的成本,但钱或许只是小的一方面,更多是附加的责任大了。私募以后不能只做投资,还要兼顾募集资金合规性、合格投资者和回访确认等各个方面,都是很大的工作量。如果哪个环节没有做到位,将面临审查,需花费一定的资金和精力,对于专注于做投资的人会比较累。
中小私募人员流失较大
据火山财富了解,由于私募的行业特性,只有在盈利的基础上才有超额收益提成,而目前很多中小私募业绩都不太好,甚至很多小私募的产品一直处于清盘红线之内,更不要说提成了。火山财富通过多方打听了解到,因为老的私募产品净值都较低,基本没有提成,而如果现在发行新产品入市,有较大的盈利空间,这样对私募公司的收益提成也较为有利,所以有很多私募都有动力去发新产品。
上述不愿具名的私募老总告诉记者,事实上,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都是入不敷出,由于去年在超额业绩提成方面颗粒无收,所以去年年终奖也比预期的少,这样的后果是导致部分一起“打江山”的研究员人心涣散,目前已有两个研究员在年后就离职了,他本人也在考虑是否还有必要再继续招聘研究员。
上述私募的窘况并非个例,对于一些新成立的中小私募来说,在前期没有安全垫的条件下,一旦市场剧烈波动,净值随时可能触及清盘的风险。同时,这些新私募大都产品不多,意味着业绩提成不多,公司的待遇可能会遭遇缩水,进而影响公司团队的稳定性。
部分中小私募老总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一位上海的私募研究员告诉火山财富,在来私募之前还信心满满,结果才来私募7个月不到,就遇到了股市大跌,公司目前的3只产品中就有2只濒临清盘线,另外一只的净值在1元左右波动。由于没有业绩提成,其年终奖也比之前的单位少,信心受到动摇,目前已有再度跳槽的打算。
事实上,节后很多私募都开始在相应网站及其官方渠道挂出大量招聘广告,研究员和基金经理都是热门岗位,其中不乏知名私募。
新私募再募产品“遭冷眼”
受股市持续震荡影响,私募基金不仅业绩受牵连,发行产品同样遇冷,尤其对于那些前期业绩亏损严重的中小私募,情况难言乐观。
深圳一家2014年4月成立的新私募老总告诉火山财富,公司成立以后发行的产品几乎都是生不逢时,几轮股市大跌下来,产品净值便始终挣扎在清盘线边缘,面对这种上蹿下跳的猴市行情,他们在年前把仓位降到了一成左右。而在今年1月的极端行情中,公司虽躲过了大跌,但由于私募产品处于清盘线附近,不敢大胆加仓博反弹,最为关键的是,以公司目前的业绩,想再度发行新产品比较困难。
火山财富注意到,由于今年春季行情下挫,多数股票策略类私募产品都遭受重创,股票策略产品占比降至较低水平。格上理财数据显示,2016年2月新发行私募产品共296只,创近一年月度产品发行量新低。其中,股票策略型私募产品占比持续降低,由去年80%以上降至40%左右。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受资产配置荒和私募业绩持续下滑的影响,近期部分银行收紧单一策略股票型私募的销售,从而加大配置低风险收益产品的力度,这也是股票型策略占比下降的一大诱因。
此外私募发行遇冷也在私募月度发行数量和规模的数据中有所体现。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行情,使得私募产品发行量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除了9、10月之外,基本上每月发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1000只以上,6月的发行数量更是达到2533只。但到了今年1月只有805只产品,2月296只产品,截至3月9日,3月仅有15只产品发行,此外发行平均规模也从高峰期的2亿多元回落到目前的7000多万元。
有意思的是,前“公募一哥”王亚伟在今年1月15日就成立了华润信托-昀沣4号,并于2月23日在基金业协会成功备案,目前产品已经运营管理1个半月。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华润信托和中国银行均未披露“华润信托-昀沣4号”的实际规模,因考虑到目前市场的实际情况,“一哥”也放低了身段,将认购门槛从之前的上千万降低至300万元。
新私募成功“保命”需三大策略
格上理财认为,若想在私募领域长久存活,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是其成功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清晰且明确的发展战略、严谨且系统的投研体系、高效且规范的人才培养及管理机制和基金经理的企业家精神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格上理财研究发现,遭遇极端行情仍能成功保命的私募机构,主要采用以下三大策略:
1.利用牛市行情积累安全垫:此类机构善于抓住“吃饭行情”,积累丰厚的安全垫,以便行情转向时,更加从容应对。格上理财数据显示,源乐晟资产在2015年在经历股市深跌后,仍能保持年内业绩翻倍,主要得益于其在2015年上半年牛市行情中取得的丰厚收益。此外在去年取得了不俗业绩的泽泉投资也是因为在去年牛市期间及时在高点急流勇退保住了牛市的果实。
2.判断趋势慎避雷区:在去年六月疾风骤雨般大幅回调的行情下,通过趋势判断,迅速降低仓位甚至清仓不失为安身立命之本。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趋势判断,在风险来临之前,逐渐减至较低仓位,有效规避部分风险。其中银帆投资就是典型,其在去年牛市期间,成功避开了第一轮暴跌,随后在底部抄底成功博反弹,这都是基于其成功的趋势判断及仓位控制。
3.灵活运用对冲策略:在面临系统性风险时,运用股指期货进行对冲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风控方式。据了解,重阳投资旗下部分对冲基金保留市场中性策略仓位,虽未在2015年上半年获取高额收益,但在弱势行情来临时,对基金的平稳运作贡献颇多。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